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11/17 15:14:48瀏覽114|回應0|推薦0 | |
台灣是物美價廉的美食天堂, 卻也是食物的噩夢之地。 這是天下雜誌所製作的《台灣剩食之旅》 在片頭所寫下的註解。 依環保署推估每人1年的廚餘約96㎏, 是南亞、東南亞的8.7倍,中南部非洲的16倍, 這96㎏還只是家戶產出的廚餘量。 在產地因消費者愛漂亮的外觀或是價格驟跌, 許多農產品在田裏直接被淘汰、當堆肥; 在海關因班機延誤或檢疫、檢驗不合格, 不但整批報廢,也加劇全球食物的分配不均; 在餐廳因吃到飽、菜色變多, 食材控管更加困難,固定廚餘量至少有一成; 在超市和賣場因外觀、保存期限而時有丟棄, 但到底丟掉多少食物卻無人監管; 在大台北地區的學校因孩童的挑食, 一天吃剩的營養午餐,還可供近5萬人食用。 然而,在台灣的某些角落裏, 還有很多人每天在為三餐沒著落而煩惱, 需要食物銀行的救助。 反觀日本已在2001年實施〈食品回收法〉, 對相關業者要求不同的廚餘回收比例, 再由回收公司分類製成廚餘堆肥, 全市推動家庭廚餘回收交換花苗, 並在校園讓學童自己種菜自己吃, 加強「食育」讓人們有珍惜食物的心。 也許台灣需要再一次的「良食教育」, 透過加工減少產地的浪費, 從食物的選擇開始, 取適量、吃當季、用在地、物盡其用, 讓我們不再浪費食物。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