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柴契爾夫人
2013/04/08 20:48:11瀏覽350|回應0|推薦1

瑪格麗特·希爾達·柴契爾,柴契爾女男爵Margaret Hilda Thatcher, Baroness Thatcher英國政治家,於1979年至1990年任英國首相。瑪格麗特·柴契爾是自索爾茲伯里勛爵以來,任職時間最長的英國首相;若只以連續而單一的任期計算,則是自19世紀初葉利物浦勳爵以來任職時間最長的英國首相。此外,她是英國歷史上迄今為止唯一一位女性首相和經選舉而產生的主要政黨女黨魁,也是曾擔任重大國務官位的第一位女性。她是英國現代史上最重要的政治人物之一,同時受到不少人的愛戴和憎惡。

瑪格麗特·柴契爾的政治哲學與政策主張被通稱為「柴契爾主義」,它包括在財政上推行貨幣主義政策,壓縮公共開支,降低稅收;在經濟上實行大規模私有化政策,減少對經濟活動的政府管制;在社會政策領域,則努力擺脫「福利國家」色彩,削減、控制與改革社會福利制度。另外,早在她擔任首相以前,由於她高姿態地反對共產主義,而被前蘇聯媒體戲稱為「鐵娘子」,這個綽號甚至已成為了她的主要標誌。

瑪格麗特·柴契爾任首相期間,對英國的經濟、社會與文化面貌作出了既深且廣的改變。她成功地削減了工會的力量,使其徹底失去了左右政局的能量。為了使英國經濟恢復活力,擺脫「英國病」的困擾,她拋棄了二戰之後的所謂「共識政治」與凱因斯主義政策,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干預減少,大多數國營事業實行了私有化,勞動力市場也變得更具彈性,英國經濟最終走出了長期「滯脹」的局面。自1981年以後,其年實際增長率達3%以上,在當時是僅次於日本的主要西方已開發國家。在社會文化領域,瑪格麗特·柴契爾則致力於抨擊福利制度所衍生的「不勞而獲」思想,頌揚傳統的中產階級道德,鼓吹通過努力工作以創造財富,而非追求財富的再分配。

在執政後期,為了平衡預算,瑪格麗特·柴契爾全力推動將地方稅改為以人為單位徵收的社區收費,即俗稱的「人頭稅」。這一不得人心的累退稅政策重挫了她的聲望,而且許多地方政府趁機提高稅率,因此在國內引起了強烈的批判。與此同時,瑪格麗特·柴契爾反對深化歐洲一體化進程的立場,使保守黨內部出現分裂。為此其主要助手財政大臣奈傑爾·勞森副首相杰弗里·豪爵士分別在1989年10月與1990年11月掛冠而去,這嚴重損害了她的管治威信和黨內對她的信任。結果不久之後,其黨內主要反對者麥可·赫塞爾廷向她發出挑戰,因而觸發了一次黨魁選舉。因為過於大意,瑪格麗特·柴契爾未能在第一輪選舉中獲得高於對手15%以上的票數直接獲勝,而大多數閣員對其第二輪選舉均不表樂觀,瑪格麗特·柴契爾最終選擇辭任首相和黨魁,退為後座議員。瑪格麗特·柴契爾的失敗,至少部分地可歸咎於不充分的聽取勸告和負面政治宣傳。1992年,她被冊封為終身貴族(柴契爾女爵)並進入上議院,1991年創建「瑪格麗特·柴契爾基金會」並出任主席。

2013年4月8日,瑪格麗特·柴契爾因中風去世,享年87歲。

瑪格麗特·柴契爾出生於英格蘭東部林肯郡格蘭瑟姆,其全名為瑪格麗特·希爾達·羅伯茨(Margaret Hilda Roberts)。她的父親阿爾弗瑞德·羅伯茨(Alfred Roberts)在當地鎮上經營雜貨店,而且熱心於地方政治。他除了是地方議會的參事(alderman),並曾在1945-1946年任格蘭瑟姆市長外,也是一位在俗的傳道人。阿爾弗瑞德是一個「老派的自由主義者」,其家族傳統上投自由黨的票,但他認為如今的自由黨已受到「集體主義」的侵襲,因而轉向他認為更能代表自由主義傳統的保守黨,並在1935年大選中協助保守黨候選人Victor Warrender贏得了議席。當1952年5月格蘭瑟姆地方議會第一次由工黨奪得控制權後,他便隨之失去了地方議會參事一職。瑪格麗特·柴契爾的母親叫派翠絲·羅伯茨(Beatrice Roberts),娘姓為史蒂芬遜(Stephenson);此外,她也有一位妹妹名莫里埃爾(Muriel)。瑪格麗特·柴契爾一家都是虔誠的衛理宗教徒。

