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情感糾結如漩渦
2009/05/14 21:28:59瀏覽545|回應0|推薦3

一本由艾蜜莉.勃朗特所著,兩代的情感糾結,心裡的矛盾與愛意,它是《咆哮山莊》。

 

故事內容大致上是,描寫男主角希茲克利夫是個孤兒,沉默、專情,但充滿野性,具有強烈的復仇心。女主角凱薩琳是個美麗的女孩,卻驕縱、虛榮、易怒。咆哮山莊是棟矗立在山坡上的巨大洋房,經年累月受到冷風吹襲,如同人們的低沉怒吼,故被稱作咆哮山莊。


希茲克利夫為莊主恩蕭老先生的養子,與養父的千金-凱薩琳一同在莊內長大,二人青梅竹馬,很快便互生情愫。但由於男主角的自卑,和女主角的驕恣,導致兩人之間產生許多不必要的誤會,一段?減性的愛恨情仇就此展開……

 

毛姆曾評論本書:「這是一本醜陋的書,同時也是一本深具美感的書;它很可怕,使讀者感到不安,卻又充滿張力,充滿了激烈的感情。」

書籍封面

《咆哮山莊》是以複雜奇特的故事與描述手法聞名,故事的描述方式是依賴兩個敘述者(畫眉田莊的租戶洛克伍德先生,以及跟隨前後兩代凱薩琳,進出林敦與恩肖兩家莊園,負責管家的艾倫【內莉】.丁恩),用重疊圈套(大圈圈裡套小圈圈)的接力方式來進行敘事。所以自始至終,這兩代家族間的故事都是透過這兩位並未真正經歷與未能完全認同故事主人翁心事的故事敘述者,已模糊的個人觀點來呈現。


洛克伍德做為十九世紀不須從事勞力工作的、有閒暇四處賞玩的閒適階級的代表人物,向讀者透露出一種都市單身貴族所無法理解的,屬於這鄉野間人們生活方式,以及他們在言語、態度與情感處理上的激烈衝突,由此暗示著由都市來的洛克伍德與這鄉間人們在文化、階級、工作與生活空間等方面的差異;而內莉的敘述則相對地是以一種家族內女管家的姿態與維多利亞時期中產階級所自恃的沉穩與霸道,以及對家庭、婚姻、資產,與男女性別分工觀念的頑固認同,來闡示她對凱瑟琳母女兩代情愛與反叛故事的看法與認知。而這兩種敘事心態與看法,其實又何嘗不是點出第一帶的凱瑟琳與希斯克里夫兩人間的愛戀情愫之所以橫遭阻隔的社會與文化促因。


由於凱瑟琳與希斯克里夫彼此之間共同擁有的成長夥伴間的情誼、對社會規範的反叛、對野性的渴望,與對愛情的堅持,使得兩人間的關係有著多方面緊密的聯繫。但是凱瑟琳後來卻背棄希斯克里夫,選擇擁有文化、教養、社會地位與財產的林敦做為結婚對象,雖然符合了社會的價值判斷與當時婦女們擇偶結婚的慣例(經濟條件與社會地位),但是也使她的婚姻蒙上陰影,更迫使她與希斯克里夫兩人(甚至恩肖與林敦家族的下一代)都必須因此付出慘痛的代價。


她了解希斯克里夫對她的意義不僅僅是在於彼此間的情愛,也在於共患難的情誼裡展現出的對社會規範的抵制與對人性原始精神的追求,這些都不是文化或財產所能取代,而且事實上這樣清楚的認知與對自己真實自我的追求,根本就與當時的社會規範相左。所以凱瑟琳的愛情語言在另一方面來說,也可以看做是她自我追尋的宣言。當她心碎地宣稱:「我就是希斯克里夫」時,她所真心追求的,既是一個與她在各方面都十分相像的、充滿野性與反叛的希斯克里夫,也同時透露出她本性中被羈絆壓制的女性自我的掙扎與掙脫束縛的渴望。


她之所以不喜歡天堂,也就是因為她將天堂想像成是一個處處需要服從充滿階級與性別歧視的命令與沒有脫軌可能的地方,那是維多利亞社會所描繪出的天堂,但卻不是她的夢想。希斯克里夫之所以比她更像自己,是因為他可以更自在的表現出他的不滿與反叛,這是她被性別與階級社會文化教養所圈限隱藏在內心深處的自我吶喊,她內心尋求的自由意識的呼喚。隱藏在她對希斯克里夫的愛戀之下的,是渴望擁有希斯克里夫所代表的,對社會傳統藩籬的厭惡、反叛與猛烈抵抗的野蠻原始力量。既然她在個人的能力範圍內無法破除這層父權社會的枷鎖、性別的壓抑與階級的藩籬,也只有如當時的英國少女們一樣,選擇門當戶對(而非愛情的對象)的婚姻作為逃避的方式。


在此同時,她也自我暗示未來死後將拒絕進入天堂,寧可成為哭泣飄蕩於咆哮山莊之上的鬼魂。凱薩琳後來攬鏡自照,認不出鏡中人,內莉告訴她那鏡中的人正是她自己,使凱瑟琳為之深切恐懼,因為這鏡中人竟然已經失去了她的模樣,那個被禁錮在鏡中的消瘦人兒,象徵著她已經在進入林敦家所代表的社會文化氛圍中,失去了她在恩肖家中所引以自豪的叛逆精神與強烈的自我意識。這也是為何那飄蕩荒野的野魂總不肯接受希斯克里夫痛心的呼喊進入山莊,而是向洛克伍德哭喊,因為他才是她所痛恨的那個對一切社會文化領域內的差異進行強烈堅固的壓抑與區隔的族群與力量的代表。所以凱瑟琳的鬼魂才轉而向他沉痛地呼喊道:「放我進來!」


第一代凱瑟琳.恩肖串連希斯克里夫起來對兄長的階級壓制與性別箝制所進行的反判行徑與第二代凱瑟琳.林敦與哈里頓.恩肖對希斯克里夫的聽從,與他們對傳統社會關傒、階級與性別區分的認同,其實有著天壤的區別。第二代凱瑟琳.林敦與哈里頓.恩肖,對希斯克里夫對他們所造成的自我意識、身分認同與人際關係的扭曲,甚至他們兩人對於真實與自我身分的認知,其實泰半都是處於自棄的狀態。一直要到故事的最後,因為愛與書本的關係,這兩個年輕人的關係與對於自我身分的摸索與認定,才真正得到開展的機會。


這也許是作者再面對當時英國龐大的社會體系與法制規範等等對女性所採取的壓制時,唯一能為書中主角們與閱讀這個故事的讀者們製造的,一個足茲慰藉,充滿溫情、浪漫、童話式烏托邦的脫困機會吧!

 

現在的社會中,仍存在著對階級、人種的歧視,也經常用金錢與地位來衡量一個人的價值,雖然能憑藉著讀書、增進知識來改變自己在社會上的地位,但仍有許多優秀的人才,因為家境的困苦,而使自己的才能被淹沒,甚至圖不到一餐溫飽,而活活餓死,這些問題都是值得大家一同省思。別讓現實的壓迫,改變自己的堅持與志向,你是想當個獨醒的君子,還是當個隨波逐流的小人呢?

( 興趣嗜好收藏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ilovetonyzaxsamj&aid=2949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