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海角七號之殖民情結
2008/11/05 18:09:27瀏覽515|回應1|推薦3

海角七號,是一個日據時代的名字,導演是一個喜歡中日題材的人。如果你到了其他的國家,人家問你,台灣受日本的影響很深嗎?你怎麼回答,要堅持自己是中國人,不承認被日本影響?還是嚮往日本,然後說,是的。我被問過,而且答不上來。

台灣人對族群的認同一直存有障礙。

日本,在老一輩台灣人心目中,中生代台灣人心目中,是一個不同感覺的東西。

也多虧了海角七號,我們才得以知道真正的台灣。

老一輩台灣人,都很會唱日語版的野玫瑰,不是只有茂伯會拉著月琴來唱而已。現在的六七年級生可能非常難以想像。

台灣從總統府開始,一直到最南邊的城市都是日本人當時規劃的,以前小的時候,大約是小二吧。老師說,「高雄港是日本人蓋的。」當時,有天真的小朋友說,「是日本人蓋的。那把它拆掉吧。」結果老師說,都蓋了,再拆掉很花錢。小一輩的人,認為當過人家的殖民地很丟臉。但是,很特別的是,老一輩的人,並不會這麼想。

 

在海角七號中,我們看到茂伯,平日任性直率的一面,但是在跟翻譯友子,邀請參加孫兒婚禮的時候,突然變得恭敬、謹言慎行,用恭敬的日語問候著,好似回到了殖民時的時期,台灣人跟日本警察的交談一樣。

 

也許國際社會很驚訝,台灣人怎麼如此友善,回憶到過往的殖民時代,竟然用如此親善的態度面對。我們回憶一下,在香港回歸的時候,英國方面派了查爾斯王子來做代表,在舉行完相關交接儀式後,最後查爾斯王子帶著末代總督彭定康離開了。在離開的船鑑上,彭定康也流下感傷的眼淚。他離開的不僅僅是他的一份工作而已,還包括了對土地長期投入的心血,還有跟那片土地上的人民的感情。

 

身為台灣人,從小島的命運被開啟以來,不停地面臨到朝代的更替,在每一個時代下,有各種歷史事件帶來的影子,日本在台灣50年,當日本戰敗的時候,台灣也被打入了戰敗國,國民黨來了,成為國共內戰的戰敗國。雙重的戰敗國身份,我們的老一輩也是撐過來了,但是這段過往,卻很少被提起。

 

歷史課本的交代,對於這段日本殖民歷史,應該是對我們影響最深遠的時代,交代得非常簡短,大概也像年老的友子那樣,對於孫子的爺爺是誰,總是草草帶過,她總覺得不堪回首,以致於在孫女跟日本人交往時,只有採取嚴重地強烈反對態度,害怕明珠步上與自己相同的歷程,導致與孫女的決裂。

 

地球上的國家,不少是殖民地,面對外族的壓迫,只有台灣用這麼友善的態度來作詮釋。導演說得很好,一個時代的結束,不是只有仇恨而已,還有親情、友情、愛情等。這樣的和解話題,頭一次這樣地表達出來。今年有一部涉及到以色列及巴勒斯坦和解的片子,就沒辦法處理的這麼好,你說是哪一片?好吧,告訴你,就是特勤沙龍。比起來,你覺得海角七號高雅多了吧。

 

海角七號處理了矛盾,種族的矛盾,感情間的矛盾,而且它以化解的精神來處理它。它也處理了關於城鄉差距的問題,以及失業的問題,一個更貼近台灣人生活的課題。

 

海角七號,問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我覺得非常有希望。在看過以往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經驗中,以往的片子都不如海角七號,因為海角七號所涉及的已經不是單一國家了,還包括了日本,包括所有曾經淪為殖民地國家、曾經統治過他國的國家,比方說,日本人不敢跟自己的小孩承認南京大屠殺的歷史,這些過往該如何跟國家未來的主人翁說明呢?海角七號用寬容的角度說明了其中一小塊。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sinhsinhsin&aid=2357549

 回應文章

閒人2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族群融合,向前看,正是這部電影想要表達。
2008/11/07 05:56

君不見國、台、日語夾雜,還有原住民的歌聲和信仰,及客家人。茂伯問:媽祖和原住民的神靈會不會吵架?勞馬說:大家都是一家人啦。

我不認為台灣人對族群的認同一直存有障礙。這二、三十年來,閩南人、客家人、原住民及 1946 年來的外省人,逐漸雜居融合。平時大家也有說有笑,沒什麼隔閡。當然比例最大的閩南人會取得語言優勢,其它族群是被吸收,有文化消失的危機。我一位國中同學,是外省第二代,聽得懂台語,但還不會說。我媽是客家人,她說來到閩南庄,兩、三年,台語就很輪轉。

台灣受日本的影響很深嗎?我也被問過相同的問題。台灣之於日本,就像中國之於滿清一樣, 入關後強迫剃髮易服,換了馬褂、旗袍和辮子,三百年後,不就成了一家人了?不過日本只統治了台灣五十年。如今日本對我們年輕一輩的人來說,也不過是個外國。看看台灣的寺廟多如牛毛,民間信仰昌盛,傳統習俗那一點受了日本影響?日本曾在台灣建了些神社,但信者緲緲,現在大多已經荒蕪了。台灣有日本的卡通、手錶、拉麵和壽司,有美國的電影,德國汽車,法國、義大利的咖啡...等等。何必排斥任何文化,好的就接受、喜歡就接受。

雖然台語中還有一些日語詞彙。近年來,也逐漸被汰換,如"便當",有人已開始說飯包,"昧寄"台語也有用名片。文化本來就是相互影響,台灣文化,有日本和原住民文化的影子,也沒啥奇怪的。如果老一輩不以曾經為人家的殖民地為恥,那我們又何須有此陰影呢?了解過去歷史,熱愛自己的文化,不要視為一種恥辱,然後才能有自信對人家說:我們是台灣人。我想這也是這部片想表達的吧?有些人批評這些文化不入流,這是欣賞角度的問題,台灣文化的特色是濃濃的人情味。

至於茂伯用恭敬的日語邀請友子參加孫兒婚禮,這也沒什麼奇怪。因為他跟她不熟呀,不是相處好幾年的鄰居。邀請遠方的客人畢恭畢敬,我們中部也是如此。

沒有激進、傲慢與偏見,台灣要走自己的路,創造自己的文化。

秘密客(hsinhsinhsin) 於 2008-11-07 22:20 回覆:
也就是這些混合的文化形了台灣的文化,有的時候我們覺得沒有影響,但是有時候又發現這樣的影響。有時候,我們覺得族群融合了。但是,又發現族群間的歧見很大。有的台灣人認為自己是日本人,有的是台灣國的人,有的是中國的,有的是美國的。非常有趣的。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