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蕭紅《呼蘭河傳》導讀
2018/01/20 05:31:33瀏覽5845|回應0|推薦41

蕭紅《呼蘭河傳》導讀

北德州文友社專題演講「蕭紅女士的一生」,希望我導讀蕭紅的四大作品之一《呼蘭河傳》。《呼蘭河傳》在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中名列第九,1976年美國著名的翻譯家葛浩文先生(Howard Goldblatt) 寫了《蕭紅評傳》,葛先生也翻譯了呼蘭河傳。

我的導讀心得講稿從下述十二點來分析:

       寫作時間

       文體 & 文風

       大篇幅書寫影響她一生的人

       啟蒙 - 祖父教千家詩

       家鄉的「火燒雲」

       孤獨和寂寞的童年

       從宏觀到微觀的寫法

       重覆句

       描寫窮人是書中的重點

       呈現窮人的生活環境

       團圓媳婦故事的啟示

       結語 -《呼蘭河傳》流傳不朽的原因

寫作背景

蕭紅寫呼蘭河傳是她輾轉逃到香港的時候,這段期間也是她生命最後的兩、三年了。曾為蕭紅立傳的人都同意那個時候她非常孤寂、驚恐,又有嚴重的疾病,似乎已經到了聽天由命的地步了。可是就在這種悲愁的境遇中,寫出的2本重要作品《馬伯樂》與《呼蘭河傳》無一反映她當時的悲慘情況。呼蘭河傳於1942年出版,那是蕭紅過世以後的事了。

文體

蕭紅可以算是個所謂「內觀」和「自傳體」型的作家,簡單的說,就是說書中的人事物離她越近她寫的越好。書中寫的人物都是從生活當中提煉出來的,活生生的。人物的是喜是悲我們都能感受的到,蕭紅的天份在於她能生動描寫過去的事,周遭的景色人物,詳盡地再創造。

她的文體簡潔,每一篇就像散文詩。文筆流暢、自然,語氣也是真摯感人的。就像茅盾先生寫的序裏面: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淒婉的歌謠。

文風

與其說小說與散文的界限不清楚,不如說《呼蘭河傳》打破了小說與散文的界線,在當時可以說是非常前衛的寫法。人物和情節大都根據事實,但加以潤色修飾過的。

她儘量避免華而不實的語句,呼蘭河傳整本書都是回憶童年往事,她都配合書中角色的身份,常出現童言童語般的語法。她回憶祖母病重時,家裡來了探病的親戚,有個和她年齡相仿的小孩一起去後院玩,書上有一段像小孩子在說話,栩栩如生。

    「我帶他到東南角上去看那棵李子樹時,還沒有走到眼前,他就說:「這樹前年就死了。」

他說了這樣的話,是使我很吃驚的。這樹死了,他可怎麼知道的?心中立刻來了一種忌妒的情感,覺得這花園是屬於我的,和屬於祖父的,其餘的人連曉得也不該曉得才對的。我問他:「那麼你來過我們家嗎?」

他說他來過。

這個我更生氣了,怎麼他來我不曉得呢?

