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John Updike及張愛玲的自輓詩
2009/10/01 06:07:58瀏覽1396|回應0|推薦17
今年初去逝的John Updike是美國的文壇巨人,他最出名的四部“Rabbit”系列──因以一綽號為兔兄的前籃球手為主角──是美國近代小說的經典作。Updike生長於19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有那代人的紳士氣度與勤儉自奉,一生出版了五六十部書,從詩、小說、書評到兒童書──還有兩本畫評。前幾年在一篇訪問中訪問者提到一新進名作家嘲諷他:可有任何一思一念還未寫下來出版的?他從容回道:當然有,好在仍有時間!

他和張愛玲都以妙筆生花著稱──當然這也同時為另一批人所詬病──兩人早期都愛畫漫畫(Updike當年本來想進紐約客雜誌以畫漫畫為生),讀Updike的畫評集時讓我想到張愛玲流言裡的那一篇“談畫” ,似乎兩人在視覺感受上都有敏於常人的稟賦。

今年初我在紐約時報網站上驟見他去世的消息,大為震撼,因為幾個月前他才因新書出版上公視接受訪問,當時看起來老雖老矣但似乎還很清明健康。後來才聽說是感恩節之後發現肺癌,隨即住進hospice──待終醫院,他去世後出版的這本詩集裡的許多詩,都是躺在病床上趕在死神來臨前完成的。詩集的題贈頁寫著:

For Martha, who asked for one more book:
   here it is, with all my love

我想他太太Martha一定是因為,專心創作使他暫忘大限已至的恐懼。

Updike的多年出版社編輯說,他這幾年的讀者大為縮減;在去年的電視訪問中當被問及給新作家的建議時,Updike溫和地勸年輕人,如有別的出路,還是不要選擇寫作吧!他以為寫作的黃金時期已過(他當然是就美國的現況而言,大陸的情況大概剛好相反),新作家要出頭實在太難了。他的這首自輓詩,流露出晚年的落寞感,英文詩之後是我粗淺的翻譯。

Requiem ---- by John Updike

It came to me the other day:
Were I to die, no one would say,
“Oh, what a shame! So young, so full
Of promise---depths unplumbable!”

Instead, a shrug and tearless eyes
Will greet my overdue demise;
The wide response will be, I know,
“I thought he died a while ago.”

For life’s a shabby subterfuge,
And death is real, and dark, and huge.
And the shock of it will register
Nowhere but where it will occur.

安魂曲  --by John Updike

那天我突然想到:
若我死了,沒人會說,
“唉,真可惜!這麼年輕,這麼
充滿希望──如墜無底深淵!“

反而,聳一聳肩與無淚的眼
將迎接我遲至的滅亡;
廣泛的反應將是──我自己知道
“我以為他前一陣子早死了。”

生命不過是倉促的遁隱
而死亡真真實實,且黑暗,且巨大
其震撼將感受在
無他唯死亡發生處


這首詩也讓我聯想到張愛玲死前一年因中時頒贈特別成就獎,而去拍了張手持“主席金日成昨猝逝”報紙標題的照片,還附上一首打油詩:

人老了大都
是時間的俘虜,
被圈禁禁足。
它待我還好──
當然隨時可以撕票。
一笑。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clat440&aid=3366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