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6.30 出版商務週報/陳巍
萊比錫書展是德國最有影響力的書展之一,它更加貼近大眾閱讀,是德國大力推動閱讀的一面鏡子。
眾所周知,德國有兩大書展,位於德國東部薩克森州的「萊比錫書展」(Leipziger Buchmesse)與每年秋季舉辦的世界最大的版權交易書展法蘭克福書展有著明顯不同的定位。萊比錫書展可以說是一個閱讀的書展,一個廣大讀者自己的節日。2008年度萊比錫書展「萊比錫閱讀」計畫書厚達400多頁。主辦方於2008年3月13日到16日書展期間,在萊比錫會展中心、萊比錫市內的書店、博物館、教堂、飯館、理髮店等地舉辦1900多場各種類型的朗誦會、電視訪談、簽名售書等活動,其中書展的高 潮是定於書展開幕日3月13日的「2008年萊比錫書展大獎頒獎典禮」。萊比錫書展在某種意義上已經成為德國廣大讀者嚮往的讀書盛會。
從萊比錫書展我們可以窺見德國對閱讀的熱情。那麼,德國如此深厚的讀書氛圍是如何形成的呢?
深厚的閱讀傳統
德意志民族是喜好閱讀的民族,喜愛閱讀這一傳統已延續了數百年。在德國車站、地鐵和候車亭等公共場合能看到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德國人默默閱讀的身影。德國普通家庭形成了良好的讀書習慣,在民間形式多樣的書友會又幫助普通讀者尋找好書閱讀。即便如此,德國人對自己的閱讀能力始終處於一種不滿足狀態,他們想方設法地使所有的人都參與閱讀。
作家君特‧格拉斯早在1974古滕堡圖書協會成立50週年大會上給工人讀者開過20本書的書單,這些書居然都是德語文學的經典,他敦促出版社以較低的價格出版這些圖書,以便讓工人讀者也買得起,讀得起。自2001年開始,經濟與發展組織成員國(OECD)每五年開展一次成員國小學生閱讀能力測試(Iglu-Studie)。2006年德國四年級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排名在參加測試的45個國家和地區排第11位。對這樣一個成績,德國社會各界雖然給予肯定,但是他們也著力尋找把全國平均分數拉下來的原因:原來是移民子女較低的閱讀能力拉低了全國的平均分。
德國人的閱讀鑑賞能力也比較高。德國各界龐大的閱讀消費需求以及對高品質精神產品的需求,使德國圖書出版業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作者-手稿-出版社-圖書市場-讀者)形成了良性的互動。為數眾多的圖書作者在寫作過程中認真發掘各種能讓人耳目一新的創作題材,努力在寫作手法、寫作手段、語言表達上進行創新,源源不斷地創作出豐富多彩的德語文學作品。此外高水準的文學翻譯及時地把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學作品譯成德語,給出版社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圖書選題。僅僅文學類圖書,就細分成青少年文學、通俗文學和純文學等多種類型。每一品種的圖書都開發得十分成熟,比如青少年圖書就按不同年齡段做了細分。幼兒圖書繪本類佔據了大頭;年齡稍大的一點就有多種帶插圖的童話書、故事書、知識讀物可供選擇。
圖書評論製造輿論
出版社要想獲得一定的市場業績,如何調動各種媒體宣傳和評論是他們考慮最多的問題之一。據2008年第2期《德國》雜誌報導,德國平均每年出版發行圖書95,000種,每年有近9,000多種德國圖書版權售往國外;德國圖書市場的營業總額約為93億歐元。面對平均每天近300多種新書,以及經過時代考驗的再版精品圖書,大多數讀者只能有一種無所適從的感覺。這就自然催生了一個重要的行業:圖書評論業。比如在出版新書之前,文學評論家就開始閱讀出版社推薦的佳作或重點圖書,撰寫書評,為這些新書的推廣推波助瀾。
德國的文學批評家是一群具有話語權、較高鑑賞能力、收入不菲的階層。他們的閱讀興趣和愛好、最終的閱 讀結論,往往是一本新書銷售好壞的風向標。當然這些批評家還經常現身電視訪談,像德國電視二台(ZDF)已經停播的著名電視談話節目「文學四重奏」, 曾在播出期間收視率節節攀升,並強有力地引導了所評圖書的銷售。各種媒體圍繞著書評家的取向,連篇累牘地宣傳報導,成為一本新書獲得較好銷售業績的重要原 因。德國著名作家馬丁‧瓦爾澤於2002年出版的《批評家之死》曾引起軒然大波,被指影射了德國文學教皇批評家拉尼茨基,也多少反映了作者與一些批評家之間的緊張關係。在今年的書展上,僅僅由德國電視二台(ZDF)「觀點」欄目、德國貝塔斯曼書友會、《南德德意志報》舉辦的「藍色沙發」電視訪談節目就排滿了整個書展,接受訪談的境內外作家竟然高達50多位,其中不乏當代德語文學界的領軍人物。
