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4/04 23:35:47瀏覽4286|回應1|推薦9 | |
作為中亞古國,吉爾吉斯歷史達兩千年,經歷各種王朝與文化。因其被山巒環繞而相對孤立,吉爾吉斯文化得以較好傳承;又因地理位置,吉爾吉斯處於多個文化交匯點。儘管眾多部落族群在吉爾吉斯居住已久,但時有外來勢力入侵統治。直至1991年從原蘇聯獨立後,吉爾吉斯成為一個擁有獨立主權的民族國家.
吉爾吉斯與中國有長久的歷史淵源,根據近年吉爾吉斯及中國歷史學家的發現,吉爾吉斯的歷史最早可以追遡至西元前201年。現時有關吉爾吉斯人最早的記錄是《史記》,當時吉爾吉斯人被稱為堅昆。 突厥語 Qırğız,即中國史籍記載的黠戛斯,就是今天的柯爾克孜人,《史記》中最早記錄了柯爾克孜人的情況,稱之為「鬲昆」。兩漢時稱「堅昆」,魏晉南北朝至隋代稱「結骨」、「契骨」、「紇骨」、「護骨」。唐代時根據漢語的音譯通稱為「黠戛斯」。 五代十國、遼、宋、金時又稱「紇里迄斯」,蒙古帝國、元代時稱「吉利吉思」等,這些名稱其實都是各時期各種不同的音譯。清代按厄魯特蒙古人的稱呼,稱其為布魯特。乃蠻、欽察、契丹等來自哈薩克汗國的部族屬于吉爾吉斯的「色爾特克勒克」(意為「外部之人」),不屬于吉爾吉斯本部。 吉爾吉斯人原本世代居於西伯利亞南部、葉尼塞河上游的盆地。在漢代受匈奴統治,2世紀中葉後受鮮卑和柔然統治。 北齊、隋唐時期先後受突厥汗國、回紇統治,後在840年滅回鶻後獨立過一段時間,一直到924年才被耶律阿保機建立的遼朝(契丹)統治。 元代在葉尼塞河上游設立益蘭州、謙州。到17世紀,受到準噶爾汗國蒙古人和俄羅斯帝國人排擠,漸漸遷移到天山北麓的伊塞克湖一帶,即今日吉爾吉斯共和國之地。 清代,吉爾吉斯部落分為東布魯特、西布魯特。西布魯特遊牧於回部境內,受喀什噶爾參贊大臣等各路駐紮大臣管制,東布魯特為清朝境外的藩屬部落。 清高宗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平定準噶爾蒙古後,吉爾吉斯人被清朝統治。後來清朝衰落,在1864年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將外西北割讓給俄國,因為人隨地歸,吉爾吉斯人從此被俄國統治)。 吉爾吉斯以農業為經濟支柱。90年代前期,私營農業的產品占了總收成的1/3到1/2。2002年,農業占GDP總量35.6%,並吸收了一半就業人口。吉爾吉斯境內多山,適於畜牧業發展,這是吉爾吉斯最重要的農業活動。主要作物包括小麥、甜菜、棉花,菸草,蔬菜及水果。羊毛、肉和奶製品也是主要的農產品。
Kyrgyzstan (/kɜːrɡɪˈstɑːn/ kur-gi-STAHN;[7] Kyrgyz: Кыргызстан Kırgızstan (IPA: [qɯrʁɯsˈstɑn]); Russian: Киргизия), officially the Kyrgyz Republic (Kyrgyz: Кыргыз Республикасы Kırgız Respublikası; Russian: Кыргыз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 Kyrgyzskaya Respublika), is a country in Central Asia.[8] Landlocked and mountainous, Kyrgyzstan is bordered by Kazakhstan to the north, Uzbekistan to the west and southwest, Tajikistan to the southwest and China to the east. Its capital and largest city is Bishkek. Kyrgyzstan's recorded history spans over 2,000 years, encompassing