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4/03 18:18:40瀏覽804|回應0|推薦27 | |
無論中外古今,所追求的都是正面心態的生活環境。烏托邦也好,大同世界也好,民主法治國家也好,社會主義天堂也好,只要道不拾遺、揖讓有禮、相互扶持或大公無私,一定令人心懭神怡、趨之若鶩。 台灣的過去貧窮,但當今許多人懷念過去,並非為了當時的政治制度,而是其社會充滿正面心態的情境與互動;許多人覺得醫療滿意度今不如昔,也是覺得過去醫病互敬互重感覺的價值,似乎超過現代醫療科技的空飛猛進。 即使經濟發展,科技領先,但如果整個社會流於負面心態,不但無法擠身先進國家,其成就也十分不穩;醫病關係上,台灣的醫病關係指標,受了社會負面心態的影響,受了健保政策與保費高低的微妙政治牽連,受了健保審核與醫療專業自主的恐佈平衡,不令人意外地也就像台灣的股市一樣,向下不斷地探底。 許多疾病與意外傷害的出現,對大部分人來說多是晴天霹靂;從心理學上來說,遭遇的人多會經過否認、憤怒、憂鬱消沈、勉強接受及最後坦然面對及心境昇華的階段。 在一個充滿正面心態的環境下,過程中的負面情緒會經過自己的冷靜思考、他人的情感扶持及對醫療專業的信任信念而很快克服;因為,停留在負面心態,不但自己痛苦,也造成關愛親人的困擾;尤有甚者,最近的研究証明,負面心態有許多的後座力,就像牛頓古典力學的反作用一般,對自己的身心也將產生傷害。 早在1628年,循環醫學之父的威廉哈維就注意到心臟會受情緒的影響;在1897年,內科醫學之父的威廉奧斯陸形容典型的心臟病患為「敏銳而滿野心,像部時刻全速運作的引擎」。在1950年代,心臟學家開始敘述所謂個性特徵A型的人,如較易產生敵意,缺乏耐心,沒有安全感,都是容易得到心臟病的人。 敵意與憤怒,確實是人類個人與群體最大的敵人,在2000年的循環期刊中,美國北卡大學心理學家詹尼斯威廉斯發表一個對一萬多中老年人的多年研究,發現在嚴謹地去除血壓、抽煙及體重過重等已知的危險因子後,有衝動易憤個性的人無論男女,心臟病發作的機會是對照組的三倍;同年在美國內科醫學會期刊裏,匹茲保大學的凱倫馬休斯則在接近四百人的年輕人研究中,發現敵意高者其產生心臟冠狀動脈早期硬化的機會是對照組的兩倍。 問題是有多少人自知是容易發怒、潛在不信任何人與事、並隨時充滿敵意的人呢?如果周圍許多應該是反省明鏡的朋友也是如此呢?如果傳播媒體所散播的也都是這種處世觀點呢?想想,這真是蠻可怕的,也真的很可惜;當個人或社會病了的時候,負面心態病毒卻比真正的病毒或電腦病毒更厲害,開始利用無形的後座力來搞破壞,讓人無力反抗?!採用正面態度去認識、克服並治療疾病,去面對醫療過程與專業團隊,或許將是解除負面心態後座力的唯一藥方。
|
|
( 心情隨筆|工作職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