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摘錄】談品格與品格教育
2011/04/16 23:02:44瀏覽833|回應0|推薦7

近世紀以來,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不是偶然的。在史蒂芬柯維所著《與成功有約》一書中指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論述成功是以品格為本,如富蘭克林的自傳就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內容主要描述富蘭克林如何修養品德。但第一次大戰後人們對成功的基本觀念改變了。由重視品格轉而強調個人魅力,一方面著重人際關係與公關技巧;一方面鼓吹積極進取的心態。在這類論著中,品格不過是用來妝點門面的,要緊的還是速成的技巧與捷徑。」這種取巧與功利行為,助長了價值混淆情況,導致企業界發生多起作假帳的事件,亦是事出有因。


【品格的基本理念】


我們觀察古今中外的聖賢豪傑,莫不以他們的品格光輝,受到世人景仰。例如耶穌的大愛、佛陀的慈悲、孔子的仁、,他們所顯示品格修持,不僅提供我們為人行事的準則,也成為我們最佳典範。


談品格修養,應以孔子為首選。香港孔教學院院長湯恩佳博士曾為文指出:「儒家孔子思想將視為建立品格的指導原則。儒家所極力倡導並踐履弘揚的仁愛仁義精神,是士大夫立身處世、為政治國的指引。孔子是第一個真正把納入道德規範體系並對其在本義蘊延展拓寬的人。孔子論頗多,其的涵義也十分寬泛,根據孔子的解釋,愛人,孝悌、禮、義、忠、恕、寬、信、溫、良、恭、儉、讓、慈、惠、誠、和,已立立人,已達達人等都是的表現。」


當代神學家侯活士(Stanley Hauerwas)教授曾嘗試對基督教倫理的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作出反思,認為倫理道德的討論不應再以「我應該做甚麼?」作開始,而是由「我應該是甚麼?」出發,重新思考踐行者的「品格」在倫理抉擇上的重要性。德性倫理所關注的,是踐行者的「為人」(being)。探討踐行者的「為人」之前,則要回到何謂德性的課題裡去,這種見解,實在有其道理。他所謂的德性課題,不就是孔子思想中以為本的課題?

 2006年台灣九個基金會及民間團體組成『「品格教育」推展行動聯盟』,更提出「現階段『品格教育』立即行動落實方案」呼籲教育當局立即行動,在學校中加強品格教育。方案中提出「自律」、「誠信」、「仁慈」、「廉恥」、「責任」、「守法」、「羞恥心」、「公德心」、「尊重別人」、「感恩心」、「幫助別人」、「公平」等12項品格核心價值作為學校及家庭品格教育實施依循的準則。


青少年學生是品格教育的重要對象,學校則是進行品格教育的重要場所,前述美國” 國際「品格教育」聯盟所提成為良好公民的:尊重、責任、公平、值得信賴、關懷、公民責任等六大品格支柱。或者『「品格教育」推展行動聯盟』所推出的「自律」、「誠信」、「仁慈」、「廉恥」、「責任」、「守法」、「羞恥心」、「公德心」、「尊重別人」、「感恩心」、「幫助別人」、「公平」等12項品格「核心價值」,均可作為學校及家庭品格教育之參考。採行者可以此為基礎,發展出針對不同年齡/年級使用的教材,供老師與家長參考,用以教導學生/孩童,使他們成為有理想、有品格、有道德、有修養、有紀律的好公民。


經過一陣醜聞弊案與價值混亂之後,如今,品格已成為新世紀全球教育的顯學,它已成為未來人才的必備能力,實可斷言。


2003年天下雜誌11月份「品格決勝負」的專題敘述品格的內涵:誠信、負責、自律和勇氣,曾獲得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等人的認同,加強了企業用人首重「品格」的認識。


高希均教授說:「有人,不能做事;有人才,不能做大事;有人品,不論做什麼事,都會壞事。」 他也指出:「台灣最缺的不是人才,是人品。」他的這番話,道出了當前社會亂象之根源。


要如何解決?我們認為「品格」應不僅是「今天這一課」,尚應將它列為評選人才的要項與實施教育的重點,長遠執行,不是嗎?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opkins&aid=510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