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有理三扁擔,無理扁擔三
2012/05/13 10:19:42瀏覽2078|回應0|推薦1

  這是星雲大師回憶當時剛出家的情境,我個人仔細咀嚼再三,有一種感覺說不太出來,希望自己也能實踐「有理三扁擔,無理扁擔三」來漸漸去掉我執:

  他回憶起自己剛上棲霞時,不過是個12歲的孩子,卻往往夜間10點睡覺,凌晨3點起床,以致早晚課誦,才一拜到地上就睡著了,被老師發現了踢頭,再趕快爬起來。曾經合掌在丹樨裡聽開示,一跪三、四個時辰,最後連小石子都嵌進膝蓋肉裡,雙臂也僵硬的失去知覺。

 15歲受具足大戒時,更親嘗到「以無情對有情,以無理對有理」的滋味。「還記得受戒師父問我有沒有殺過生,我答『沒有!』突然一大把柳枝就打在我頭上,『難道蚊子、螞蟻都沒有殺過嗎?』我連忙改答:『有。』突然間柳枝又打在頭上,因為殺生是罪過。」

 「接著師父問我,你受戒是剃度師父叫你來的嗎?我答:『是我自己來的。』柳枝第三度打在我頭上。『師父沒有叫你來,你自作主張,該打。』自然我謹受教,改答:『是師父叫我來的。』『不叫你,來你就不來了嗎?』又是第四次打。」

  53天戒期中,本是求知慾旺盛、好奇心強烈的大男孩,更吃了不少苦頭。偶爾聽到一些山水聲,難免抬頭尋源,給戒場上的引禮師父看到了,籐條立刻落在身上:「聽什麼,把耳朵收起來,小小年紀,什麼聲音是你的?」挨完罰,趕緊收攝心神,不管葉翻如濤,春雨敲簷,均不入耳。師父的籐條又立刻追上:「把耳朵打開聽聽,什麼聲音不是你的?」偶爾貪看戒壇風光,也會被狠狠抽上一記:「眼睛東瞟西望的,哪一樣東西是你的?」出堂之時,乍見風吹草動、云起燕翔,立刻驚覺,閉目不看,哪想到籐條仍不放過:「睜開眼睛看看,哪一樣東西不是你的?」

    直到柳枝打掉高傲剛愎,由我執轉化為無我,就是這樣「有理三扁擔,無理扁擔三」的磨練,大師養深積厚了宗教情操,他說:「小時候在無理前面都可以低頭了,將來面對有理的事還不能接受嗎?對無情都能服從了,對有情有義的社會還不歡喜嗎?」

    這一段經歷奠定了他日後修行弘道的根基,也形塑了數十年「隨遇而安、隨緣生活、隨心自在、隨喜而做」的性格。

摘自----成就的秘訣:金剛經


另外,附錄傅佩榮教授解釋「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一個人聰明才智越高,越容易陷入自我中心的困局。他所見的一切,都由自己的角度出發,同時可以形成合理的系統,看起來無懈可擊;加以辯才無礙,面對別人的質疑,也可以說得頭頭是道。
 
以孔子為例,他當然具備造成上述情況的條件,然而他卻反其道而行,努力超越自我中心的困局。 孔子所要棄絕的四種毛病是:意、必、固、我。 《論語》子罕篇記載:「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毋意」是提「不憑空揣測」。當事情尚未發生時,跡象尚不明顯時,總有人喜歡表現聰明,預先猜想結果。猜對了,則是先見之明;猜錯了,則是事有蹊蹺。 這或許有些益智遊戲的性質,可以用來打發時間,而不足以認真去當一回事。
  
「毋必」是指「不全盤肯定,堅持一定要如何」。任何言論,都是以「全稱命題」最有力,譬如,「所有的人都好學」,當然要比「有些人好學」,更能顯示說話者的權威。 但是麻煩亦在於此,因為全稱命題的弱點很明顯:只要找出一個人不好學,它就站不住腳了。 因此,說話或判斷時,最好留些餘地,以免將來後悔。我們應該堅持自己的原則,但是在涉及他人時,就須有寬容的心胸。
  
「毋固」是指「不拘泥固執」。人的習慣,不論在思想上或行為上,一旦形成之後,就不易更改,僵化而不知變通。 即使時空不同,對像有別,我們也照著舊有的模式去進行。 如此較為安穩,但缺乏創造力,也無法適應新的挑戰。    

    「毋我」是指「不自以為是」。人不能沒有自我的抉擇,人也須對自我負責;但是這並不表示我們應該「執著」自我的一切。自我的正確態度是開放的,相信自己可以在知、情、意方面,不斷發揮潛能,日漸成長。 這才是善待自我的最佳辦法,這才是自我超越,即是自我實現。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ckiepc&aid=6449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