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醒悟與靈恩運動
2011/09/29 22:36:09瀏覽72|回應0|推薦1

        「大醒悟運動」發生於十八世紀的美洲,針對理性主義之擴張導致基督徒生活散漫而產生。此奮興運動之強烈感情主義,不單使許多教會大大復興、成長,也帶來教會的分裂。

        到了十八世紀末,有所謂的「第二次大醒悟」,方法上較首次理性。到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則開始今日之「靈恩運動」,他們以說方言、聖靈醫病為特色,強調屬靈的戰爭。教會的增長比十八、十九世紀初之「大醒悟運動」更加快速。根據「世界基督教百科全書」的統計,靈恩派人數已由二十世紀初之無人,躍增到1980年之一億人。而洛桑特別小組則在1991年宣稱,靈恩派信徒已超過福音派人數的總和。

        綜上所述,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大醒悟」比較純粹是針對理性主義之反動,而訴諸強烈的感情主義;「靈恩運動」所追求的,卻是基督徒超自然之宗教經驗以為明證。,也就是說,宗教改革運動之後的理性主義,促成了「大醒悟」之感性需求,最終匯集了人之感性與理性,而走向靈性更新之渴慕。

        但是,靈性的超自然境界固然很容易滿足人的好奇心,使其中所蘊含的「神蹟奇事」成為領人歸主的最佳方法。不過,信心若建立在「神蹟奇事」之上,也將因「神蹟奇事」之不再而消逝。而以「說方言」為聖靈同在的普遍記號也與聖經不合。

        如此發展所隱藏的危機是:聖靈高於聖經,注重聖經中的字面意義高過其精義,而不是如聖經所說,聖靈是為聖經中的彌賽亞作見證(約15:26)。同時,強化超自然的宗教經驗,會使人遠離「因匯集了人之感性與理性的需求而走向靈性」之歷史事實所帶出的真實人性。

        啟蒙時代之後,人的思考能力往往被偏頗地視為人的生命力。「大醒悟運動」正視了人對愛的感性表達與需求。但是,如果「靈恩運動」單單停留在大醒悟階段,也就是偏於感性而失去理性,則必然因其不符合人性之真正需要而失敗。倘若在人對靈性之嚮往中不失其理性之運作,則此運動對人才會有真正的幫助。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smsign&aid=5686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