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 桂山電廠冰品部夯 1020721
剛從台南、高雄、嘉義、台中玩回來,今天的台北就破高溫紀錄,趕緊趁亂貼上桂山電廠買冰的紀錄,後頭還有宜蘭雙瀑布及南台四日遊,一邊趕工作,一邊抽空隨意貼照片。
Keep taking photo!
日頭赤炎炎,北台灣因為熱島效應和下沉氣流,今(30)日雙北飆高溫。根據中央氣象局表示,12時45分左右,台北氣象站測得攝氏37.9度,板橋也有36.8度,都創下今年最高溫。
氣象局提醒,民眾待在戶外記得防曬多喝水、預防中暑,今天午後雷陣雨範圍預測會比昨天大一些,西半部及宜蘭地區都有機會出現午後雷陣雨。
此外,今天全台大多數地區,紫外線指數超高。依紫外線監測系統分級標準,紫外線指數11以上屬危險級,若在紫外線指數達過量級的情況下,曝曬15分鐘就會曬傷,下午2時以前最好能減少外出,即使是在溫度涼爽有風的環境,也容易被曬傷。
環保署提醒,民眾若要在日正當中出門,一定要做好防曬準備:勤擦防曬乳液、撐傘或配戴具防紫外線功能的太陽眼鏡和帽子,避免皮膚和眼睛遭烈日曬傷,多喝水預防中暑,避免直接曝曬於豔陽下。
新店屈尺成功路 淡黃蝶正盛
夏日走新烏路 桂山發電廠冰品部位置一定要知道
沒骨消的花與蜜杯
櫻花樹上的毒蛾
走訪歷史建築桂山、粗坑、烏來發電廠2012/08/08【文/新北市藝遊】
http://mag.udn.com/mag/reading/storypage.jsp?f_ART_ID=404033
長久屬於大臺北人的避暑勝地─烏來風景區,不僅依山傍水,含蘊了泰雅族傳統原住民文化,更在湍急的新店溪畔,佇立三座自日治時代至今仍持續運轉的水力發電廠;而這些電廠老建築與周邊的人文特色,即成為民眾探訪臺灣工業化文明歷史軌跡的最佳見證。
粗坑、桂山、烏來發電廠是日本治臺期間由臺灣總督府籌劃建設的國家基礎設施,約於西元1905年當時世界以電燈的普及象徵都市的繁榮程度,全臺首座水力發電廠─龜山發電廠應運而生,讓臺灣進入了「光明」繁榮的新境界。但由於臺灣農工業的快速擴張,加上電燈申裝增加,用電需求升高,驅使粗坑、桂山、烏來發電廠陸續的加入。
粗坑、桂山、烏來發電廠是繼龜山發電廠之後,利用新店溪上游發展水力發電的一連串重要的現代化基礎工程,從日治時期到至今,經歷過數次建築主體整修和機具翻新,至今全年發電量仍可維持2.46億度,不僅是大臺北地區不可或缺的電力來源,更具臺灣開發史之深厚意義,新北市政府於2011年12月6日公告三座電廠登錄為歷史建築。
● 粗坑發電廠
西元1907年籌建, 當時完工主要是供應臺北市電燈電力。於西元1992年發電機組汰新並改為無人電廠,由桂山發電廠遙控運轉。粗坑發電廠為臺灣現役最老的水力發電廠,除屋頂翻新為鐵皮材質,其構造仍保留初建古典風貌,外觀上為紅磚建築,屋頂設有具散熱功能之高凸式氣窗, 正面以圓拱作裝飾,門口山形牆牌樓留有當年的標誌。早期三部發電機組,其中電廠內德國AEG渦輪水力發電機組仍保存在現場靜態展示。
● 烏來發電廠
日本政府於西元1942年開始興建烏來發電廠,後因日本戰爭使工程停止,戰後由臺灣電力公司接管並延續工程,於西元1954年始完成兩部機運轉,外觀造型上為一般臺電制式規格,仿如一艘行駛於大洋中的軍艦。西元1985年後改為無人電廠,由桂山發電廠遙控運轉,而其建設歷史與價值所以列為歷史建築。
● 桂山發電廠
原名新龜山發電廠,於西元1941年竣工發電,1975年4月臺灣電力公司為精簡組織將烏來、粗坑合併為一個廠,改名為桂山發電廠。雖然電廠外表壁飾近年有更換,但室內構造及門窗仍保留完整日式風貌,包括日式磨石子扶手、木製窗臺與鐵製金屬釦件,且發電機組更為日本昭和年代的機器,至今運作也相當完善,足具文化價值;除此之外,電廠旁亦有如今臺北人夏季必回味的「桂山冰廠冰品部」,結合電廠老建築,讓民眾彷彿回到那古老的年代。
夏日午後 買冰人潮 假日號碼牌近1000人次
靠近直潭淨水場的新潭路旁烏桕樹 終於發現長吻白蠟蟬
台北地區自來水重地
灣潭地母廟的渡船頭
綠水龍侵山區!新店要獵龍【聯合報╱記者黃福其/新北市報導】
2013.07.15 03:01 pm
http://udn.com/NEWS/MEDICAL/LIF8/8028733.shtml
新北市新店一處山區野溪,近幾年出現外來入侵種寵物蜥蜴「綠水龍」繁衍成族群,農委會、新北市府會勘,確認是台灣首宗綠水龍在野外「定居」繁衍的案例。最近中央核撥五十萬元移除經費給市府,預計八月展開「獵龍計畫」。
官員估計,該處野溪恐有四、五百隻「綠水龍」。學者則透露,新店另處山區及三峽白雞也現「龍蹤」,呼籲官方盡速投入經費、人力移除,避免族群擴散,破壞生態。
一位爬蟲類愛好者,前年在新店山區某臨近野溪的馬路上,發現一隻長約九十公分的綠水龍「逛大街」,居民說,附近野溪兩年來常見該類綠色的大蜥蜴。
著有《台灣兩棲爬行類圖鑑》的銘傳大學生物科技系講師向高世、師大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林思民,率研究生與民間同好組成「獵龍集團」,前年十月間七度前往搜尋,在不到五百公尺的野溪先後捕獲約兩百隻,曾一晚抓四十幾隻。
林思民說,綠水龍雖稱「中國水龍」,但主要分布東南亞,外型頗似綠鬣蜥,體型略小,但較暴躁、攻擊性較強、體味較臭。當年寵物商先引進綠水龍,後來綠鬣蜥可進口,綠水龍買氣下滑,如今寵物店已難看見。該群綠水龍應是寵物業者整批棄養,才占地繁衍。
向高世說,綠水龍幼體和黃口攀蜥差不多,以昆蟲為主食,但隨著體型漸長,包括台灣本土斯文豪氏攀蜥、黃口攀蜥、白腹游蛇或蛙鼠類都吃得下,競爭排擠本土攀蜥,也有菜農抱怨菜園被綠水龍亂挖。
綠水龍成體體長可達七十至一百六十公分,壽命可超過十年。白天一見人靠近,就躲進石縫,很難手抓,須用釣的;晚上攀住樹枝睡覺較好抓,但仍要提防被咬,因為其咬合力很強,蝸牛殼都能咬破。
【2013/07/15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