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6/29 09:23:33瀏覽2966|回應0|推薦2 | |
以上兩張照片由黃尹青提供。 深深覺得自己是個幸運的人, 常常有機會近距離接觸美好的事物。
命中註定要與玉結緣,緣深緣淺還不清楚。 但我打從國中一年級的時候, 就跟著姐姐到板橋黃石市場裡頭向蹲在地上的老伯伯買玉, 一小塊一小塊100元的薄薄的玉, 那時對這種石頭就愛的不得了,至今仍保存得好好的。(見下圖) 父親替我命名的名字裡, 就有個「玨」字(請唸爵,從小到大都被喚為艾玉), 此字本身便是「雙玉成玨」,意指由兩塊美玉合成這塊玉, 兩塊美玉指的正是父母,而我是他們其一的成品。
關於珠寶&飾品,您是束之高閣?或當成日常必需品? 對我而言, 所有珠寶&飾品都是讓自己當下裝扮更美的畫龍點睛之物, 也是女人對鏡相望的樂趣之一, 加加減減,換這戴那的猶豫與決定。 老是被珍藏在保險箱與櫃子深處的寶石們,換個不一樣的做法, 例如「明與愚」這般猶如藝術品的結飾, 也許它們會更常有露臉的機會。
何其有幸,我被珠寶書寫作家黃尹青抽中 參與這個難得的手作活動(20180625周一)。 大開眼界之餘,對「藝術珠寶」有更多的認識。 不喜歡自己珠寶太閒的珠寶書寫作家黃尹青, 總是想要有些點子, 幫它們在原有的設計外,換個方式表現。 譬如把胸針變成腕飾,把鍊墜變成手鍊……… 這個想法也是促成此次手作課程的因緣。 這位作家在臉書上有粉絲專頁,請蒐尋「黃尹青的珠寶時光」, 作品散見於珠寶專業月刊、聯合報、自由時報等專欄。 結飾設計工作者尹愚與黎少明夫妻檔, 擅長把骨董物件透過結飾轉換成珠寶, 曾在國立歷史博物館辦過作品展, 作品結集成「古玉新飾」一書。 除了美感和創意, 他們的用線都是自己設色交由彰化縣鹿港在地工坊訂染的, 色彩溫柔帶灰色調,低調且有氣質; 他們自創的結飾,非中非西,申請了 8 個專利。 兩人首次教做,用易入手的結飾, 教我們八位幸運者,為把自己閒置的胸針和鍊墜, 變身為珍愛的全新飾品。 我花了一個小時完成環狀手鍊, 手拙的我,因為怕淪為最後一個, 戰戰兢兢,汗流浹背地完成, 其間竟燒壞了5個老師辛苦做的線圈, 真不知究竟在緊張什麼勁兒的我,果然是最後一個。 主要是把15個小結連接在一起, 手腳俐落的參與者,40分鐘就完成了。 這個午后,好生令人難忘。 關於二位老師,請點進這裡。
我也是第一次聽聞、認識他們。
古玩新顏 編織白玉珠寶 創作紅到紐約出版時間:2012/07/08
流傳百世的古董,靜默地訴說它的曾經繁華,聽懂的人有多少? 一件古物,收藏著也就是古物;將不同的古物排列組合,加條編織的結線,一件典雅出眾的古董藝術精品誕生了。「明與愚」工作室創辦人黎少明和尹愚,以超凡出眾的「古玉新飾」創作,讓他們從玉市小攤,搖身一變成為珠寶藝術創作者。 收藏逾3000件白玉尹愚的母親鄒錦梅是北平人,年輕時經營委託行,銷售白玉、銀器等古文物,為了找貨,1989年進入中國,穿街走巷在各城市尋找好物件。尹愚畢業後跟著母親的腳步,到中國買貨,「翡翠太多人做,最早碰到的就是白玉,比較少人做。」 獨特編法區隔市場編結線,純屬意外,「是為了銷貨。」尹愚坦言,因買進的玉石有些賣相較差,利用簡單的中國結,編織成一件好看的產品銷售,「絞盡腦汁做東西,從素雅到複雜,不停的想新方式,把東西裝上去。」意外造成市場風潮,更引來同業仿冒。 藝術品博物館展出「形體、編法是自己想出來,獨創的。」黎少明說:「編織時想她設計的形如何表現,有主體,還有結繩。」初期編織時,他腦中都是結繩,「7~8年後很熟悉了,不拘限在繩子上,看到形就可以編。」 |
|
( 興趣嗜好|收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