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星期即將來到2009年最後一天,也是這個十年(decade)的最後一天。開春新希望,有沒有人希望2010年能「加速更成功」? 這樣的想法可分為兩種:第一是想要「升遷升得更快」,第二是想要「跳出來創業成功」。兩者都可來看看下面這幾篇文章── 兩篇都提到很類似的事,關於「資格」。他們都在問同一個問題:「誰夠資格成功?」 也就是誰有資格、誰有能力,被快速的升遷拉拔躍過其它同事?誰有資格推出成功產品來創業成功? 上周《富比士》有一篇文章觀察到「誰才夠格被快速升遷」,這是真實的故事,有兩個都很想升遷的人,兩位都從商學院畢業,來到一家投資公司,兩個人都想好好大幹一場!於是處心積慮,想辦法升升升、升升升,不過最後的結果是,其中一位在短短一年內被升為資深分析師,而另一個卻爬得很~慢~,為什麼? 第一位叫Ted,他是爬的比較慢的那位,但其實,他各方面能力都比人家強,一開始就知道,如果想爬快一點,就應該讓自己「和別人不同」,上班族通常讓自己和別人不同就只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卓越工作」,在自己份內的工作做的比其他人都還好,另一種是「加強社交」,也就是努力的去和一些高層打好關係,在老闆那邊可以美言幾句。以上兩點,Ted都努力的進行中,Ted資質聰穎、口才便給,又不怕加班、耐操耐練,份內工作做得很好,老闆都很喜歡。 不過,Ted後來卻發現,還另有一位叫做Mark的同事,和他同期進公司,工作表現沒他好,卻硬就是「爬」得比、他、還、快? 怎麼可能? 不夠「資格」的Mark,竟然爬得比資格更夠的Ted還快?原來,Mark用了「第三種方法」來讓自己與眾不同,還有什麼方法呢?Mark一進公司後就發現自己和同儕相比,並不是這麼有幹勁的人,也不確定自己的能力是否可以做到,這麼競爭激烈的場所,他這樣競爭也沒用。或許,就是因為Mark有這樣難得的「先見之明」,因此Mark做了一些別的很拚的年輕人不會做的事。這些事,因為大家都忙在自己的電腦裡把自己的事做得很好很好,因此都「忽略」了── 到底是什麼事呢?
Mark一邊做自己份內工作,一邊將剩下的時間拿來研究「別人在做什麼」,這一點,就是許多忙著競爭的小同事,不肯花時間去做的事了!他積極的跑去問他的同事,無論是小秘書,還是小經理,或是其他部門的人,只要碰面到的,他就跑去問問看他們在做什麼、他們怎麼安排一天時間,如何將他們被指定的事情做完……。慢慢的,當他問了「夠多人」以後,Mark也很快察覺「同事之間」、「部門之間」有什麼地方可以被改進的,於是他先開始做一些看似瑣碎的事,幫忙周會訂便當,幫忙確認辦公室用品在用光之前就被訂足……他的主管很快就發現Mark正在做的事。於是,Mark雖然並不是表現最好的,也不是最有領導魅力的,並非人緣最好的,但大家都蠻感謝他。 後來,Mark開始自修Excel的程式語法,來幫忙「補」一個同事做不到的洞。很快的,他們發現,除了Mark以外,在公司裡已經沒有人比Mark還懂得內內外外這麼「廣」的資訊,如果要找人來開會,找Mark就對了!於是他開始被允許越級參加愈來愈多的會議、各式各樣的會議都會參加。一年還沒到終,他已經被升為資深研究員,而他所獲得的獎金比別人多50%!雖然Ted比他厲害好幾倍,但和其他同事相比並沒有傑出太多,而且天天累得像狗一樣,相較之下,Mark比Ted還輕鬆的就得到升遷機會。 Mark雖然「資格」不夠,但so what? 什麼叫「資格」?資格是誰訂的呢? Mark心裡已經不是按照一般分析師的「資格」在想自己,它想的資格自成一套,或許他根本就是「沒格」(沒去想任何資格的事)!大部份的上班族都以為,「資格」就是自己本身的工作能力,或許是EQ或社交或人緣或語言能力…但其實,「資格」的定義根本就沒有絕對,我們真的需要的不是硬碰硬比「資格」,而是比「沒格」。 