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不合作賽局 ...
2009/12/16 06:56:10瀏覽560|回應0|推薦0



 


 

人生的不合作賽局

李錫津


商業競爭上的廝殺十分火紅,據說與比爾蓋茲同為電腦英雄的艾利森(Lary Ellision),很喜歡引用成吉思汗的話:「單單自己成功還不夠,其他人必須一敗塗地才行。」他甚至於喜歡和同事討論如何才能切斷競爭對手的氧氣,置對方於死地,獲得全面的勝利,這種經營理念真是夠勁有力。

W.C.Kim和R.Mauborgne 則持另類思考,寫下《藍海策略》,提倡超越競爭,避免企業陷入過度廝殺、血流成河的「紅海策略」和「零和遊戲」,高希鈞在導讀中指出:藍海策略是打破傳統思維,追求價值創新,不僅拋棄對手產生替代效應,更能促使消費者產生另類選擇,鼓勵企業攀登新的高峰,在一向殺紅眼的企業,是一個突破性的思維。

企業競爭本屬人間賽局,學者認為賽局是一種「一方有所得,另一方就會有所失」的經濟行為,有時候,還呈現一種不留情面拼得你死我活的慘烈局面。實際上,所謂賽局理論(Game Theory)談的就是運用策略性思考,盡其所能,尋求自己最大勝算,獲致最大利益,期能在競爭中生存的思維模式和運作流程。

1994年,已經66歲的納許(John F. Nash),以他二十二歲寫成的普林斯頓大學博士論文—納許均衡(Nash Equilibrium)獲頒諾貝爾經濟獎,該文為不合作賽局理論奠定了基礎。納許認為:在不合作的賽局中一定可以找出「均衡解」,此一均衡解就是一組互為最適反應的策略,二十七頁的博士論文展現了天才的光芒。

2005年,諾貝爾經濟獎再度頒給研究賽局理論有成的R.A.Auman和T.C.Schelling 兩位經濟學者,得獎的理由是:透過賽局理論的分析,提昇了世人對衝突和協調合作的理解。

進一步說明了何以有些機關或機關間衝突常在,而有些則可以殺出重圍,使原本陷入極端衝突、競爭的企業變成暨競爭又合作的發展夥伴,成為經濟、政治、社會…許多學門的主流思想之一,甚至於可以做為種族歧視、性別歧視的化解靈丹。柯維(S.R.Covey)在《第八個習慣》中倡導第三種方案,就實質而言,也是有納許均衡的意涵。

實際上,賽局理論的「邊緣運用策略」,就可用於商業談判,比如:殺價時如何殺得恰到好處,買得最便宜,自己獲利最多,又不致於殺得過低,使賣者覺得不划算,取消交易,導致自己無法獲利;或兩造起了衝突時,如何從「發生危機」、「升高危機」,加溫到「毀滅邊緣」,以產生足夠壓力,迫使對方就範,卻又不會過度強硬,造成「爆掉」、「狗急跳牆」,或失控「打」了起來;反之,如果壓力不足,對方不會讓步,就收不到預期的效果,這些都是不合作賽局理論中,「均衡」和「邊緣策略」的運用。

如今,大如「限武」、「制憲」、「商業談判」、「政治談判」、「冷戰鬥爭」、「抗爭較勁」;小如「投票」、「拍賣」、「考績、升遷的爭執處理」、「經費爭取」,不合作賽局理論都可以提供參照和指導。

當然,在不合作賽局中,策略均衡、分寸拿捏,要恰到好處,本屬人間至難。
我們來看一個有趣的故事:據說,某天體營邀請一位知名學者在年會演說,當天,會員們覺得不穿衣服只是「我們」的主張,學者和「我們」畢竟不一樣,為了向學者表示尊重,大家說好全體穿上衣服聽講;學者則自忖,希望演說成功的第一招是瞭解聽眾,同時和聽眾打成一片,因此,應該和他們一樣不穿衣服,以博取第一個好印象。於是當下脫光衣服,從準備室步向講台。

結果當然尷尬。可見,在生活實務操作中,如何拿捏分寸,形成強度適當、適度足夠的壓力,造就適如其分的均衡,需要智慧、需要經驗、更需要用心。雖然不容易,卻得用心和努力。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