當保守黨在1970年的大選勝出後,瑪格麗特·柴契爾如願入閣,出任教育及科學大臣。在她上任的第一個月,為了削減教育開支,她決定取消向全國學校提供免費牛奶的政策。結果,所有的幼稚園和小學學生都不再獲供應免費牛奶。

事件引發了一連串的公眾示威,其中《太陽報》更因而戲稱瑪格麗特·柴契爾為「瑪姬·柴契爾,牛奶掠奪者」(Maggie Thatcher, milk snatcher)。她任內的另一舉動,便是接納建議,關閉更多的文法學校,代之以綜合中學,但這個政策卻被廣泛地認為帶有左翼色彩。此外,她亦為放大學的預算被削減而進行了多番辯護。

 

蘇聯國防部的官方報章《紅星》因此抨擊瑪格麗特·柴契爾為「鐵娘子」,這個名字及後更透過塔斯社傳到世界各地。不過瑪格麗特·柴契爾對這個稱呼卻非常歡迎,認為這正好反映出她堅決和不受動搖的性格。瑪格麗特·柴契爾其他有名的綽號還有:「蒂納」(取其英文Tina,「There is no alternative」,即「沒選擇餘地」的縮寫)、「大母象」(The Great She-Elephant)、「阿提拉母雞」(Attila the Hen,取自匈奴王阿提拉「Attila the Hun」)和「雜貨店主的女兒」(The Grocer's Daughter)。

阿根廷,一個不太穩定的軍事政權把持了政局,但這個政權因差勁的經濟表現而不受廣大的國民歡迎,為了增加支持,阿根廷的軍政府在1982年4月2日,入侵阿根廷稱之為馬爾維納斯群島福克蘭群島,對於英國來說,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首次遭到的入侵。阿根廷自1830年代以來便聲稱擁有福克蘭群島的主權,因而一直與英國發生糾紛。今次入侵以後,瑪格麗特·柴契爾在不出數日,便指派英國皇家海軍重奪群島,遂而爆發福克蘭群島戰爭。最後,英國戰勝了阿根廷,奪回了群島,重申主權,使英國國內一時間因為瑪格麗特·柴契爾而重燃了愛國熱誠,而她的聲望亦由谷底反彈。

 

英國人到今天仍沒有忘記當年瑪格麗特·柴契爾的辭職,也沒有遺忘自己當年對此事的反應。總體上,她的評價在英國社會中十分之兩極化,其對於英國的貢獻也存在了高度的爭議。

有些人讚揚瑪格麗特·柴契爾的總體經濟改革挽救了英國,並成功使英國擺脫七十年代以來的經濟困境。而她在社會事務上所採取的激進主義,也得到不少人的稱許。可是,同時有些人認為,瑪格麗特·柴契爾是十分自負的獨裁主義者,又不滿她解除英國作為福利國家的地位,以及打壓本土製造業,使上百萬人長期失業。

另外有一些人把她的經濟評價分成兩方面看:市場效率和長期增長。就市場效率而言,她的改革是頗富爭議性的。但由於職位減少和推行了根本性的市場改革,失業率的確是回跌了。她取得這樣的成果,主要是透過立法削弱工會力量以及解除對金融市場的監管。結果,瑪格麗特·柴契爾亦成功讓倫敦重佔歐洲乃至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並加強了電訊業和其他公共事業的競爭力。但由於缺乏對民間研究及發展的資助,以致英國學術水平和職業培訓政策的效益一直停滯不前。

在蘇格蘭和威爾斯大部份地區,以及英格蘭北部的一些市區和前採礦區,很多人仍對瑪格麗特·柴契爾表示憤怒,甚至出言謾罵。因為他們仍然不能忘記當年礦工罷工的艱難日子,並對以採礦業為主幹的傳統社會被破壞而感到很不滿。此外,他們也不能原諒採礦業的衰落,以及服務業的崛起。

瑪格麗特·柴契爾的紋章。海軍上將代表福克蘭群島戰爭,牛頓爵士則代表化學家,即瑪格麗特·柴契爾本身的專業和代表她的故鄉格蘭瑟姆

 

( 時事評論人物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sr123&aid=7478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