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3/30 09:38:51瀏覽110|回應0|推薦1 | |
勵志文日抄 (卷一):
馮班《鈍吟雜錄》文抄 按語:馮班(1602~1671),明末清初人,一生落拓,為虞山詩派之詩人。不過,以余論之,則其人乃中國韻文裡自詩經、楚辭、樂府詩、律詩、詞、南北曲與音樂關係的關係上,是極為清楚之人。其論樂府詩,即發其為自古詩以來,詩即樂之詞,並解答了為何《昭明文選》裡指出,曹植及陸機的詩作,有『乖調』問題存在的原因及樂府詩裡,會集兩人之作為一的原因,是因為樂工的取擇,並解釋為何傳承之樂府辭,常文意不通,此乃樂工為求依腔填詞,所以切割詩文所致。其學於詩、於書帖、於史皆有根底。而其立攻宋代嚴羽的詩主『妙悟』,並抨擊不少宋、明人議論及著作之不根,實皆言之成理,此所以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裡指出了:『詆斥或傷之激。然班學有本源,論事多達物情,論文皆究古法。雖間有偏駁,要所得者為多也』,實為知言。而清初力附妙悟說,而力排馮班的王士禛,大罵馮班『醉人罵坐,聞之者唯掩耳走避』,皆『羅織經』,痛恨之至,溢於言表,此亦一門戶也。以余視之,雖其一生才不能伸,而其遺著,亦多佚散,但比之於世之虛名蓋世之人,余不禁慕其人實為昔日學界之高山流水之一。今於其論詩等學問之文,未選,只涉及勵志者錄之。(劉有恒按) 一、、家戒上 少年性快,老人諄諄之言,非所樂聞。 俗人只為不知學問,識見淺薄,遇要緊處,料理不來,任情隨俗,做得不好,便把人品弄壞。 孝悌二字,甚不易料理,沒有十二分學問,舉手動足便錯了。 積善成名,不是虛名,這名便不害事。 俗語亦有益人處。吳人諺云:風潮過了,世界在吾。 太平時做錯了事却有救;亂世一毫苟且不得,一失脚便送了性命。 儒者有一種門戶,有一種習氣。須洗得盡,方是好學的人,方是真儒。 君子之孝,莫大於教子孫教得好。不教子弟是大不孝。 讀書有一法,覺有不合意處,且放過去。到他時或有悟入,不可便說他不是。 君子。。。不作偽則無破敗。 君子有心於古道,慎無以學術誤天下。 詩賦無與於人事也,溫柔敦厚,聖人以教民,宋儒惡之。 見利思害。 韓、商之道,其用民也殘,甚養民也狹,施之於亂世可以徼利,事平則受其禍矣。秦二世而亡是也。天道神明,好此術者必有殃。 小人之敢於為惡者,有助之者耳。天下惟助惡者為無人心。 盛怒不可飲酒。 顧仲恭先生不能作詩,嘗自言不解其故。余告之曰,溫柔敦厚,先生似不足。 君子處人骨肉之間,不可無作用,亦不必多巧,只是一個平恕,一個忍耐。 儒者論事,多空中揣量,不試實事,故多敗齊家治國平天下道理。須是實實體貼,空中揣摩便是白面書生,不通事勢,為天下安用腐儒,謂此輩也。 為子弟擇師,是第一要事,慎無取太嚴者。師太嚴,子弟多不令柔弱者必遇剛強者懟而為惡。鞭扑叱咄之下,使人不生好念也。凡教子弟者,勿違其天資。若有所長處,當因而成之,教之者所以開其知識也。養之者所以達其性也。年十四五時,知識初開,精神未全,筋骨柔脆,譬如草木,正當二三月間,養之全在此際。 子弟不可把世間刻薄事教他。子弟刻薄,一時無所展,其惡必先施於父母則不孝,必先用於兄弟。 子弟小時,志大言大,是好處。庸師不知,一味抑他,只要他做個庸人,把子弟弄壞了。又有一種人,一味獎譽,都不課實,後來弄得虛驕,都不成器。 善氣迎人,親於兄弟;逆氣迎人,慘於戈矛。 凡學問皆須實見實行,不可虛空揣摩。 俗人多不喜子弟習技,只是一個俗。 君子不可不知醫,不知則為庸醫所欺害,至於殺身。 為學全在小時,年長便不成。然年長矣,亦不可不勉。 愚者自以為智,其惡往往出人意外,不可防也。先兄每戒人勿近愚人,吾始謂不然,及更事多,然後信之。