a variety of cultures and empires. Although geographically isolated by its highly mountainous terrain, which has helped preserve its ancient culture, Kyrgyzstan has been at the crossroads of several great civilizations as part of the Silk Road and other commercial and cultural routes. Though long inhabited by a succession of independent tribes and clans, Kyrgyzstan has periodically come under foreign domination and attained sovereignty as a nation-state only after the breakup of the Soviet Union in 1991. 郭沫若考證認為今日吉爾吉斯北部、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的托克馬克附近,是中國唐朝著名偉大詩人李白的出生地。李白的祖籍是隴西成紀(現在的甘肅秦安東),在武則天長安元年可能出生在西域的碎葉。吉爾吉斯有部份的民眾自認是漢朝名將李陵的後裔. 碎葉城(Suyab),即今阿克·貝希姆遺址,位於今吉爾吉斯斯坦楚河州托克馬克市西南8公里處[1],楚河南岸。唐高宗調露元年(679年),為唐將王方翼所修築以取代焉耆鎮,是西域所設之重鎮。中國歷代以來,在西部地區設防最遠的一座邊陲城市。碎葉(有時是焉耆)與龜茲、疏勒、於闐並稱為唐代「安西四鎮」。碎葉城本為西突厥屬地,貞觀三年(629年),玄奘在素葉水城(碎葉)見西突厥統葉護。玄奘在《大唐西域記》記述:「自凌山行四百餘里至大清池……清池西北行五百餘里至素葉水城,城周六七里,諸國商胡雜居也。」 考古學家們在此城的寺廟廢墟內揀到四枚唐代錢幣,上面有「開元通寶」和「大曆通寶」字樣,由此可見,碎葉在唐代也是座重要的商鎮。]郭沫若考證,唐代大詩人李白就出生在碎葉城內一個富商之家。李白在碎葉一直長到五歲,幼小時,其父就在這裏教他讀司馬相如的辭賦。
李陵(,字少卿,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人,西漢將領李廣之孫,中國歷史上一個富有爭議的人物。 李陵原為漢朝將領,天漢二年(前99年)奉漢武帝之命出征匈奴,率五千步兵在浚稽山與數萬匈奴騎兵英勇作戰,最後因寡不敵眾兵敗投降。其後漢武帝下令將其全家處死,令他斷絕了回歸漢朝的念想,最後最終以一個匈奴人的身份埋骨於異域。 李陵出生於一個有著深厚軍事傳統的家庭。祖父是漢朝名將,有「飛將軍」之稱的李廣,長期駐守邊郡參與過對匈奴的大小七十多次戰鬥,但卻因各種原因在論功行賞時與封侯失之交臂,畢生引以為恨。叔父李敢在漠北大戰中追隨驃騎將軍霍去病立下功勞,包括李陵本人在內,他的家族中三代都出過為國領兵的將領,可稱得上軍人世家。 前蘇聯考古學家吉謝列夫考證,李陵在匈奴的時候曾被封到西伯利亞地區建立堅昆國,他的王庭就設在葉尼塞河上游的阿巴坎。20世紀40年代,阿巴坎發掘出漢式宮殿遺址,該宮殿為四阿式重檐建築,平面是長方形,中央有方形大殿,宮殿的內部構造與漢時的宮殿基本無異,房檐有圓形瓦當,上邊有漢隸八分體書就的「天子千秋萬歲常樂未央」。這座宮殿建成時間在公元前後,吉謝列夫推測這是公元前99年李陵降匈奴後的宅邸。 黠戛斯部族是今天吉爾吉斯人的前身。唐代時,黠戛斯首領阿熱可汗和部族中的一些成員自稱為李陵後人,黠戛斯部族曾多次為唐王朝效力,積極參與了唐與突厥的戰爭,並滅掉唐後期從西北威脅唐帝國安全的回鶻。
|
|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