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意想不到的美麗和追憶
2011/05/20 09:54:52瀏覽77|回應0|推薦1
九溪村座落在貴州安順平壩縣內,有800多戶人家,這里文化底蘊豐厚,居住著六百多年前從江南遷徙到此的軍戶後代。
相傳當年朱元璋30萬江淮大軍進駐貴州作戰,在安順設下大本營,戰事平息,數十萬漢軍將士多數沒返鄉,他們四散生活在貴州,九溪是他們生息下來的群體之一。雖經數百年的歷史變遷和風風雨雨,九溪人的語言、服飾、民居建築及誤樂方式都保持著明代江淮人的習俗,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民族地域文化。
九溪所處的地理位置確實有些特殊,三面環山,一面臨水。相傳九溪本是一個藏龍臥虎的地方,有一個“三老做文”的故事,明確地指出:“此地不出王侯必出將相。”所謂“三老做文”,指的是九溪村三面環侍著的三座山坡:毛栗坡、詹家坡和王家坡。而居於上街的六百年古井,即是一方硯台。古井旁原放著一個巨大的石製筆架,玉筆就是塔山上建造的古塔。以中間街道為書脊,九溪偌大的整個屯堡村,就像打開的一軸巨大的書卷,而三老,就在上面不停地做著各自的錦繡文章。這實在是人傑地靈的好地方。在清朝年間,九溪曾經紅極一時,考出的舉人多不勝數,就連在外做官的頂帶花翎,摘下來用大斗都盛裝不下。
古村的老水井,已經有六百年的歷史。古井井欄是用四塊巨石圍砌而成。井壁暗黑,青苔密布。被歷代井繩勒出的一道道溝槽密布井沿,有些深達五寸,寬至兩指,非常光滑。從井口下探,深不可測,委實觸目驚心。它像個沉默的老人,雖然不發一言,但卻見證了九溪大屯堡數百年間滄桑的歷史。
走進九溪,不能不說和村相連的顧成其人,不能不去看看顧成墓。顧成,字景韶,其祖上為湘潭人。祖父靠操舟為業,往來江淮間,遂遷居江蘇江都。顧成年少時,就生得體魄高大,雄健魁偉且臂力驚人,並煉就一身馬上持槊搏殺功夫,是明朱元璋手下的一位將士,身經百戰屢建奇功。顧成曾經身任安順建城時明代朝廷派駐安順的第一任長官(即普定衛指揮使),是創立和治理安順城的首要人物。後來又轉任貴州都指揮同知。在安順城,留下了他的足跡,安順城以其姓氏命名的顧府街,就是最好​​的證明,也是對他最好的紀念。而這樣的大人物,竟然與安順東門外三十多公里的大屯堡九溪,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據傳:顧成死後,分別擇了三處風水寶地,葬有三處墓穴:一處在黔東南某處,葬的是衣冠,即衣冠塚;一處在畢節嗩拉區,葬的是兵符印信;而另一處,就選在山清水秀的九溪,安葬的卻是他的肉身。九溪的顧成墓,在與四季常綠的青龍山毗鄰的文筆山下,雖身後林蔭森然卻視野開闊,很是大氣不凡。三面環山,一面臨水。臨水的為正面,雄視著九溪大屯堡。緩緩流動的九溪河,不知疲倦地在它面前日夜流淌,數百年來從未乾涸過。實為風水寶地。風風雨雨中,顧成墓也曾經遭到人為的損毀和被盜。而生活在九溪的顧姓子孫和熱心的村民們積極行動起來,自發成立了護墓隊伍。他們不僅把斷碑妥善封存並加以保護,還重塑了新碑,派人輪流把守,以防古墓被盜。
  還有一個名人,他叫宋儒灝。來頭也不小。只是在九溪口碑不是很好,因為一直有人認為:澳門或是香港,是他簽字出租給外國人的。宋儒灝,正宗九溪村人。先後中科舉人、進士,庶吉士,禦使,官拜按察使司,廣東鹽運使,升江蘇按察使……宋儒灝一生,從記載中看,的確也是風風光光的,為人也正派清廉,大公無私且政績斐然。就因為一段不太透明的歷史,讓其背負了一世屈辱,直至含恨而卒。所以在九溪人口中,同樣官階顯赫的宋儒灝,甚至連宋儒灝的名字,很多人都不願提起。小一輩對其生平逸事,更是無從知曉了。據說,宋儒灝原在九溪居住的老房,就在上街老水井對面。而和他攀親帶故的後人,也在後來漸漸搬離了九溪。
九溪不僅風景美,民俗文化也開展得紅紅火火,地戲就是其中之一。地戲起源於明代屯軍“軍儺”,被稱為“戲劇活化石”。百餘年來,村里的地戲一直開展得熱鬧紛呈。一到正月,村里的大戲台上就會有村民和民間藝人前來演出,人們即興拈來唱詞上台,穿著紅紅綠綠的衣服,或舞、或唱,“小說演義”、“薛丁山征西” 、“楊家將”等,唱得傾倒觀眾才罷休。地戲也是村里的一道文化風景線。
走進屯堡第一村的九溪,走走街,竄竄巷,拍攝一下,記錄一些。也許會撿到古村許許多多的“金子”,她是會讓你快樂無比的。因為這座沉睡數百年的具有濃濃江淮風韻的古村落,會在你的賞心悅目中,帶給你更多意想不到的美麗和追憶……
( 興趣嗜好收藏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delung&aid=5233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