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劍》》
2014/12/14 03:53:14瀏覽1726|回應2|推薦134

王道、禪意、藝術、文化...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劍是國術短兵之一,比刀更早用於戰場。利群刀劍古劍裝飾形式多樣,五花八門。以唐為分界線。唐劍之劍為周制,首多為圓形,格多為“凹”字形,飾以雲紋、編織紋、鳥獸紋等,加工手法有鑄造、高雕、鏤刻等。唐之後裝具型制變化很多,首由圓型該為扁型,格更是複雜多樣。文獻表明,中國自周以來即有擊劍、佩劍之風。佩一柄長劍外出求學,古稱為“遊”。如張良、曹操、徐庶、李白皆曾年少仗劍遠遊過,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學劍來山東”。以此觀之,真大才者,多是行走神州遍尋明師,閱盡人間冷暖,文武全面發展者也,非尋章摘句之文弱書生可比。自東漢以後,劍幾乎退出戰場,佩劍的風氣無論貴族還是民間均流傳了下來。劍不僅是一種防身器械,同時也是一種觀賞和收藏品,深受各層次人民喜愛,唐以後崇尚文弱,即使如此,仍然有很多讀書人在書房懸掛一柄寶劍以示文武合一,古代詩文中詠劍者比比皆是。


劍文化。

劍在傳統文化中有源遠流長的影響力,自古受文人們特殊青睞,成為唐詩宋詞中的典型意象。唐詩宋詞中,文人們或描寫劍的氣質傳說,或表現自已淪落沉埋的憂憤;或表達了壯志淩雲的追求,洋溢豪俠氣概;或抨擊黑暗現實,吐心中正氣;或昭示自身品高才雋;或傳達深厚情意;或描寫劍舞之魅。唐宋詩詞中的劍文化,讓我們走進歷史,走進文人們的精神世界。

在唐詩宋詞的夜空長卷裡,常常出現一些特立獨行的任俠佩劍的遷客騷人,恍如群星璀璨的星空中劃過亮麗的流星,氣沖鬥牛,劍貫星河,帶給我們莫名的興奮。他們白晝高歌,深宵彈劍的寂寞與放浪,堅持信念與百折不彎的勇氣與豪情昭示著與眾不同的情懷,扣人心弦。劍隨之被諸多的詩人、詞人賦予英雄豪氣與不平之音。詠劍或借劍抒情絕不是文人們一時興起偶然為之,文人們筆下的劍不僅僅作為一種普通的兵器而存在,它具有獨特意味的審美意象,寄託著詩人的理想與信念。在劍的森光之映照下,文人們向我們吐露著一腔熱血,展示著真摯而熱烈的靈魂。劍的精神,就是人的精神。

一、寶劍如是:寒如光,冰如霜,清如水,動如龍
白居易《李都尉古劍》“白光納日月 , 紫氣排鬥牛。”劍出鞘後 , 它的光芒可以蓋過日月的光輝 , ”劍威如白光,劍芒吐出紫色夜空中閃爍的鬥牛星退避三舍。
賈島的《劍客》“十年磨一劍 , 霜刃未曾試。近日把贈君 , 誰有不平事。”劍刃上還凝結著霜氣 , 這十年而成的一把劍是如何的難以接近。
又如白居易的《李都尉古劍》“古劍寒黯黯 , 鑄來幾千秋。”由時間鑄造的寶劍能夠給人一種寒冷的感覺 , 就像面對的是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一般 , 是一種即將面對死亡的不寒而慄。
梁吳均的《寶劍》中有“照人如照水 , 切玉如切泥”拿劍面來照人 , 就像人站在清澈的水邊 , 讓水倒映出人的影子一樣,劍如同鏡面般一塵不染。
在歷史上曾經有一把劍 , 它的名字就叫做“水心劍” , 史載秦昭王至酒河曲 , 見金人捧水心之劍,劍由水出。
李白《古風》“寶劍變蛟龍 , 雪花照芙蓉”和韋應物《古劍行》“沉沉青脊鱗甲滿 , 蛟龍無足蛇尾斷”便是寫劍如蛟龍一般躍水而出。

二、劍藏於匣,渲淪落沉埋,鳴憤懣不平之音。
很多古代文人能見微知著,超越時代,但也因此往往不被時人所認同 . 他們是先知先覺者,因而常常是孤獨的 ; 對現實危機的揭露,又給他們招來打擊迫害,放逐貶斥,甚至以身殉道。這成為許多文人共有的命運。懷才不遇、淪落沉埋的文人才子流淚江畔、酣醉于寂寂田園便成為古代文學史上一道特有的風景。這些失意者,他們一邊駕著人生的獨木舟在歷史上的航道裡艱難地擺渡,一邊在心中苦祭著自己濟世安民的理想,向蒼天發出優憤的浩歎。作為不平命運的象徵,匣中劍,在文人此時的眼中閃爍著更為奪目的光華。他們的心中一方面是對自身不遇的憤懣,另一方面還有對家國命運的擔憂。
很多時候,詩人的劍是那樣的沉重,只能靜靜的臥在匣中,表現出難耐的寂寞與痛苦,因為他們的理想是難以實現的。他們是懷才不遇的。縱然像鮑照那樣“拔劍擊柱”,最終只能長歎而已,詩人之劍不可拔。如“龍泉間古匣,苔醉淪此地。” ( 劉長卿《古劍》 ) “甕裡故書前走夢,匣中孤劍少年心。” ( 何夢桂《夜裡有感》 ) “客愁渾幾許,撫劍倚吳天。” ( 陳造《都梁六首》 ) “引杯撫長劍,慨歎胡未滅。” ( 陸遊《客從城中來》 )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 賈島《劍客》 ) 此時,在詩人的筆下,無論劍是多麼名貴,多麼鋒利,它只能藏在匣中,甚至要埋在荒野古家中 ; 或者是名劍的顯赫地位被濫竿充數的鉛刃所替代。中國文人就是常常在這樣的心境下一次次高揚起理想的壯旗,這種憂憤往往激勵著後人上下求索。

