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7/26 06:47:38瀏覽2502|回應12|推薦78 | |
最近在報上看到一則這樣的新聞,非常感慨﹕ 一位獨居老婦人在自家的臥室死了4年多,已化成一堆白骨了,才被人發現。首先是管理員發現這戶人家積欠6萬多元的管理費,這才通知她的家人前來才處理。 居然有人在世上有4年之久,沒有人想過她或找過她,好離譜的事! 她並非沒有兄弟姐妹,她的哥哥說 4年前見過死者時,死者向他借錢。死者埋怨生活很苦,沒有收入,沒有錢買東西吃。 聽來真的很可憐,不過報導沒說到底哥哥有沒有借錢給她。就算借錢給她也沒用,任誰也只能救急不能救窮。 經常會看到對獨居老人如是的報導﹕ 老人被親人遺棄 所以獨居;獨居老人沒有生活能力,生病了沒人照料,孤苦伶仃 ;老人或者撿破爛,或者靠鄰居接濟渡日... 綜合這些負面和悲情的報導,對獨居老人的印象總是﹕有不肖的兒女或沒有親人, 生活貧困、孤單、無助和不快樂。 年紀大了 沒有生活能力了,再面臨這樣的遭遇,真是可憐!
隨著歲月的流逝,每個人遲早都會變成老人,至於是否獨居就因人而異了。只有少數的幸運兒才能擁有體貼及相互扶持的老伴,白頭偕老。(如果老伴不體貼,有比沒有更糟) 大多數的人因各種原因和配偶不是生離就是死別,必須獨自走完人生。 不久的將來我也將晉升“獨居老人”的行列, 不禁對這個問題產生極大的關切! 如果老人不獨居,和晚輩,家人或親友同住會比較快樂嗎?我想未必。 和子孫親人生活在一起,美其名為互相照應,實則是互相牽絆;很多長輩和子女同住卻要幫忙煮飯、料理家務、看顧孫輩(變相的免費勞力),老人需要的卻是清閑的日子。 “含貽弄孫”這樣的事情,偶而為之還算有趣,如果變成是一種責任,那就不是那麼有趣了,老一輩幫忙帶孫子是很累的,長久下來難免心生怨言,嫌隙由此而生。 就算和孝順的子孫同住,不需操勞家務,然而由於生活作息不同,飲食習慣不同,只因寄人籬下, 處處得遷就別人,壓抑自己, 這樣的日子會快樂嗎?當然未必! 老人家本身如果需要有人長期服侍,花錢請個看護要比麻煩子孫來的好。子孫們都有自己繁忙的工作,偶而來探視一下可以,長期的麻煩和照料,到最後怨聲載道,連親情都沒了。 現代人都很長壽又有活力, 退休之後還有二、三十年的美好歲月,學習做一個快樂的獨居老人,做自己生活的主人,是值得深思和努力的課題。 想要做一個快樂的獨居老人要具備一些基本條件﹕ (一)健康的身體 這是一切的根本,如果沒有這一個條件,其他也就免談了。所以年輕時就要注重身體的保養,不要有一些殘害身體的壞習慣。 (二)有處理日常事物的能力 年輕時就要養成獨立、不依賴的個性;可以自己解決的事情就不要麻煩別人。不會的事情要嘗試學習,要有“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 如果年輕時就處處依賴他人,年老之後依賴性就更重了,如何能獨居! (三)有自己的嗜好和朋友 年輕時就要培養有益身心的嗜好,如繪畫、攝影、舞蹈、閱讀、寫作、園藝、烹調、縫紉、各式運動、參加社團活動等;不僅充實生活也充滿樂趣;或者投入宗教活動,做義工等也是好事。 沒有嗜好的人,日子將 非常空洞乏味,並且會成為一個嘮叨無趣的老人。 (四)經濟獨立 “人不求人品自高”;經常向子女伸手要錢,不僅身份矮了半截,更讓人敬而遠之;偶而能給子孫們一些禮物的才是受歡迎的長者。故年輕時要懂得積蓄,懂得策劃錢財,不至於年老時兩手空空,變成子女的負擔。 經濟上自給自足,生活上自得其樂,應該是獨居生活的最高境界。事實上,獨居老人也代表健康和有能力 。 未來人人都有可能成為“獨居的老人”,如果能夠未雨綢繆,及早準備,則人人都可成為“快樂的獨居老人”。 如果您是一個“快樂的獨居老人”,那麼您的子孫就不會淪為“不孝”子孫了!這是造福自己也造福子孫的事,豈可不及早慎重謀劃! 本文刊登於 7/25/2008 世界日報 家園版 |
|
( 休閒生活|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