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紐約時報》創新報告 新媒體浪潮懺情書
2014/06/02 00:38:37瀏覽1314|回應0|推薦8

《紐約時報》5月14日(當地時間)閃電撤換史上第一位女性總編輯艾布蘭森(Jill Abramson)。約莫同一時間,綜合網站BuzzFeed獨家披露一份《紐約時報》內部的「創新報告」。這份長達96頁的報告,針對變化快速的數位化轉型趨勢,以及《紐約時報》現行編採方式、內容之間的落差,做了詳細的研究與分析,很快就成了世界各地從事相關工作者人手一份的重要參考資料。

報告分析的對象,不是《紐約時報》的傳統對手,而是新興新聞網站,包括First Look Media、Vox、赫芬頓郵報(Huffington Post)、Business Insider和BuzzFeed等新媒體。

更引人注意的是,這份報告是由A.G. Sulzberger(《紐約時報》發行人薩茲柏格的兒子,也是未來可能的接班人)所領導的小組,花了半年時間完成的(這份報告的建議,很有可能是《紐約時報》未來發展的方向)。

這份報告進行期間,總編輯正是剛去職的艾布蘭森。也有傳言說,艾布蘭森就是因為無法配合紐時數位化發展才被撤換;當然,這是無法證實的「弦外之音」。

數位化一直是媒體討論的熱門議題,然而,數位化的意義、進程與策略到底是什麼?《紐約時報》這份報告提供了一個具體的思考方向。

中央社摘譯報告重點,並附上96頁報告全文,與對新媒體有興趣、在數位化浪潮中尋求新契機的讀者,以及媒體同業分享。

兩大目標:增加閱聽人、強化新聞編輯室

壹、增加閱聽人
一、培養閱聽人是核心且迫切要務

「培養閱聽人」可能很容易被貶抑成只是「理論上聽起來不錯」的想法。這份報告中,我們會說明為何這些策略值得關注,同時檢視現有作法、評估競爭情勢,並探討疑慮。我們將提供重要建議,並針對不同領域提出實驗方式。不過,任何具體建議的細節,重要性都比不上基本問題。我們的目的是要啟動內部討論。

培養閱聽人的「苦工」直接落在新聞編輯室身上,重擔更勝以往。網際網路的混亂,加上行動裝置讓人分心,我們需要格外努力才能把報導傳達給讀者。這份工作需要創意、編輯判斷力,讓我們有機會確保報導能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新聞編輯室應有一位資深人員負責閱聽人培養,但這也應該是每個人的工作。這份報告裡,我們探討了可讓閱聽人持續成長的領域:

1.發掘:如何包裝並傳遞我們的報導
改良技術和工具,確保我們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把作品呈現給對的讀者。目前我們對讀者的要求太多了──他們必須在我們仿紙本報紙結構的網站和App裡找資料。

我們必須思考如何讓歷久不衰的內容重新浮現,以更有用的方式組織、包裝我們的作品,並把相關的內容推出去給讀者。為推動這項工程,我們應加強投資乏味但基本的資料標籤化與結構化的工作。

2.推廣:如何讓人注意到我們的報導
我們必須當自身作品更有力的支持者。我們要確保最重要的作品能得到最大的讀者群和影響力,這也代表要找出且分享實例,鼓勵記者、編輯推廣他們的報導。

此外,我們必須更認真看待搜尋與社群最佳化,並確保我們有跟著不斷變化的
需求更新工具和工作流程。

3.連結:如何建立我們和讀者的雙向關係,並加深讀者忠誠度
我們的讀者或許是我們最大的未開發資源。我們的內容常常是透過其他讀者傳達到更多讀者手上,設法在線上和離線時加強我們和讀者的連繫是很重要的,很多讀者也希望和媒體建立雙向關係,參與我們的報導,或者直接跟我們的記者接觸。