我又問他:「你什麼時候來過的?」

他說前年來的,他還帶給我一個毛猴子。他問著我:「你忘了嗎?你抱著那毛猴子就跑,跌倒了你還哭了哩!」

我無論怎樣想,也想不起來了。不過總算他送給我過一個毛猴子,可見對我是很好的,於是我就不生他的氣了。」

大篇幅書寫影響她一生的人

在她的童年,心目中只有一個她最喜愛的人,就是她的祖父。

書中處處可見她以充滿愛慕的筆調來描述這位老人,慈祥善良的祖父影響了她的一生,對祖父的回憶,是蕭紅日後得到片刻陶醉的主要泉源。

  「櫻桃樹,明是沒有結櫻桃,就偏跑到樹上去找櫻桃。一邊在找,還一邊大聲的喊,在問著祖父:「爺爺,櫻桃樹為什麼不結櫻桃?」

祖父老遠的回答著:「因為沒有開花,就不結櫻桃。」

再問:「為什麼櫻桃樹不開花?」

祖父說:「因為你嘴饞,它就不開花。」

我一聽了這後,明明是嘲笑我的話,於是就飛奔著跑到祖父那裡,似乎是很生氣的樣子。等祖父把眼睛一抬,他用了完全沒有惡意的眼睛一看我,我立刻就笑了。而且是笑了半天的工夫才能夠止住,不知哪裡來了那許多的高興。把後園一時都讓我攪亂了,我笑的聲音不知有多大,自己都感到震耳了。」<

 啟蒙 - 祖父教千家詩

蕭紅出生於士紳之家,士紳之家的孩子都要受教育的,蕭紅也不例外。她的祖父也負擔起她的啟蒙責任,他祖父從教「千家詩」開始。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我問祖父:「為什麼小的時候離家?離家到哪裡去?」

祖父說:「好比爺像你那麼大離家,現在老了回來了,誰還認識呢?小孩子見了就招呼著說:你這個白鬍老頭,是從哪裡來的?」

我一聽覺得不大好,趕快就問祖父:「我也要離家的嗎?等我鬍子白了回來,爺爺你也不認識我了嗎?」

心裡很恐懼。

祖父一聽就笑了:「等你老了還有爺爺嗎?」祖父說完了,看我還是不很高興,他又趕快說:「你不離家的,你哪裡能夠離家……快再念一首詩吧!」

這兩段讀來,可以知道她多麼懷念那段祖孫相處的歡樂時光,蕭紅也從來沒有忘記祖父對她的愛。

火燒雲 - 令人難忘的大自然景像

她家的後花園是她童年生活最重要的地方,可以逃避家裏緊張的氣氛,更能和大自然發生密切的接觸,所以她從小就夢想成為一個畫家,雖然沒有實現,但她卻寫出了令人難忘大自然的景像,就拿火燒雲來說,這是一段書裡文字的描繪。

  「這地方的晚霞是很好看的,有一個土名,叫火燒雲。說「晚霞」人們不懂,若一說「火燒雲」就連三歲的孩子也會呀呀地往西天空裡指給你看。

晚飯一過,火燒雲就上來了。照得小孩子的臉是紅的。把大白狗變成紅色的狗了。紅公雞就變成金的了。黑母雞變成紫檀色的了。餵豬的老頭子,往牆根上靠,他笑盈盈地看著他的兩匹小白豬,變成小金豬了。

天空的雲,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紅堂堂的,好像是天著了火。

這地方的火燒雲變化極多,一會紅堂堂的了,一會金洞洞的了,一會半紫半黃的,一會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大黃梨、紫茄子,這些顏色天空上邊都有。還有些說也說不出來的,見也未曾見過的,諸多種的顏色。」

她對大自然的美有特別的喜好,她的才氣表現在自然景物的描寫。而且是非常女性化,是她的可貴之處。

孤獨和寂寞的童年

呼蘭河有兩件大事對蕭紅有很大的影響,一是當地的農家生活,另一件就是她的孤獨和寂寞。

雖然她出生於士紳之家,但她童年的許多時間都是在鄰近的農家消磨,農民的生活深深留在她的腦海,因此呼蘭河傳裡面寫的都是農民,農民稍後再講。

另外一件「孤獨」,是她童年生活的另一面,她是在缺乏愛,缺乏朋友的環境中長大的,寂寞也一直折磨她的一生。比方說,她書中寫蜻蜓和蝴蝶,有些時候卻是寂寞的,她是這麼寫的:

「每到秋天,在蒿草的當中,也往往開了蓼花,所以引來不少的蜻蜓和蝴蝶在那荒涼的一片蒿草上鬧著。這樣一來,不但不覺得繁華,反而更顯得荒涼寂寞。  」

也寫她家附近粉房裏面的人正高興的唱歌,而蕭紅卻覺得歌聲很荒涼。

「住在粉房裏面的人,等粉條曬乾了,他們一邊收著粉,是一邊地唱著。那唱不是從工作所得到的愉快,好像含著眼淚在笑似的。」

「那粉房裡的歌聲,就像一朵紅花開在了牆頭上。越鮮明,就越覺得荒涼。」

 從宏觀到微觀的寫法

呼蘭河傳的寫法看起來很散漫,其實也是有秩序的,從宏觀到微觀。

書的一開頭描述的一段話「嚴冬一封鎖了大地的時候,則大地滿是裂口。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幾尺長的,一丈長的,還有好幾丈長的,它們毫無方向,便隨時隨地,只要嚴冬一到,大地就裂開口了。」街道上有趕車的車夫,賣豆腐的,賣饅頭的,走路都萬分困難,又說「天再冷下去,水缸被凍裂了,井被凍住了,連房子也被封住,睡了一夜,竟推不開門了。」

這樣的背景一舖陳出來,整個北國大地的景像,北大荒的情景就立刻呈現在眼前,這個地方就是呼蘭,是哈爾濱以北二十公里的一個小縣城,因松花江支流流過而得名。

整本小說沒有一個主角,沒有情節,這並不表示她不關心小鎮上的人,只不過她的關心是要以這些人的生活、背景,來寫出呼蘭這個地方。於是她的小說裏面分了七章,從宏觀到微觀。首先描述冬天是什麼情景,風雪來時,地會裂開、水缸會裂開,灰茫茫的一片,連人都要迷路。

就像其他的小鎮,一年的時序中都有重要的事情,比方說跳大神、七月鬼節時放河燈,野台戲,再下來描述她的家,她的祖父,最後就轉進她小時候所見過的每一個人如團圓媳婦、有二伯、馮歪嘴子的故事,就回到剛才說的極微觀的角度。

重複句

她寫這些人物故事的寫法,就像茅盾寫的序裏面說的,是以抒情詩的方式來做描寫,就是重覆地寫法,一些重覆出現的人物,一些重覆出現的意像,比如說她在第四章重覆寫了三次「我家是荒涼的」,還有放河燈時「河燈被鬼托著投生」也重複了五次,這也是現代詩常見的重覆句的寫法。

 描寫窮人是書中的重點

書的另外一個重點,是寫社會底層的窮人,她寫有家人租了一個房子,房頂破破爛爛,但是一下雨就會長蘑菇出來,採蘑菇時滿街上都聚著鄰居,替他們家高興。就羨慕的說蘑菇用來煮豆腐多好,能燒隻雞有多鮮美。在呼蘭連買塊豆腐都是很貴的,更別說有鮮蘑菇吃了。租房子還帶蘑菇的,真是很划算。

在那兒豆腐有多貴呢,「買不起豆腐的人對那賣豆腐的,就非常的羨慕,一聽了那從街口越招呼越近的聲音就想著能吃一塊豆腐可不錯,但是天天這樣想,天天就沒有買成,賣豆腐的一來,就把這等人白白地引誘一場。於是那被誘惑的人,仍然逗不起決心,就多吃幾口辣椒,辣得滿頭是汗。」

窮人們生活是什麼狀況呢?簡單講就是認命

城裏東二道街的特點,是路中間有個大泥坑,雨天時會陷下去兩三尺左右,下起大雨來的時候,這泥坑就像流沙一樣,是個陷阱,過路人和馬都有危險,會淹死或者摔死。那麼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當地人就建議把旁邊的房子拆掉一點,或者是種幾棵樹,讓過往車輛行人可以攀著過去,但都沒有一個人說把這天然障礙填平呢?真的沒有一個人說把泥坑填平。這就是說明了大家的態度,是什麼態度呢?簡單講就是認命,人一旦認命了,什麼事都會無可奈何,就會有各種稀奇古怪的事出現,比方說有人病的快死了,就認為跳大神會把他醫好,還有女人被打了,就想那個男人不打女人來安慰自己。連大地都會被凍裂開的呢,這樣逆來順受的事天天都發生。