下一篇故事,是給一些想做「更大的改變」的,也就是辭掉豬頭工作,自行創業者,這周末剛好在美國出現「誰才有資格創業成功」的筆戰,起始者是最近愈來愈多有趣文章的「Study Hacks」部落格,他們提出一套相當大膽的「創業資格論」:「如果覺得怕怕的,還是不要隨便離開你這爛爛的工作,因為,或許你真的就是屬於這爛爛的工作!」 作者提到一個創業失敗實例,一位叫Lisa Feuer的行銷經理向來嚮往創業,到了38歲她終於陡然下決定遞出辭呈,去年夏天,Lisa的這段創業故事還曾經上了《紐約時報》;當時Lisa花了4000美元去自學瑜珈、做了瑜珈老師,開了一間叫「卡馬孩童瑜珈」(Karma Kids Yoga),這個點子聽起來很不錯,不過,沒多久後就垮了。先是因為她原本任教的一間瑜珈中心因經濟不景氣而倒閉,家長也因為支出緊縮而不想再付錢,這只是表面上的原因,事實上這個「孩童瑜珈」也沒有想像中的需求這麼大、生意這麼好。2009年的今年,Lisa整年只賺了1萬5千美元,連基本生活開銷都付不夠!只好倒閉。 這篇文章的作者為「創業」這件事起了一個達爾文似的定義,他認為,Lisa失敗的原因是在於她沒有「認清她的能力範圍」,Lisa其實根本「不夠資格」去做她想做的那個創業家,她去上的那個瑜珈課只要付學費就可以學到,學到以後,她憑這些買來的「特色」,還不夠真正具備成功創業者應該具有的「特質」!而且這位作者甚至說,其實Lisa的失敗,她自己是感受得到「前兆」的。這個前兆就是,她當初創業前,其實感覺到「怕怕的」。作者說,這「怕怕的」就是很重要的前兆。他認為,創業不應該「怕怕的」,創業者如果會成功的話,他應該感到很輕鬆,不會怕怕的,這才表示他「有能力」創業。我們可能看到有些人哇塞這麼勇敢、敢跟著夢想走,但其實只看到表面,這些人敢這樣做,有可能是因為另外還有一個比現在更好的工作機會在等他,等半年,於是他想反正有一個「保護網」,就試試自行創業,半年後不行的話再回去工作,順便把創業貸款都還清!這一段是其他人看不到的,而這一段表示,創業其實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的。因此,作者認為,如果你在準備離開時,可能心裡有點「怕怕的」,覺得「怪怪的」,充滿了不確定感,必須去請求很多人的安撫,那表示你的直覺很有可能是正確的。他主張,創業前的第一步應該是先讓自己「有資格」,不斷的去加強自己,直到沒有這股「害怕」,就表示自己「夠資格」了,再跳出去創業。 這篇文章出來後,我覺得怪怪的,另外也馬上也就有人寫文反對,他們提到,剛剛那篇文章的作者從來都不是一個創業者,他在這邊講這麼多也摸不到創業者的心情;這篇新文章的作者表示,Lisa雖然在「孩童瑜珈」失敗了,但這只是第一次,令人很期待Lisa在第二次的嘗試會是什麼樣?如果依剛剛第一位作者那樣寫法,那Lisa應該摸摸鼻子承認自己是個笨蛋,所以必須回去那笨公司去重新申請那個笨工作,做個乖乖的笨員工,這樣太可惜了! 這位作者以成功創業家的身份表示,任何一個創業者如果真的打算完全拋棄一份工作去創業,那麼「緊張」是很正常的事,因為已經丟掉了太多的東西。「唯一保證失敗的路,就是原地不動。」他嚴辭批評另一位作者。 人類在組織的成就,真是令人讚嘆!大部份的人們都已經被制約,從小拚好學校,畢業後就進入企業體系,有的在小公司,有的在大公司,攀著一個職位的名稱,從助理做到副理做到經理……月薪五千一萬的幾年往上加去;許多書籍雜誌所強調的都是怎麼做更厲害的員工(成功職人)、怎麼出來做更成功的創業家(開店心得)──奇特的是,真正最輕鬆賺錢的人,卻不在這個系統之中。因為,他們都已經不看什麼「資格不資格的」。資格是他們拿來找到更好幫手的手段,他們謝謝社會上的「資格」讓大家拚命忙一些小事,讓他們有資源去賺到大錢! 所以,世上從來沒有「誰有資格」來做什麼事,只有「格太小」。開春第一件事可能是將自己的格子擴張到最大,讓自己不必再被「資格」這個計算方法給箝控。 讓自己「沒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