在採訪、編寫由讀者提供的內容時,新聞編輯室仍然需要扛起全部的主導權,以反映我們的標準與價值。

對數位媒體和傳統媒體來說,這些工作現在也都被視為是新聞編輯室責任的一部分。

貳、強化編輯室

一、與專注於讀者體驗的業務部門合作
這麼做可以迅速提供新聞編輯室提升數位報導水準的必要技巧和見識。企業裡有些部門和單位明確專注在提升讀者體驗上,大多被視為是業務部門的一環,包含設計、技術、消費者洞察團體、研發和產品。這些職能必須加強整合,NYT Now(紐約時報新推出的App)等近期計畫已展現紐時跨部門合作的效益。

我們不是提議大規模重組,但我們確實認為應該發布新政策,鼓勵並要求(新聞部門)和讀者體驗部門合作。

二、成立新聞編輯室策略小組
很多新聞部門主管早就為每日報導忙得焦頭爛額,根本沒什麼時間思考長期問題。純粹只做報紙時,專注在單一焦點還合乎道理,但我們現在必須應付平面、網路、應用程式(App)、電子報、新聞推播(alert)、社群媒體、影音、國際版和各種獨立產品。

我們建議成立策略小組,主要功能是為報社高層提供建議。這個小組將讓新聞編輯室主管持續得知競爭對手的策略、科技的變遷和無常的讀者行為。這個小組幫忙緊盯公司內部影響數位報導的專案、協助報社高層制定與評估優先次序,不時深入回應具體問題。這將促進基層實踐,並把結果傳達回新聞編輯室,以確保我們不斷探索新領域並從中學習。

三、讓新聞編輯室真正以數位優先
每天報導通常很晚才傳進來。我們的行動App是以報紙版別來組織。編輯一絲不苟地編排版面,卻沒花什麼時間思考社群策略。在新聞界,挖角人才或升遷最優先考慮的是傳統報導技巧。在我們朝向數位化邁進時,報紙過去150年來所建立的習慣與傳統,成為一股強大的保守力量,與數位化進程不斷拉扯,其中以頭版的傳統堅持最具殺傷力。

我們的傳統競爭對手中,有些公司已積極重組,改為數位優先、而非平面優先的時間表。《紐約時報》紙本報紙的優良體質與高獲利,讓我們或許可以不必急著追隨對手走上重組之路,但是重新思考當前以紙媒為中心的傳統、全面評估數位化需求、想像未來的新聞室,仍是刻不容緩的任務。這也意味著我們必須重新評估人才陣容、組織架構,以及迎向未來的每一步。(中央社編譯尹俊傑、數位組2014/5/23)

《紐約時報》內部「創新報告」 原文全文 http://www.scribd.com/fullscreen/224608514

女總編遭撤換 紐時否認因爭薪
《紐約時報》發行人薩茲柏格(Arthur Sulzberger Jr.)今天出面闢謠,否認紐時首位女總編輯艾布蘭森(Jill Abramson),遭撤換是因她抱怨薪資不公。

《紐約時報》昨天突然撤換艾布蘭森,並指定巴奎特(Dean Baquet)出任總編,他是《紐約時報》首位非裔總編輯。薩茲柏格表示,作此決定是因艾布蘭森對新聞部的管理問題,「此事我先前已向她表明,包括面對面方式和以年度考評方式」。

60歲的艾布蘭森任職僅兩年半,她突然去職引起不少揣測,包括可能起因她為了薪資不如前任總編輯而向社方提出質疑。

薩茲柏格今天向《紐約時報》員工發出備忘錄指出,有關艾布蘭森「薪資遠不如前任的說法絕非事實」。他又說,他所以決定艾布蘭森「不能留任總編輯」,與她的薪資或任何相關討論無關。

艾布蘭森2011年出任有160年歷史的《紐約時報》總編輯,一般認為她帶領《紐約時報》度過通往數位時代的過渡階段,做得比許多競爭對手都好。

她和法國著名日報《世界報》(Le Monde)首位女性總編輯努蓋萊德(Natalie Nougayrede)雙雙去職,在國際新聞界備受關注。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son080&aid=13821403
 引用者清單(1)  
2014/09/29 17:05 【udn】 比價後更省錢!NOW 加強 行動 有力比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