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9/17 10:53:15瀏覽339|回應0|推薦4 | |
沿著亞洲大陸邊緣和西太平洋之間,北起千島群島,經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台澎諸島、菲律賓群島,南迄印尼群島,這一綿延排列的弧狀火山島鏈,有個浪漫詩意的名字叫『花綵列島』,而台灣正好位於『花綵列島』的中心樞紐處,就好似一串項鍊正中央那顆璀璨耀眼的星鑽。 在恐龍猶橫行的一億年前迄,菲律賓海板塊與南海板塊及歐亞大陸板塊,三者即不斷地擠壓碰撞,於是將中國大陸沿岸海底的河流沉積物,給逐漸地拱抬隆起,終於在五百萬年前,台灣島浮出了海面。與全球各洲陸地之地質年代動輒數億、數十億年相比,台灣島只能算是初生的嬰兒。 1968年的聖誕節,結合台大人類學系與地質學系的一組考古隊,在台東的長濱鄉一處面海之巨岩峭壁上,從十來個高低、深淺、大小不一的海蝕洞穴內(即『八仙洞』),挖掘到屬於舊、新石器時代的先民遺物,此一重要的台灣遠古石器文明遺址稱之為『長濱文化』。業經『碳十四』的檢測,生活在『八仙洞』海蝕洞穴內之台灣先民,分五個不同的年代入駐,最早距今約15,000年前,最晚距今約5,000年左右。 由於菲律賓海板塊與南海板塊的劇烈擠壓,使得臺灣東部海岸地殼每年不斷抬昇0.7公分,今天這些高懸百公尺以上的長濱洞穴群,其實在遠古先民入駐的當時,其洞口正好位於浪濤拍擊的灘岸邊。很可惜地,由於台灣當局的漠視,此一台灣考古史上的重大發現,甚至記錄遠古人類存亡軌跡之極重要的『最後避難基地』,卻被當地人蓋廟擺滿偶像坐收香油錢。 本以為『長濱文化』是台灣最早的史前遺跡了,但1971年考古人員前往台南左鎮的菜寮溪河床探察新發現的犀牛化石時,無意間發掘出人類男女頭蓋骨與臼齒一批,經日本考古學者鑑定的結果,發現其為20,000年前的台灣遠古住民,命名為『左鎮人』,其較『長濱文化』還早5,000年以上,學者並認為『長濱文化』實乃『左鎮人』越過中央山脈東遷所致。 1999年,參與鑑定『左鎮人』的日本考古學者,結合了人類學、地質學的日籍專家再度來到左鎮,於參訪『菜寮溪化石館』時,對從高雄的大崗山出土之幾顆人齒與頭蓋骨化石感到驚訝,並將之攜回日本鑑識,發現其中有兩顆牙齒竟然超過十萬年以上。日本考古學者立即又回到台灣並前往大崗山,雖然環球水泥公司的挖土機,已將十萬年前的古人類棲息地給鏟平破壞殆盡,但仍然在一處果園土堆下挖掘出兩具支離斷碎的骸骨化石,並命名為『大崗山人』。 目前已知,台灣的『左鎮人』比大陸的『山頂洞人』還要早,且『大崗山人』更是環太平洋地區目前所知的最早人種,此一重大發現勢將改寫南島語系之散播路線,以往總以為南島民族遷徙的方向是由南至北,台灣為最北端的終點站,但考古新證據可能改寫台灣為南島語系之散播起點。另外,此一結論會挑戰甚至顛覆中國大陸文化圈與台灣之主從關係,為此受礙於『大中華』意識型態作祟的台灣當局,對『大崗山人』的後續研究故意冷淡以對,反倒日本學界較為熱心。 兩百萬年前至今的地質年代稱之為『第四紀』,而『第四紀』又分為『更新世』與『全新世』,兩者最大的區分是有無冰河的發生。兩百萬年前至一萬年前,地球經歷了多次的冰河肆虐,其中規模較大的計有四次,這段漫長的低溫嚴寒期間即『更新世』。一萬年來迄今,地球氣候進入溫暖的『間冰期』即『全新世』。 