不惟愚人,老而耄者亦不可近。 惡人所為,有人不肯信者,必不可言,待其自露可已。 二、家戒下 為善無他法,但處心平易,使常有喜氣,自然無不善。 辯口者不可與言理。 凡為天下國家,雖有善法美意,行之必有次第。不知緩急先後則害事。 事有便於一時,而後世為弊者,不可不知也。 無求備於一人,使人也器之為上之道也。 小人之怒氣衰則止,惟君子之怒不可犯。 李卓吾者,亂民也。不知孔子之是非而用我之是非,愚之至也。 好今而不知古則俗,知近而不及遠則陋。俗陋之人難以語道矣。 人有好事者,必成就之,勿沮敗也。 為政不以方略,而曰我不貴權詐,此君子之過也;戒諭愈繁而民不從,無權略也;君子之有方略,所以便民不以詐也。 善避其短。為人不可不自知其短。 好更張者,不知為政。 讀書當讀全書,節抄者不可讀。 近來儒者為正論,多是硬板死局,不考實勢,所以做不得事。 有所不為,則人信之。 有才能而自晦,謂之隱。 知道者却須能文。 福德報應之書,頗多膚淺,嘗讀之,使人多發善念,亦養心之一助。 若曉得人所不欲,已雖不以為苦,亦不得施於人,方是恕。 不容小人。不容君子,俱不可居上者也不寬也。 讀書須求古本,近時所刻,多不可讀。 讀書勿求多,歲月既積,卷帙自富。 少壯時,讀書多記憶;老成後,見識進,讀書多解悟,溫故知新,由識進也。 惡人必有天報,不於其身,必於其子孫,我耳目所聞見多矣。灼然不謬,不可不知。惡人有隱德,好人有隱惡,其報更有甚者。 子孫有一貴人,不如有一君子;生一才子,不如生一長者。 處大變,與惡人遇,當有遜避之道,不在悻悻求死。臨大節而不奪是也,求恐非也。可以死可以不死,死傷勇也。 野便無禮,無禮則無所不至。 進德修業,只懈怠處,便是墮落處。 不學而思,遂成僻見。僻見見處堅固,入道之路絕矣。 勸人為善,不要把苦的勸他;至於勸老人,不可不先安他,強他便不好。 程夫子說英氣害事。 說話須要徵於文獻,做事須要讀書。 君子當末世,自然不敵小人。合君子以攻小人不勝,敗壞了國家大事,這個便是黨。好君子,惡小人,公也,非黨也。相攻以誤事,便為黨,不可不知。 三、正俗 喜勸人讀書。有一分學識,便有一分文章。但得古今十分貫穿,自然才百倍。 學問不深,往往使才不盡。 今人讀書自有通病,好以近代議論裁量古人也;以俗本惡書較勘古本也。 四、讀古淺說 讀書不可先讀宋人文字。 後代人不讀書,易欺。 功夫須從上做下,不可從下做上,嚴滄浪之格言也。 處奸雄不早除,久後便除不得。 用心不平,作史論則不便。 為文之法,曰草創之,討論之,修飾之,潤色之。 今人看史記,只看得太史公文集,不曾看史。 五、嚴氏糾謬 六、日記 余教童子作書,每日只學十字,點畫體勢,須使毫髮畢肖,百日已後,便解自作書矣。 顏書勝柳書,柳書法却甚備,便初學。 俗人讀書不多,好以意改古書。 古人文字少,多假借文義兩通處則有疑。 大略讀書不應先看宋人議論。 先君云讀書須從上讀下。先看後人書,於古人好處便不相入。 七、誡子帖(附社約) 世人讀書,正苦大意未通耳。 八、遺言 大略浮名最害事。 儒者最忌二事:有門戶,有架子。 君子以公義相取,不是黨;君子有黨,亦害事。觀東林諸君子可見矣。如萬歷時定儲,天啟時閹禍,則諸公者,豈非天下之正人乎。但實與相處,未免重門戶,便有私意,其間大有可議處。 儒者都好立黨。處班行之間,是非不平,一味門戶,自然激出事來。不能容小人,尚且害事,他每亦容不得君子,如何不是個偏黨私意。 九、通鑑綱目糾繆 小仁,大仁之賊也。 腐儒之為患於儒門非小。 十、將死之鳴 愚者損人以害己。愚者不可以理格,君子避之。愚者難防,正以其行詐。 好酒之人,勿與謀事,防其醉而泄也。 |
|
( 興趣嗜好|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