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9/23 17:18:11瀏覽246|回應0|推薦2 | |
· · 作者:提耶希.柯恩 · 原文作者:Thierry COHEN · 譯者:林說俐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出版日期:
書背文案說﹕這是「一本以痛楚及熱情的筆觸寫成的小說」,我覺得一點也沒錯。本書描寫恐怖分子的公車炸彈攻擊,造成丹尼爾長子的夭亡,也讓他跌出原本努力站穩腳跟的中產階級社會,一點點陷入瘋狂,原本幸福的家庭也瀕臨崩潰。小說分兩線敘事,一條線路標題丹尼爾,寫他在兒子死去後的復仇之旅,另一條標題尚,則寫一名離家多年的流浪漢,被恐怖份子俘虜,將侮辱他的影片寄到電視台引起關注。兩條主線以恐怖行動勾連,一實一虛,故事鋪展過程沒有明確的時間標示,直到最後才揭露﹕在失去摯愛的餘生中,不只心碎的父親試圖以暴制暴,為兒子的死尋求一個道理,倖存的次子也以極大的勇氣和實踐力,幫助崩潰的父親,重新找回人的尊嚴。 失去摯親的故事固然是常見的題材,但本書可看之處,在於用這個家庭破碎的故事,質問一個大命題﹕一場以聖戰為名的恐怖行動,或許有其行動的內在因素,但利用各種媒介煽動暴力的領袖,即便以道德、理想包裝言論,又如何能逃避他們所造成的罪惡? 小說以第一人稱敘事,將丹尼爾強自鎮定到趨於瘋狂的過程,穿插他為愛改變,努力由幫派份子融入中產階級社會,最心痛自責的片段對照努力有成的喜悅,一個父親赤裸裸的痛苦告白,使恐怖攻擊的破壞力更為具體真實。然而,本書對此議題的探討,並非片面譴責發動攻擊的伊斯蘭教徒,而是指出沒有任何的宗教或政治團體,能為實行自己的理念,任意殘殺無辜。遺憾的是,無論是伊斯蘭或歐美各國,往往會遺忘軍事行動背後,哪裡都有哭泣的父母,譴責敵人惡行時,卻不明白自己也是為惡的一方。 只是公眾與媒體也並非全然無辜,人們總是旁觀他人的痛苦,隨意評論又很快將之遺忘,許多時候沒人在意那些被輿論趕離家園的人,究竟面臨怎樣的人生巨變。恐怖份子藉由媒體散播恐懼,暗示某些行動可能遭致的暴行,而媒體與公眾亦無批判的勇氣,抗拒不公義的行動;如果有人試圖有所作為,反而成為公眾圍剿的對象,在此層面上,自認無辜的旁觀者,不自覺地成為暴力的共犯,沒有誰真有資格,置身事外。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