『更新世』四次全球同步發生的超級冰河肆虐期間,地表被厚達數十公尺的冰雪給覆蓋住,萬物形同被凍結在地球這個大冰櫃內,毫無生機氣息。一次又一次的超級冰河期,等於是人類文明一回回的落幕,好讓大地舞臺休養生息,待解凍後,『上帝說:要有----』時,蒼白寂寥的大地又再度粉妝綠意盎然起來。 由於冰河肆虐期間,江河源頭率先凍結無法奔流入海,導致海水逐漸下降,甚至水位可以降至海平面百多公尺以下,因此,絕大部份區域深度40~60公尺的台灣海峽,其海床便會裸露乾涸,形成兩岸間的天然“陸橋”,此時台灣順理成章與中國大陸一體相連,變成歐、亞、非陸塊的『極東之地』,直到氣溫回升冰河解凍海平面逐漸上昇,台灣才又恢復四面環海之島嶼形態,與大陸的閩、粵隔著百多公里寬的海峽遙遙相望。台灣骨子裡是中國大陸地殼的延伸,名副其實是歐、亞、非相連陸塊的『極東之地』,但表面上卻以『孤島』形態與大陸隔離存在,真可謂奇特,然這是上帝一項極重要的奧秘之伏筆安排。 冰河期間,在酷寒步步進逼下,土地與飲水一寸寸地被凍結,那沒長腿的『植物』只有坐以待斃,而長腿的『草食性動物』則本能地往尚未冰封的地帶逐水草而居,逼得『肉食性動物』不得不尾隨遷徙獵食,而位居『食物鏈』最上層的人類,此時為了追逐獵物或採集蔬果,亦被迫跟著遷移。 漫天冰雪會把原本散佈在歐、亞、非洲各個緯度的物種,給一步步地驅趕集中到較溫暖的中國大陸之華南地區來,但若冰河的威力再持續發威的話,連華南地區都快頂不住時,成群的動物便會渡過海退顯露出來的“海峽陸橋”,漫步來到東方地極處的台灣。台灣彷彿是歐、亞、非大陸的『最後避難所』,“陸橋”總在文明傾覆前夕適時開啟,只要物種願意投入她的懷抱藏躲,她從來不拒絕提供護庇。 在『更新世』四次的超級冰河期中,距今最近的一次冰河,也是已知威力最大最寒冷的一次,稱作『沃姆(玉木)冰河期』,中國大陸則稱之為『大理冰期』。地質學家表示,『沃姆冰河期』約始於70,000年前,於18,000年前冷到極點,接著氣溫逐漸回暖凍原慢慢融化,於10,000年前結束此全球性的冰河期,接著就進入溫暖的『全新世』迄今。 動物學家在台灣大量挖掘出冰河時期的中國與印度劍齒象、非洲猛瑪象、北極長毛象、非洲犀牛、亞洲鱷、亞洲鹿等骸骨化石,而這些大型動物並非亞熱帶的台灣之原生種。但由於板塊擠壓的造山運動,每天為台灣憑空迸出百萬噸的砂石來,所以專家們深信,台灣深厚的堆積地層底下,尚掩埋有大量因躲避冰河為了覓食,而從境外通過“海峽陸橋”移入的物種化石。 原屬極地寒帶的活化石國寶魚櫻花鉤吻鮭,於冰河期間南下游到蘭陽溪、大甲溪,並孓遺適應為全球唯一不必迴游海口生長的陸封型淡水鮭魚;另,兩棲類的鯢魚或山椒魚,原生地為高緯度低溫的西伯利亞及中國東北,其出現在低緯度亞熱帶的台灣,可說是項生態奇蹟,唯一合理的解釋是,冰河將牠們趕到台灣來,但氣候回暖時,部份鯢魚、山椒魚並未離開“避難所”回到其原生地,於是在海拔2,000公尺以上的台灣高山上,找到理想的棲息地長住下來;還有,活躍於台灣高山上的酒紅朱雀、煤山雀、星鴉、火冠戴菊鳥、戴菊鳥及岩鷚等屬於高海拔的鳥類,其原生地是大陸秦嶺以北的高緯度地區,其之所以群聚繁衍在台灣山林也是拜冰河南遷所賜;日本的長鬃山羊為何會出現在台灣的山區呢?學者亦認為這是冰河南下所造成的;活躍於玉山、合歡山上的小黃鼠狼也是活化石,經DNA比對後證實也是冰河期間由境外移入台灣的外來物種。 