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答客問----何謂「王道」? (續談 王道中國)
2010/03/20 22:27:22瀏覽1204|回應0|推薦4

 

所謂「王道」答客問

以力屈人者「霸」--殺人滅國以拓疆土。

以仁服人者「王」--近者悅而遠者來也。

西方聖哲有蘇格拉底(469-339B.C.)及其直傳弟子柏拉圖。柏氏的《對話錄》(DIALOGUE)都以蘇氏之名發言,但我們大致可以區分那一篇是蘇氏的言論,那一篇是柏氏的主張。因為蘇氏追究的,若用中國《大學》八目來詮釋,偏重於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內聖」部份,是以智慧來探討「真、善、美」的境界;柏氏已涉及治國、平天下的具體措施,他的《理想國》(REPUBLIC)已談到:為何要有國?如何組成國?其統治者、護國者、庶民百姓各有其資質和本份,應由哲人來治國。這個國,當然會合乎--王道

比蘇氏稍早,中國有一個孔子(551-479 B.C.)。他實際從政,且政績卓著,後因遭忌離魯,週遊列國十四年;回魯後著書立說、專心教育,追求真、善、美的完人境界,成為「萬世師表」。其後約百年有孟子,私淑孔子的德、行、言,也週遊列國,發揚孔子仁政思想,在重霸好戰的戰國時期,所到之處皆受人尊敬,但不被當時國君重用。他言拒楊、墨,尤其駁斥農家學說,與柏拉圖「理想國」的主張,如出一轍。《孟子》全書,一言以蔽之,「仁義」而已。希臘有蘇格拉底和柏拉圖,中國有孔子和孟子,何其相似若此!故於此並述之。

以下節錄孟子有關「王道」的章句:「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所以「養生送死無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本乎悲天憫人之心,厭惡殘暴不仁的戰爭,想盡辦法引導梁惠王、齊宣王推行王道(仁政),欲達到「仁者無敵」之境。齊宣王曾問有關齊桓公、晉文公的霸業。孟子的回答竟是:「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述焉,臣未之聞也。」孟子豈是不知?是他絕口不願談論霸道政治。假如宣王一定要他發表如何使戰國統一的意見,那麼他願意和宣王談一談以「王道」來統一天下的方法。

孟子曾引用書經內容來描述王道:「湯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東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為後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雲霓也。」「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於水火之中也,簞食壷漿,以迎王師。」王者之師是弔民伐罰,而非殺人滅國奪其地。孟子全書一言以蔽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道,是中國的立國寶訓。  2010/3/20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singjou18&aid=3871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