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3/30 21:45:21瀏覽584|回應0|推薦1 | |
書名:《斯德哥爾摩復活人》 作者:約翰‧傑維德‧倫德維斯特 譯者:郭寶蓮譯 出版社:小異SM 日期:2010/04
對長年閱讀小說的讀者來說,「復活」不算是很新穎的題材。從中國古典小說中的「還魂」,科幻小說的低溫屍存法,到現今日本動漫、穿越小說各種出生入死的情節安排,可知此題材由來已久。老題材能一再受作家、讀者青睞,或許在於目前為止,死亡仍是不可逆的,由生入死是自然之事,但死而復生畢竟仍屬未能證明的傳說異聞。肉體的生理機能停止之後,是否真有所謂靈魂存於肉體之外,可透過某種未知力量,讓我們所愛的人借體復活?假設還魂、轉世之說是可信的,肉體消亡不意味著結束,那麼從死神手中奪回親人魂魄、使之重生,又要付出什麼代價?從生死交界處回返的,真的是當初我們所熟悉的那個人嗎?由復活的渴望與疑問出發,可以探討的問題、發揮的想像,似乎說也說不完,只是每個作者想討論的問題不盡相同而已。 一般常見的處理法,是由復活渲染生者超越生死的愛戀與思念,促成奇蹟的產生,但這本小說很特別,描繪愛的動人面貌外,更觸及復活對醫學、倫理、法律等社會秩度與生死界線的衝擊。復活現象在小說中像突然引爆的炸彈,氣候、電流異常帶動成批死者復活,但回來的卻不是記憶中的親人。肉體腐敗、殘缺不說,語言、記憶也無法如常運作,彷彿三魂七魄只回來一魄,復活人成為「他者」,復活了卻似乎沒有真的回來,讓生者驚多於喜,遲遲無法找到曾經相愛的證據。復活不再是奇蹟式的贈與,在愛人不像愛人的情況下,更試探實踐愛有多艱難。 而作者的企圖也不限於個人對生死、真愛的思考,一方面代表性地選取三個家庭,描寫他們對於親人復活的看法與反應,小說同時穿插許多社會新聞、調查報告,呈現社會各界因復活造成的混亂不安。因為科學上對死亡的認定,取決於生理機能的停止,當復活人不依靠生理機能「活著」,且形成特殊磁場,使接觸者的心聲毫無阻隔地流竄於個體之間,依靠迴避偏見巧妙維繫的人際,面臨嚴峻考驗。 是否該趁著醫學上難解的復活奇觀,將復活人當作實驗品以解開生死之謎?復活人可能帶有病菌危害生者身心,是否就該隔離?法律保障大眾的人權,但如果遇到與社會既有秩序、價值抵觸的一群人,如同性戀、異教徒,或者復活人,他們的人權難道不該受尊重?小說描繪社會對復活現象矛盾紛雜的意見,隱喻社會面對「他者」的態度,讓小說成為有深度的殘酷物語。 《斯德哥爾摩復活人》雖然被歸類為恐怖小說,但小說所帶來的恐怖,在讀完不久之後便逐漸淡去,在心中縈繞不去的,反而是關於復活的種種難題。死者因為某種未知力量復活,看起來好像安慰了失去親人的痛苦。然而,「不完整」的回歸,似乎更證明曾經擁有的快樂,只存在生者的記憶,令人疑惑復活究竟是救贖,或者再一次凌遲?對死者而言,抽掉記憶、語言能力重生,也有種身不由己的意味,當溺水的人重新被賦予生命時,他能理解自己麵團一樣的身體嗎?當復活人看到自己莫名殘破的肉體,卻不記得為什麼,怎能不驚慌奔逃呢?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本小說與其說令人覺得恐怖,不如說有種難以言喻的心酸,讓讀者闔上小說後,猶有回味的空間,是值得一讀的小說。
*感謝小異SM給予試讀的機會﹗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