除了動物經由冰河擴張導致海退形成的“海峽陸橋”移居台灣外,強勁的黑潮洋流與旺盛的大陸氣團、西南氣流,也會挾帶著各式各樣的植物孢種與小生物前來台灣落腳。我們可以說,台灣這個五百萬年前才從海底浮上來的年輕小島,分佈其上的各式動植物及人種,並無所謂真正的『台灣原生種』與『台灣原住民』,島上所有一切生命形態皆屬境外移入,只有先來晚到之差別而已,在這蕞爾小島上,通通是為避難來的寄居客旅,並無所謂的真正最早之主人! 台灣西部多平原、丘陵、山地、沙洲、淺灘、潟湖、砂丘、海埔地,東部則遍佈崖岸岩礁,島內五大山脈呈南北縱走,小小彈丸地海拔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竟多達兩百多座,台灣『高山密度之高』可列『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實的『高山島』,這全拜台灣位處全球最大的海、陸板塊交界處之所賜,億萬年來劇烈的板塊擠壓碰撞作用,為台灣營力隆造出複雜多變的地形景觀,是地質學家眼中的教材寶庫。 參差不同的海拔高度,孕育出歧異的林相,複雜多變的地貌,造就出豐富多元的棲息環境,足以提供四面八方的境外移入者,找到合適其生存繁衍的空間,而同位於北回歸線的其它地區,不是沙漠曠野就是雨林的單調生態環境,不似台灣能提供各式物種舒適的多元棲息地。一方小島包辦了高海拔寒帶生態系、中海拔溫帶生態系、低海拔亞熱帶生態系、恆春半島熱帶生態系,以及到處可見的湖泊沼澤生態系,可說從飄雪的極地到酷熱的赤道生態圈,全濃縮在這狹小的島嶼上,說台灣是『物種博物館』並不為過,其『物種密度之高』猶勝夏威夷堪稱『世界第一』,是全球研究動植物生態學者眼中的瑰寶。 地質學家說:『臺灣是歐、亞、非大陸生物在冰河時期的絕佳避難所,但如果臺灣位置離大陸再遠一點的話,海峽深度將會降至海平面下兩百公尺以上,其結果是海退時“陸橋”依舊無法顯露,臺灣將成為躲避冰河期遷徙至華南地區的生物望洋興嘆之海上孤島;若臺灣離大陸再接近一點的話,那臺灣的生態系也只是單調的華南生態圈之延續罷了,便毫無奇特可言了』。就因為兩岸間的距離恰到好處,該連的時候連,該離的時候離,給予台灣不同於大陸的生態發展環境,才得以孕育出舉世無雙的“山海傳奇”。 按說,『大崗山人』應是為了躲避第三次冰河時期『利斯冰河期』(中國大陸稱之為『廬山冰期』),於十幾萬年前從華南步行通過“海峽陸橋”進入台灣南部的;『左鎮人』則是為了躲避第四次冰河時期『沃姆冰河期』,於兩萬多年前追著獵物來到台南左鎮居住的。 『更新世』四次的超級冰河期,在世界各地留下了大量明顯的地質侵蝕證據,但台灣似乎僅見第四次『沃姆冰河期』留下的地質遺跡,台灣高山上到處可見冰河擦蝕作用形成的『冰斗、冰斗湖、冰斗峰、角峰、冰坎、冰盆、冰帽、圈谷、冰蝕啞口』等,但這些都是第四次『沃姆冰河期』留下的痕跡,台灣找不到之前幾次超級冰河期所留下的吻痕,這透露出什麼樣的訊息呢? (註:『角峰、冰斗峰』是種冰河切蝕呈金字塔型的尖峰,乃合歡山及雪山上極特殊的地理景觀,雖然在合歡山莊就能近距離觀看山莊後的金字塔型尖峰,但最佳觀賞點卻在合歡東峰的山腰處,從那可眺望正四面體的金字塔尖峰映入眼簾。世界各地皆有著名的『角峰、冰斗峰』,如瑞士第一名峰阿爾卑斯山的『馬特杭峰、海拔4,478公尺』,及世界第二高峰喀喇崑崙山的『K2峰、海拔8,611公尺』,這些金字塔型尖峰常會被“幽浮迷”拿來大作文章,聯想成是“外星人的導航坐標”或“消逝古文明的聖山祭壇”,其實這些『角峰、冰斗峰』都只是冰河侵蝕自然形成的特殊地質景觀而已,沒那麼古怪神秘啦!) 