德國人的閱讀熱情還源自德國人對傳統的紙質媒體諸如《法蘭克福匯報》、《南德意志報》、《時代週報》、《明鏡》、《焦點》等報刊和雜誌高度的熱愛。這些刊物的讀者大多是德國中產階級以上的精英階層,他們一般具有較高的文學鑑賞能力,因此德國報刊的文藝副刊刊載的高品質文學評論文章正好符合他們的閱讀趣味,這也是文學評論家與讀者進行思想交流的重要視窗。
圖書獎項助推銷售
此外,德語世界名目繁多的圖書獎項也扮演了圖書銷售風向標的角色,同時極大地促進了作者撰寫高品質圖書。這些圖書獎的資金分別來自德國各種不同的基金會,授獎額度從5,000歐元到30,000歐元不等。僅僅德國《焦點》週刊列出的2007/2008年度有關德語文學的大獎就超過50多種,分別涉及小說、詩歌等純文學作品的創作。以2008年度萊比錫書展大獎為例,共有15本圖書入圍三類不同的獎項:分別是「文學類」,「非文學類」和「翻譯圖書」三大類。在頒獎之前,獲得提名的圖書銷售數量直線上升。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翻譯圖書獎」是萊比錫圖書展的一大特色。在德國銷售的圖書中,翻譯圖書占了一半以上的比率。翻譯圖書品質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德國圖書出版界的聲譽以及出版社的銷售業績,所以促進與激勵優秀外國文學作品的翻譯是德國出版界的共識。
排行榜發揮風向標作用
另一個閱讀強力風向標是圖書銷售排行榜。德國最具權威的排行榜是《明鏡》、《焦點》週刊的圖書銷售排行榜,比如文學類(Belletristik)的圖書銷售排行榜,分精裝本(一般售價20歐元左右)和平裝本(一般售價10歐元)兩類排行榜。一般新上市的重要圖書都以精裝本印行。平裝本則是一兩年前暢銷的精裝本圖書。另外德國連鎖書店也設有類似的圖書銷售排行榜,書店設立專門櫃檯擺設上榜圖書。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方面是德國人特別喜歡「聽書」。所以這些暢銷書以及一系列的精品圖書都被製成由作者或著名演員朗讀的有聲讀物銷售,購買者眾多。
銷售通路廣泛
筆者觀察德國的書店無處不在。除了遍布城鄉的各種書店外,德國的百貨商店、超市都會闢出專櫃銷售圖書。由於《德國商店關門法》規定,書店和商場必須在週末歇業,各大火車站、地鐵站、輕軌站、加油站的書店則在節假日照樣營業,所以德國人任何時候都可以買到自己的圖書。
朗誦會分享作品
作者朗誦會則是作者與讀者共同分享其作品的有效宣傳形式。德國人認為好的作品要經得起朗讀,好的作品自然也要琅琅上口。德國不少朗誦會甚至是收費的,讀者花5到6歐元購買門票入場,朗誦會結束後爭相購買朗誦者的圖書,並請求簽名。在書展上自然也少不了林林總總的作者朗誦會。除了一些大牌作家外,一些初出茅廬的年輕新秀也勇敢地朗誦自己的作品。在會展上我就碰到兩位很年輕的作者,她們充滿激情地朗誦自己的詩歌和小說,主題是常見的友誼和愛情,雖然此類主題在常看來很難出新意,但她們以親身體會激情地描述,聽起來也頗能觸動在場聽眾內心的感受。雖然聽眾不多,但他們全都認真聽完,沒有人隨意離開座位。
為新秀提供平台
德國聯邦教育部每年都舉辦青年作者大獎賽,聘請文學界的名流擔任評委,每年評出20多位新秀,給他們提供聚會和創作的互動平台。德國的各種文化基金會提供名目繁多的文學和翻譯創作獎學金,發掘和鼓勵國內外文學及外國文學翻譯的新秀進行創作與翻譯。凡是獲得一定成就的作者和譯者都可以提出申請,獲得獎學金的成員可以得到數額不等的資助,參與實際創作,並獲得與同行交流的機會。
德國成熟的圖書市場和文化環境,為年輕新秀寫作提供了無窮的創作動力和源泉。與國內的許多想成為影視明星的年輕人不同,不少德國年輕人希望成為作家,所以每年德國新作家、新作品層出不窮。連演藝界的名人也被這種氛圍所感染。導演、流行歌手、節目主持人都親自操刀撰寫文學作品,不少人甚至憑著第一本書就獲得了空前的成功。今年萊比錫書展文學類圖書的獲獎作品是《夜,光》,作者克萊門斯‧邁爾(Klemens Meyer)今年剛剛滿三十歲。獲提名的《尋家》(Geschichte vom alten Kind)作者燕妮‧埃爾彭貝克(Jenny Erpenbeck)職業是戲劇導演,這是她推出的第一部長篇小說。
開放的文化姿態
此外,德語文化圈具有巨大的包容度和開放度,比如土耳其裔的佛里敦‧蔡莫格魯的德語小說《愛的燃燒》和伊拉克裔西克爾‧法塔的德語小說《暗船》,雙雙獲得2008年萊比錫書展大獎的提名。在過去的幾年,德語文學走出了諸如德國老作家格拉斯、馬丁‧瓦爾澤的光環,經歷了空前的繁榮,湧現出了諸如丹尼爾‧克爾曼(《測量世界》)、尤迪特‧赫爾曼(Judith Hermann,《夏屋,以後》﹝Sommerhaus, später﹞)、朱麗亞‧法蘭克(Julia Franck,《午間女人》)等獲得國際聲譽的文學新秀。
最後需要一提的是,德國年輕人也追求時尚。日本的漫畫作品在書展上設置了專門的展台。許多德國年輕人裝扮成動漫人物,出沒在萊比錫城市的各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