呈現窮人的生活環境

窮人天天只想著如何活下去,晚上這頓飯如何著落,這樣的生活實在沒有一點趣味,如果說忽然發生有人要上吊了,反而是覺得有不平常,有滋味了,當成熱鬧看,不像看跑馬戲要花錢,這還是免費的。蕭紅這麼寫:

  「有的看了馮歪嘴子的炕上有一段繩頭,於是就傳說著馮歪嘴子要上吊。

這「上吊」的刺激,給人們的力量真是不小。準備著來參觀的人不知多少。一時也數不清是幾多人,總之這全院好看熱鬧的,還有前後街上的,一聽了消息也來了不少。

為啥一個好好人,活著不願意活,而願意「上吊」呢?大家快去看看吧,其中必是趣味無窮,大家快去看看吧。再說開開眼也是好的,反正也不是去看跑馬戲的,又要花錢,又要買票。

所以呼蘭河城裡凡是一有跳井投河的,或是上吊的,那看熱鬧的人就特別多,我不知道中國別的地方是否這樣,但在我的家鄉確是這樣的。」

 蕭紅一方面責備那些有病態好奇心的無數旁觀者,辛辣的寫法反諷農人的愚昧無知,完全沒有同情心、同理心可言。但另一方面,她對農民的態度,時而憐憫時而諷刺,忠誠的看待農民,她認為農民每天與環境掙扎,辛勤工作還不能讓一家人吃飽,她讓我們看到二十世紀初的農村實況。

借團圓媳婦的故事表明她伸張女權的態度

書中還有寫到一個童養媳,這段太長無法摘錄。總之,這童養媳本來是很健康的,但她的婆婆怎麼看她就不順眼,覺得她怎麼不像別人家的哭哭啼啼的,這童養媳也不哭也不鬧,於是她婆家人就說要下馬威,便毒打她,虐待她,用烙鐵烙她的腳,終於把她弄瘋了,弄瘋了醫不好,就用各種迷信的方法,用滾燙的水前後燙了三次,活生生的把這小女孩弄死了。

這故事讀起來是讓人很難過的,怎麼會有這樣的痛心疾首的事呢?蕭紅把這些人寫的如此不堪,是她學魯迅那樣在諷刺嗎?其實不是。一個無辜的小孩,竟遭受如此殘酷的虐待,鄰居也無人替她說話,簡直毫無公理可言。蕭紅在這裏對農人們那種愚昧的、無知的、殘酷的、缺乏同情心加以譴責,其實是用間接的方式,讓讀者一步一步領會到,在以男性為主導的窮苦無知的農村,女性的地位如此可憐卑下。

團圓媳婦這個故事是蕭紅伸張女權的呼聲,甚至可以說是對女權最強而有力的控訴。

結語 -《呼蘭河傳》流傳不朽的原因

蕭紅在寫呼蘭河傳的時候,當時大部分的中國作家都在寫戰時報導文學,像短文、戲劇類的,或者寫抗日性的小說。那時大部分的小說都是反應革命或者是鼓勵大家參加革命,由於那樣的「時間界限」,使得那些的作品在今天看來已經如同明日黃花。

蕭紅有她的想法,她要做個道道地地的作家,不願做個宣傳家。因此,這部呼蘭河傳因為沒有侷限在愛國式的文章,就不會因為時空的轉移而被淘汰,反而因為與眾不同的題材與文筆,作品沒有時間性,就產生了持久性與親切感,拉近讀者與作者的距離。在今天讀起來還是有著巨大的吸引力的,這樣的作品能與時俱進,流傳不朽。

蕭紅故居

蕭紅故居

蕭紅故居和爺爺的雕像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irisleeus&aid=109949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