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吐司理論 ...
2010/01/18 07:43:04瀏覽563|回應0|推薦23



吐司理論
 

作者/施以諾

 



我有一個教育態度非常寬鬆的父親,但從小到大,我卻甚少違背我父親的意思,關鍵就在他的「同理心」。怎麼說呢?我們可以從我念小學時的一片土司麵包說起。

 

我是個獨生子,小時候,我驕縱到早餐在吃土司麵包時,會把土司麵包的「邊」給切掉,只吃中間軟的白麵包部份。

 

旁人看了覺得實在不好,可是怎麼勸我也不聽。有一次,我父親看我「又」在拿著水果刀切土司的邊了,他笑了笑,竟說:「喔!這個土司麵包的邊很難吃喔!?」還在唸小學的我開心地點點頭,心想,終於有人了解我了。 

「土司麵包的邊咬起來很硬、很乾,對吧!」爸爸用帶著點”同仇敵愾”的口氣說著,我聽了更開心了。

 

這個時候,他忽然丟了一句話:「可是我想到一個很嚴重的問題。」說完,便若無其事地看著早報。還在唸小學的我不禁好奇地問:「什麼嚴重的問題?」

 

爸爸淡淡地說:「如果我是你未來的女朋友的爸爸,看到你這個男人吃土司不吃邊,我會覺得你這個男人不能吃苦,以後就不會把女兒嫁給你了!…」 

還在唸小學的我一聽…,立時滿臉脹紅,…眼光掃瞄發現四下沒人注意,三口併作兩口地把剛切下來土司邊給塞進嘴裡,一口吞掉……。

 

從那天開始,我完全改掉了那個令許多旁人搖頭的嬌縱習慣,…就因著我爸那”輕描淡寫”的一句話。

 

就像這則真實的「土司事件」一樣,我們講話如果不要只顧著表達自己的意見、輩份,而是能多一些同理心,而是能多顧及聽者的背景、年齡、思想,抓住聽者所在意的點,用聽者所在意的觀點來切入,我相信效果會大不同。

 

一直到今天,當我用上述的原則來與人溝通時,往往都會獲益良多。由於最初這樣的經驗與體會起源於幼時家庭生活中的一片土司,所以我笑稱這個令我受益匪淺的身教為「土司理論」。

可不是嗎?說話能否達到效果的關鍵不全在於您我能講得多有道理,多慷慨激昂,說話能否達到效果的關鍵在於您我能否掌握住「同理心」的原則,能否從聽者所在意的點做切入。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