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介入現實的行動者﹕讀《我們一家陌生人》
2010/09/24 15:13:18瀏覽252|回應0|推薦2

·                                 作者:拉加.薛哈德

·                                 原文作者:Raja Shehadeh

·                                 譯者:郭品潔

·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20100930

《我們一家陌生人》是作者以巴勒斯坦人的角度,描寫1948年以色列建國,獲取約旦河西方部份管轄領域,造成大量巴勒斯坦人流亡,多年來以巴衝突懸而未解的情況下,巴勒斯坦佔領區的人民究竟面臨怎樣的現實。

因為以往對巴勒斯坦問題欠缺了解與思索,對此地的人們,僅停留在新聞所建立的負面形象,原本覺得閱讀這本書可能很難有共鳴。但實際閱讀之後,發現正如其他網友所說的,因為同樣經歷被殖民與戰亂遷移的歷史,本書提到許多不平等待遇和遠離家園的心境,和台灣日治、戰後的歷史有許多相似之處,讓人體會到深入了解世界上其他相似經驗的群體,的確有其必要。

        作者拉加.薛哈德出生在阿拉伯所謂「大災難」之後,拉姆安拉是他成長的地方,但他的「地方感」卻建立在外婆等長輩口中的原鄉—雅法。原鄉總是最美,特別在失落以後。即使離家日久,收復家園的信念仍舊歷久不衰,於是回憶過往生活點滴成為必要,重返回憶之地成為超越現實的夢想。因為夢想大過現實,生活的此刻此地永遠是暫居,即使所謂暫居,一晃眼已二十年。

這種偏離現實的夢想,雖然其來有自,但也讓巴勒斯坦人無法正視現實情勢的變化。儘管阿拉伯國家否認以色列的存在,灌輸他們下一代以色列野蠻、落後的形象,但巴勒斯坦人哀痛不絕的同時,以色列不斷鞏固軍事力量,1967年耶路撒冷再度淪陷,連暫居之地也成以色列的佔領區,而阿拉伯國家力言的奮戰,只是裝腔作勢,為了迴避自己國內的改革,放任巴勒斯坦陷入奴役狀態才是實情。

        淪陷後,拉加的父親阿齊茲透過以色列友人的引領,有機會重訪雅法,發現記憶中充滿榮光的城市已然敗落,繁華盛景早已轉移到原為邊遠的以色列城市,他才領悟到沉溺自身幻影般的生活,錯將信心托付給以為能解究巴勒斯坦的軍隊,不思努力重建,反而讓他們處境更加艱難﹕

我們把失去的當作全部,忘了依然保有某些東西;我們還有自我以及人生可以追求。我們怎麼會任由他人界定我們的匱乏,我們的喪親死別,以及我們往事的意義?我們怎會把戰敗當做全部,把自身當作殘廢和落魄?抱持這種自暴自棄我們犯下導致第一次戰敗同樣的錯誤。

從幻影中醒覺,阿齊茲致力推展他的政治倡議﹕和以色列和解,在全新的占領區範圍內成立一個巴勒斯坦國家,如此才成解決以巴衝突,帶來巴勒斯坦未來和平生活。這樣的言論在當時普遍主戰的情勢中,讓他被巴勒斯坦革命與武裝鬥爭組織視為叛徒、通敵者,不僅理念不為雙方陣營接受,連生命財產都受到威脅。多年後以色列屯墾區進一步進佔巴勒斯坦人的土地時,才有人體會到他的前瞻,但和平的契機已失。

阿齊茲充滿挫敗卻勇於反叛的一生,讓人覺得知識份子要在勢不可為的情況下,有所作為是困難的,特別是要有遠見,而非隨著群體的聲音直覺式的反抗。雖然他的理念沒有落實,必然也帶來一些影響,至少有拉加繼承他的志業。儘管他未必認同兒子透過人權工作、推動法制,向國際揭露以色列非法刑求、扭曲法律實行土地侵佔,以另一條路徑嘗試改變佔領區人民的處境,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父子都是勇於介入現實的行動者。

而這本書值得參考之處,不只在於拉加父子的奮鬥歷程、巴勒斯坦人所遭遇的苦難,更重要的是他對民族對立的反抗觀點提出質疑﹕佔領區外的人總主張佔領區的人「應該」反抗佔領,拒絕和以色列人合作。如果有人主張應向以色列學習,好促使社會發展,便會被指責受殖民者同化。然而這些人並未參與佔領區人民日常不斷發生的煩憂與阻擾,那來自於不合理的政策,以及不被視為有權追求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社會。將所有力量集中於武裝反抗,忽略經濟等方面的發展,是否真能抵抗以色列多方進行的侵略?

當我們高談闊論某個民族某個國家應該如何決定其命運,真的瞭解他們所面對的現實嗎? 《我們一家陌生人》對此提出深刻的反思,召喚讀者更為謙卑、細緻的了解。

摘錄:《我們一家陌生人》

 

每天晚上他們討論這些議題直到下半夜接近破曉共產主義者阿拉伯復興黨人社會主義者還有阿拉伯民族主義者每個人都有他獨到的制式答案我父親帶著同理心一一聆聽或許就是這原因依據約旦當局接獲的報告紀錄顯示他在不同的時間抱持不同的政治立場實際上他並非這些意識形態的擁護者他可以設身處地聆聽各種意見但講求實際的氣質傾向使他拒絕接受意識形態所提供的貧乏的終極解答在他看來人生複雜多面並且隨時處於變遷之中任何單一的解答不可能捕捉複雜的人生它需要持續不斷的調整因應。身處沙漠的日子當中,唯一不變的事物似乎是一種模糊的倫理義務驅使他培養出近乎神秘主義的信念,命令他鍛鍊一己的意志,永遠保持自由開放,篤行善念,還有,遭逢抉擇時,絕對避免施惡於他人。不管其他人心裡想法如何,我父親對自己的人生使命和行善的潛能總是抱持強烈的意識。

阿齊茲在兒子眼中是一名智者,也是意志堅強 思想開放的人......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irin0125&aid=4441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