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北士林】春陽和煦暖人間.平溪平菁花正盛
2021/08/24 20:08:37瀏覽659|回應0|推薦7

年初的三波寒流剛過,很難想像一個月後的天氣暖熱如暮春時節,看著天氣正好,利用半天時間背著背包走春賞花,是件相當愜意的事情。往年鍾愛走尾崙水圳上平菁街42巷賞櫻,這裡遊客如織,早已成為賞櫻熱門景點,只不過疫情期間,不想頂著群聚的風險,於是改走平溪步道與平菁步道O形,沿途同樣櫻花盛開,雖然沒有數大之美,卻多了幾分清新可人之處。

平溪步道為平等里通往溪山里的一條步道,總共分為兩段,第一段自至善路3段181巷的法雨山普宜苑起登,走過近七百階的階梯之後抵達至善路3段371巷,接著穿過民宅後院走第二段,穿過竹林與農地,桶柑結實櫐櫐,此行背著48升的背包,要是有遇到農家,應會買個半斤回家。

此後過了水泥橋,接上幾段階梯,最後抵達平菁街105巷底,105巷與109巷有不少民宅,儼然就是一處聚落,平溪步道的前身想來也是一處農墾路。接著循109巷出來接平菁街,一路下行至平菁街140號附近接平菁步道。

平菁步道以前也叫做平明步道,「明」指的是明德樂園,1979年1月28日(大年初一)開幕,當時明德樂園的所在也被稱為儷人谷風景區,印象中那一年小學畢業暑假似乎曾經跟家人去過。後來因為法令限制無法更新遊樂器材等設施,於2004年停業,這條步道也就從平明步道改為平菁步道。

與平溪步道不同,平菁步道是早年平等里對外聯絡的古道,至善路3段71巷與平菁街打通之後,古道才逐漸式微,步道與平菁街以及至善路3段71巷有多處交會,古道被切為數段,也是無可奈何的宿命。

步道終點接近至善路3段71巷底,距離181巷的普宜苑大約有1.5公里。此行依照往例騎歐都麥出門,車就停在71巷與181巷中間,無論起登或下山取車都不會太遠。

以下為影像紀錄。

1.路邊的佛氏通泉草盛開中。

2.平溪步道登山口就在普宜苑對面,山櫻盛開。

3.除了山花,潔白的福爾摩莎櫻在藍天底下相當亮眼。

4.就算是不登山,拍拍花也好。

5.再拍一張,甘願上山了。

6.旁邊農圃內還種植有一株紫玉蘭。

7.連綿的上坡階梯,直上將近七百階。

8.陽管處界樁。

9.第一段終點,抵達至善路3段371巷。

10.早開的山櫻花已經開始長出綠葉。

11.穿過農家後院開始第二段步道。

12.在竹林面歇息比較長的時間,藥物影響感覺血液到不了末梢,昏眩感持續時間較長。

13.青蔥、蔬菜還有桶柑,靜謐的田園景觀。

14.一片雲沒有的蔚藍天空以及繽紛的山林景觀。

15.續行步道。

16.垂笑君子蘭(石蒜科君子蘭屬)。

17.路旁1757號標石,感覺應該不是圖根點或控制點,位置剛好在農地與步道交界處,比較像是界樁。

18.三叉路口,無論往左或往右都是下坡,雖說是第一次來探訪,難免路不熟,不過看到兩邊都是一連串的下坡路還是覺得有些奇怪,決定在附近找找有沒有其他的路徑。

19.反正背包空間還夠,很想買個半斤。

20.盛開的李花。

21.就這樣找了一會路,確定只有剛剛的三叉路之後就接回叉路口往右續行,沿途依然是田園風光,回望雙溪溪谷的梯田以及遠方的大崙尾山,一路上沒遇到多少山友,走來很是舒服自在。

22.右邊有條叉路,往上走一小段似乎有路,日後有時間再探路看看,取大路續行。

23.水泥橋。

24.橋下清流。

25.開始上坡了。

26.另一個界樁。

27.雖是上坡,不過中間總有些平緩路段緩衝,走起來輕鬆許多。

28.慢慢上……

29.來到平菁街105巷底,在這裡休息一下。

30.下方雜景太多,取上半段拍攝就好。

31.路旁的碧桃也開花了。

32.以前很難見到的福爾摩莎櫻,現在能見度高多了。

33.這邊可以接到溪山百年古圳步道,此行就先跳過,直接走平菁步道下山。

34.平菁步道石板路。

35.還可以看到往明德樂園的舊路標,這個款式的路標,以前在天母水管路也常看到。

36.平溪福德宮可說是平菁步道最有特色的地方,也是做為當年連外古道與聚落拓墾的見證。首次造訪,倒是沒有想到平溪福德宮還蠻大的。

37.這一大片平台是附近居民交誼的場所。

38.平菁步道沿途被平菁街與至善路3段71巷切為數段,最大的困擾就是必須橫越馬路才能接到下一段。

39.步道旁農戶種植的枇杷剛結果。

40.接到步道出口,應該是至善路3段71巷。

41.回望古道出口。

雖然不刻意安排賞花行程,然而這個季節春光明媚,櫻花、李花競相綻放,走到哪裡都有好風景,自然也就不用刻意追逐所謂的熱門景點。

需仁.2021/02/09

大眾運輸:從捷運劍潭站或從故宮搭乘小18公車到礁坑橋站,即為至善路3段181巷口,再往巷內走200公尺即可抵達普宜苑。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c3158&aid=166833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