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說話要留意(二)
2024/06/27 20:04:31瀏覽60|回應0|推薦1

以下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過年約一周前,媽媽突然身體極為不適,全身發冷顫抖、發燒,甚至有時神智不清,會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當時正當晚上且假日,有先求救,請佛菩薩查看,立即有處理干擾,媽媽情況隨即穩定下來。隔天到診所看醫生,沒有查出什麼異狀,開點藥便回家休息。但下午,媽媽又開始發作,覺得情況不對勁,立即至大醫院就醫。也一邊再緊急請示,佛菩薩有很快地處理干擾,於就醫途中,媽媽情況有比較穩定,不會一直發抖及神智較清楚。

 

到了醫院急診,至隔日清晨,檢查出泌尿道有病毒感染,並且感染至血液,情況有點嚴重。醫生通知過年都需要住院,打抗生素治療。

 

媽媽受到干擾及感染,住院十多天終於出院了。自媽媽的干擾有被處理完成之後,住院治療其實進步蠻快的。醫院有迅速地查出細菌種類,且每天都有明顯的改善。雖然住院較多天,但都遇到比較細心關照的醫生,治療過程都很順利,讓人非常感恩。雖然媽媽這次生病有點驚險、有點慌亂,讓過年期間在醫院當中渡過。非常感恩佛菩薩及阿伯的協助,也感恩醫院細心的謹慎照料,讓媽媽這一次平安度過。

 

關於這次媽媽的干擾有點不尋常,請示佛菩薩後,開示:「是媽媽累世修行中,言語不慎,得罪祂們(外道)。」

 

聖嚴法師:「佛教所說的口業有兩種,一種是搬弄是非,一種是製造是非,這都是口舌的惡業。有些人說話的方式只是一種習慣,並沒有想到是否造了口舌是非,老是愛講來講去,口沒遮攔。」嘴巴是造惡、造善最快的一個工具。有人認為心地好,心直口快無大礙,但無法管好口業,代表心念仍是有不足,和需要改進之處,切莫以此當藉口,讓所修的功德在口業當中流失。

 

佛菩薩開示媽媽這次生病,除了得罪對方,積怨太深,導致干擾很強以外,還有媽媽本身免疫力較差的緣故。從媽媽這次生病的經驗裡,我們也學習很多,無論是修行上,或者是關於平時要注意健康上的觀念,都是在歷練中學習而來。媽媽因為累世修行時,言語得罪靈界外道,讓其伺機來干擾報復,讓人深深感到,修行真的是要在身口意當中,全面去落實。

 

(分享結束)

 

有緣人的母親因過去世言語不慎得罪靈界外道,讓祂們懷恨在心,在其身體狀況較差時,來予以干擾,使其嚴重感染。有緣人的母親雖然受到強烈干擾,但有先處理好靈界干擾的問題,使得後續一連串的檢查與治療都很順利。

 

生病除了身體狀況之外,還有我們眼睛看不見的靈界問題,外靈或業障都會找當事者最脆弱的地方干擾,若影響致生病,未先處理好靈界的問題,則會影響治療效果。《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業障來討報時會干擾自身脆弱之處,譬如使自身免疫力下降,導致容易生病,或生病了即便看醫生也很難好轉,因這是靈病,並非純粹的肉體生病。」

 

常言道:「禍從口出。」講話是一剎那間的事,但造成的後果有可能影響一輩子、甚至好幾世…。分享文提到有緣人母親,過去世因言語不慎得罪外道,造成嚴重干擾身體狀況。言語的力量竟可以讓外靈記恨這麼久,即使轉世了仍尋找、跟隨,伺機報復。先不論當初得罪祂們時所講的話,是否是出於善意或正義之辭,但一旦讓對方懷恨於心,若對方執著心及貪嗔癡的念頭很重,那還真的是刻在心裡可,能是影響幾輩子都無法忘懷的。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有在修行,口不出惡言,不跟人結怨。對外求取諸事圓融,對內要求自性之清淨,莫起分別執著。」我們學佛修行,係在修正內心,不是在修能言善道,很會跟人在言語上爭得一個上風。許多高僧大德他們的修行行誼,都是虛懷若谷,修忍辱包容,與人無爭,處處圓融心。當我們遇到快忍不住自己的性情,嘴上快要忍不住一時之氣時,趕緊深呼吸多緩幾秒,給自己一個冷靜的時機,莫要衝動行事,以免造下無法彌補的局面。

 

要避免情緒上的一時衝動犯錯,就要修內心的安靜與定力。弘一法師:「謙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詳是處世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養心第一法。」

 

以下引用宣化上人〈華嚴經淨行品淺釋〉:「『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

 

『萬物靜觀』,也就是止觀。你能止觀了,就明白萬事萬物一切的道理,也就是儒教所說的格物的功夫。格除你的物欲,返回到你自性上。

 

那麼止觀,把一切的妄念習氣都停止了,生出一切的善法、智慧來觀察。這個止,古人又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你若知足,就不會受到侮辱,侮辱就是外人對你不客氣。你若不知足就有一種貪心,有一種貪心就會受到侮辱。因為你貪,其他人也要貪,那麼彼此都有貪,就會生出一種鬥爭來。有鬥爭就是優勝劣敗,力量大的就可以把力量小的壓迫,小的就受到侮辱。你若常常知足,不去貪,就會沒有侮辱。你要是不知足、不知止,就會受到侮辱和危險。

 

止,就諸惡不作;觀,就要眾善奉行。你能諸惡不作,就是止;你能眾善奉行,也就是觀。

 

我們人修行,不要知道得太多;知道太多,不去修行,反而誤事。你盡仗著口頭禪,口頭三昧,說得是很妙的,行得就很不妙,那是沒有用的,就好像開謊花,不結果一樣,花是開得很美麗的,但是沒有真正的果實成熟。」

 

《六祖壇經》教導我們:「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少一點慾望就少一分妄念;多一份我執,我們的心就不「直」了。一般人看修行者,覺得他們怎麼都不去計較爭取自己的利益?好吃虧。有修行的人,內心時時風平浪靜,怎會與外境爭奪計較,「大智若愚」就是這樣寫照,一般人看似吃虧,其實是在成就道業。修,要在內心中有覺照;行,要在身口意上落實佛法,「直心」讓我們可以直接通達到淨土上!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韋馱菩薩

南無伽藍菩薩

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

說話要留意(二)

說話要留意(二)

說話要留意(二)

說話要留意(二)

( 休閒生活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ungrybb_hk&aid=180760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