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2/27 00:18:06瀏覽613|回應0|推薦28 | |
約文進一起第一次拍【苗栗火旁龍】的,好多攝影前輩在場。一一請教拍攝技法,但是跟第一次拍煙火一樣,一上場就全亂了套。尤其是在這種雨勢之下,場上下著雨,心中也下著雨。
言猶在耳:『電池要檢查、記憶卡要足夠,…』 一直認為自己的16G記憶卡應該還剩很多G在裡面,……,那ㄟ哉!才拍到一半就已經彈盡援絕、棄械投降,慘!
倒是因此有半場的時間盡情欣賞 攝郎們衝鋒陷陣的激烈戰況、那堆積如山的連珠炮、那雨絲火光攙雜的夜色,那真正的『震耳欲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火旁龍緣由:(節錄自火旁龍官網http://www.bombingdragon.org.tw/about.html) 提到龍不能不先從傳統的中國舞龍說起。
根據學者龐燼的說法,舞龍,又稱為玩龍燈,是中國漢族的傳統娛樂活動之一,常見於佳節、盛會…等時候,一般民間認為,藉由舞龍,能夠達到祈求平安豐收、祭天敬祖、趨邪避凶、帶來好運…等吉兆。
而舞龍流傳至中國各地,因應著不同的風俗與民情,而有了不同的說法及表演形式,如廣西龍燈、四川火龍…等。客家地區的舞龍,樣式繁多,舞龍的方式更是多彩多姿、變化多端。根據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吳之惠的研究,台灣苗栗地區的火旁龍活動,極可能即是來自中國大陸的廣東、廣西和四川等同為客家群居地之流傳,最初在台南、苗栗、中壢一帶都可見此活動間續進行,然而,經過時間與空間的改變,這些地區在火旁龍活動的承襲、流傳與表演上,亦互有消長,型態和展現方式也有所改變。
依較為普遍的說法,火旁龍活動自清朝時起,即已在台灣各地區流傳,四、五○年代最盛,六○年代時則開始進入衰退期。在客家人的各種民俗活動之中,似乎有不少都與「習武」,有著莫大的牽連。包括在客家地區極負盛名的「客家獅」、「火旁龍」等,盡皆如此。依據吳之惠轉述吳政雄師傅的說法,最早期的火旁龍,是學武的人才有能力參與的,因為需要排列各種陣式、穿著鐵鞋,使用武術的步伐來舞龍和火旁龍,一般人是無法參與的。
所幸,火旁龍在日後逐漸流傳,流入民間以後,在一般社會階層、農家子弟的日常生活裡,也慢慢有了火旁龍活動的表演,使農家子弟在秋收冬藏之後,除了收冬戲、客家獅…等傳統客家民俗活動之外,又多了一項「運動」。在當時的客家庄裡,它不只是一項農閒時的活動,也不只是一項強身健體的新遊戲,在元宵節這段期間裡,展現自己多日演練的結果所得的紅包,更成為了生活拮据的客家子弟們增加收入的另一項選擇。
火旁龍與苗栗:(節錄自火旁龍官網http://www.bombingdragon.org.tw/about-2.html) 火旁龍這一項屬於客家人的活動,清朝時自大陸客家原鄉流傳至台灣後,雖然在四、五○年代盛極一時,然而,六○年代以後,卻漸趨衰退。
這一項曾經在苗栗、中壢、台南…等地活躍的傳統藝術文化,時至八○年代以後,卻似乎早已被人遺忘,那些曾經高舉龍頭、龍身甚至是跟在龍隊身邊丟鞭炮助陣的孩子們,也慢慢地從街頭消失。
在各地逐漸地再難以找到火旁龍的身影之後,身為客家大縣的苗栗呢?
根據耆老的說法,苗栗地區的火旁龍活動早在四○年代就已經存在,最為人所樂道的,就是當時位於苗栗縣頭屋鄉的「新光織布廠」,老闆出了五千元的大紅包,備妥鞭炮、爆竹,邀請龍隊進入後,廠房就關上大門,開始以各種不同的陣式,燃炮、炸龍!
那時浩大的盛事、壯觀的場面,許多苗栗的老人家都還記憶猶新。
然後,在過了好幾個十年以後,苗栗地區雖然在年節期間仍偶有火旁龍活動在各地默默地進行著,然而當時那種震攝人心的爆竹聲響,卻只能在人們的心裡默默蟄伏著,在客家人的血液裡,默默地流淌著。
幸而八○年代的苗栗市公所,似乎早就發現了這一項文化對於苗栗的重要性、對於客家人的重要性。
因此,苗栗市公所自1998年起,開始積極籌辦屬於苗栗、屬於客家人的「火旁龍活動」,將這一項原屬於民間運動的特殊文化,加諸完整的行銷、規劃,時至今日,除了讓「苗栗龍」四個字,變成了不可分的名詞,並成為苗栗市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動之外,並能躋身成為「南蜂炮、北天燈、中火旁龍」,的台灣三大元宵慶典之一。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