之前幾次的冰河期間,台灣極可能是地表少數未覆冰的倖存地,所以『大崗山人』來到台灣西南部平原就止步定居下來。在數度的冰河肆虐期間,台灣好似裝載各樣公母活物的『避難方舟』,為滅絕的世代存留餘種,等待大地回暖退冰後再縱還原生山林。常有漁船在澎湖海域作業時會撈到『古劍齒象、大連馬、北京鹿、中國犀、棕熊、四不像』之骸骨,據學者專家研判,這些中、高緯度的古代哺乳類動物,應是被冰河逼到低緯度的台灣避寒之古生物群,於冰河解凍大地回春時,欲循原路走回華南返抵原居地的途中,一些較遲出發的動物走到陸橋中途時,碰上大量雪融導致海水上昇阻斷困死之故。 然第四次的『沃姆冰河期』之威力遠比前幾次來得凶猛,逼得『左鎮人』在台灣西南部住了幾千年後,眼見冰河寸寸進逼,不得不翻越中央山脈來到東海岸的長濱一帶,但站在地之極處面對浩瀚的太平洋,前無出路後無退所的『長濱人』,最後還是逃不過冰河的吞噬。萬年前的台灣應整個被冰河覆蓋,在台灣多座高山上至今還完整保留『沃姆冰河期』時,台灣遭冰河蹂躪的地形遺跡。 『長濱人』憑藉著海蝕洞穴苟延殘喘好些年,由於台灣是個火山活動旺盛的島嶼,地底蘊含的地熱足以提供禦寒,所以『長濱人』最棘手的問題是“食物”,當『食物鏈』從下往上逐步消逝時,『長濱人』最後一位勇者餓斃之際,『更新世』徹底落幕,等待『全新世』的伊甸園開張,亞當來報到。 『地洞』是台灣作為躲避文明滅絕的『最後方舟』之主要證據之一,因只要還有地方逃的話,先民就會繼續遷徙一路狩獵採集,『地洞』表示已至盡頭再無出路,只好往地底鑽鑿以避惡寒,而全球『地洞密度最高』的地方正是台灣。蕞爾小島竟存在百餘條幾乎都未探勘的『地洞』,裡頭應有相當豐富的遠古文明遺物,這些『地洞』的穴壁上,明顯留有人工鑿刻的痕跡,正是台灣遠古先民為逃避冰河肆虐所開挖的『最後避難所』。《隋書‧琉求傳》就記載:『琉求國(台灣古名)居海中,當建安郡東,水行5日而至,土多山洞』,可見這些『地洞』年代久遠,中原古人稱台灣是『令人嚮往的洞天福地』,實另有深意。 上帝透過大自然的力量,替台灣營造出多元的地質生態環境,讓所有境外移入的物種們各安其所、各從其類,這就是『海洋台灣』存在的價值,她所展現的是『接納兼容』的胸襟,但近代過鹹水的人們,卻從不學習動植物在島上各自找到安身立命的區塊,而只知彼此掠奪、爭鬥、吞咬,不論捷足先登的平埔、高山族,或歐洲來的荷蘭、西班牙,還是大陸來的閩、粵人,都一個樣。 嚴格說來,台灣並無真正所謂的『原住民族』,不論『平埔族』或『高山族』,同樣也都是境外移入者,只有早來啜飲中央山脈奔騰河水、或晚到聞嗅台灣百合芬芳的差別罷了!台灣是個『避難方舟』,沒有那個族群或政權能倡言擁有對這塊“無主島嶼”的“最終主權”,自她浮出海面以來,就是為保留歷次文明命脈所用,乃全人類所共有並該好好疼惜的寶島。 形狀長得像『蕃薯』模樣的台灣,正好位處於北迴歸線上,在每年的『夏至』當天,總輪到臺灣被亮麗耀眼的陽光直射,就好像終場前在聚光燈下,提綱演出戲尾最高潮部份的主角。這會兒,彷彿好似又到了歷史謝幕前的『夏至日』,臺灣在國際舞台上,舉手投足間又成為萬方矚目的焦點。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