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0/24 11:43:54瀏覽1672|回應0|推薦0 | |
這篇小說選在《典律的生成第二集》一書中,會知道這書是因為大一時曾在通識課中以本書為主軸的文學課程得知,其中十殿閻君則為其一令我印象頗深的文學。作者阿盛,本名楊敏盛,擅長經營鄉土題材及語言,十七歲起即於報刊發表小說、散文。 此故事特別之處是採行「複調結構」,簡單地說即是一個以兩個主軸進行─ 一支是鹿港婆唸歌仔彈月琴唱個〈周成過台灣〉、〈十殿閻軍〉等勸人為善的故事,另一支進行的,是鹿港婆的兒子林秋田混江湖的情節。小說則以標楷體和細明體來區分想支線,標楷體部分為周成過台灣與十殿閻君的故事,細明體則闡述林秋田的一生。這篇小說亦曾拍成電影,而不管是文章或電影,節奏都是十分緊湊的,以周成的故事、十殿閻君與林秋田做對比之外,且述說著林秋田的母親(人稱鹿港婆)勸世人做好事,自己的兒子卻不斷犯錯,正負不段地在作對話。 作者在這篇文學用了許多頂真和排比的修辭,例如「當其時,四鄉農作歉收,天公照顧不周,有人典妻做婢,有人賣子做奴。講起那一年─(至此皆為標楷體)...那一年,我九歲,第一次見到鹿港婆。...」前半段周成的故事接至後段開始敘述林秋田一生,轉換的地方即以頂針之手法,不只此,故事後來亦多處使用此手法;故事尾聲提到某次林秋田向作者通哭道出心思時,更用了大量排比手法:「他恨貧窮,恨自己的母親手上那支月琴,恨老師襯底摧毀他的自尊心,恨人世的勢利,恨刻薄嘲笑他的小學同學,恨食油場老闆的寡情壓榨,...」,至此似乎象徵著林秋田的此恨綿綿無絕期。 這篇作品令我喜歡的地方,除了特別的複調結構,其中鹿港婆唸歌仔的台灣表演藝術亦令我喜愛,唸歌仔是台灣庶民表演藝術,唱詞或紀錄先民來台之生活,一人飾演多角,在鄉間具廣大聽眾,曲目也大多帶有警示意味。看了此小說後,會浮現台灣七零年代的背景,更在看過《十殿閻君》電影後陷入其中。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