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6/11 05:09:03瀏覽539|回應0|推薦1 | |
好書介紹:黎辛斯基(Witold Rybczynski)著 《設計舒適:家的設計原理》(Home:A Short History of an Idea) 很像某些電影的開場白,突兀而不知為何如此的,以對羅夫羅蘭細緻地描述,展開了對家之設計的歷史追述與批判。作者想引人思索的焦點,就在於這位成功人士平凡中的隨心所欲。是的,經過特殊設計的平淡與自在,透過作者的語言,「我們只能判定這人賣的是舒適。」 中世紀的居家生活帶來許多震撼的認識,原來家的功用不是我們從小生活其間理所當然的型態。她藉著那時代人們的思維與價值觀,帶出了文化的形成與交錯複雜的影響。 十七世紀荷蘭人的樸實民族性,藉著基督新教的介入,為家樹立起與過去迥然有別的樣貌。荷蘭家庭的女權化,表現在這國家留存的許多畫作上,也帶出了不同於過去的居家設計觀。 關於椅子的樂趣,實在反映了不同時代人們的差異關注,似乎所有人都被壟罩在同樣的思維中,不能也不得逃脫。 克斯汀所繪「刺繡中的女孩」,表達了時代流向帶給人關於家的新氣象:「我」的強調對居家生活隱私與舒適的影響,以及女性與「家」關係的改變。 接著是科技發展與工業革命,帶進人類生活中對「家」之概念的衝擊與轉化。「效率」與「舒適」的居家生活要求逐步提高,「安靜」與「隱私」的設計課題成為家居的重點需求。藉著煮三餐、打掃、養育孩子而成為「家」的使用者的女性而言,她們的參與設計是完成現實目標最大的功臣。 風格設計從十八世紀的古典主義一路描述與評論,作者終於帶著讀者回到首章羅夫羅蘭身上,介紹他的居家設計之極簡風格並加以批判,然後提出了他的研究結論,就是嶄新的居家「舒適」觀:因著「我」的需求與習慣,設計親密而舒適的「我」的家。過去與現代交融,裝飾與實用相接,為的是讓「我」喜歡、享受、滿足在其間的生活。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