三、利劍出鞘,詠英雄豪氣 , 抒淩雲壯志。
報國取義是歷代文人胸襟和人格的體現。一個真正的知識份子,不僅須有豐富的知識積累,還必須具有這種胸襟和精神。這種精神從偉大詩人屈原荷劍問天開始,歷代承傳不絕,生生不已,成為一代代詩人人世有為的理想指向。壯心不已的情懷劍在詩人的手中不僅是青光磷磷泛著殺氣的兵刃,它更寄託著詩人濟世理想和獨立不羈的人格力量。每當詩人拔劍相看時,總要有一種遠古的悲壯的詩情從詩人的心中噴薄湧出。
抒發建功立業的胸懷是古代詩歌一個永恆主題 , 詩人往往會鍾情於“劍”這一意象來抒發。在唐代詩人那裡的表現最為突出。如陳子昂在《感遇》其三十五中就這樣吟詠“感時思報國 , 拔劍起蒿萊” , “拔劍”意象蘊涵了詩人渴望報效國家、成就一番功業的胸懷 , 展現了其恢弘自信的英雄性格。相形之下 , 賈島的《述劍》更為膾炙人口。“十年磨一劍 , 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 , 誰有不平事 ? ”在詩中 , 作者將自己的壯志抱負寄于刃白如霜、寒光閃爍的利劍形象 , 展現了正義豪爽、疾惡如仇的英雄豪氣 , 表現了自己的出眾才能和宏大理想。
如李白少年習劍 ,25 歲時“仗劍去國 , 辭親遠遊。”他的一生與劍結下了不解之緣 , 曾留有“長劍一杯酒 , 男兒方寸心” ( 《贈崔侍卿》 ) 、“笑拂兩隻劍 , 萬人不可幹” ( 幽州胡馬客歌》 ) 、“秋霜切玉劍 , 落日明珠袍” ( 《白馬篇》 ) 、“撫劍夜吟嘯 , 雄心日千里” ( 《贈張相鎬》 ) 等詩句。此外 , 還有不少詩人有以劍自喻和描寫戰爭時有劍的詩句。如杜甫的“檢書燒燭短 , 看劍引杯長” , 高適的“豈知書劍老風塵” , 王維的“一身轉戰三千里 , 一劍曾當百萬師” , 王建的“輪劍直沖生馬隊 , 抽旗旋踏死人堆”等等。
拔劍出鞘不是一個簡單的動作,而意味著詩人對理想的渴望與追求。國家危難民族存亡的關鍵時機,詩人總要挺身而出。“三尺劍鋒霜雪寒,一朝出塞君試看”。( 陸遊《秋興》 ) “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 《辛棄疾《破陣子》 ) “醉斬長鯨倚天劍,笑淩駭浪濟川舟。” ( 陸遊 ( 泛三江海浦》 ) 此時詩人的旖旎柔情離情別怨都已被三尺劍鋒蕩滌開去,而代之以慷慨激昂的大丈夫氣概,這既是受儒家濟世理想的影響,又是遠古的尚武精神與現實的愛國情操的完美融合。

四、長劍倚天,可懲奸邪,揚正義之道。
除了初盛唐的以劍表達功業之志以外,就是中唐之後,圍繞劍意象,鋤奸債、辟邪惡,成為唐代劍文學意象的主要功能性和思想內涵。如白居易《李都尉古劍》“願快直士心 , 將斷佞臣頭” , 作者甚至希望自己化身為那鋒利無比的寶劍 , 痛快地擱下擾亂皇帝視聽 , 擾亂百姓安寧的奸臣的頭顱 , 白居易舉起的是一把有心殺賊而豪放的劍 ; 劉長卿《古劍》“龍泉閑古匣 , 苔蘚淪此地。何意久藏鋒 , 翻令世人棄” , 作者同樣自比為閒居古匣中的曠世名劍龍泉 , 在身邊長滿了苔蘚後 , 發出了撕心裂肺的鳴聲“何意久藏鋒 , 翻令世人棄”。他舉起的是一把因懷才不遇而幽怨的劍 ; “平生莫邪劍,不報小人仇。” ( 張枯《出憤》 ) “不願報小怨,夜半刺私仇。” ( 白居易《李都尉古劍》 ) “世間大不平,非劍不能消。” ( 張潮《幽夢影》 ) 詩人之劍不再局限於報“小人仇”,“小怨”,而是用斬殺佞臣,滌蕩天下不平事。

五、劍如其人,內蘊人格,示品高才雋。
出劍的利鈍,曾從子能從佩劍而看到主人品性。詩人往往借劍意象表現潔身自好,獨立不羈、高尚其行、居功不傲的人格力量。如“長嘯倚孤劍,目極心悠悠。” ( 李白《贈崔中郎宗之》 ) “彎弓掛扶桑,長劍倚天外。” ( 阮籍《炎光延萬里》 ) “肝膽一古劍,波濤與浮萍。” ( 韓愈 ( 答張徹》 )
如郭震《古劍篇》 , 詩篇開頭借幹將鑄劍故事比喻自己素質優秀 , 陶冶不凡 ; 其次讚美寶劍的形制和品格 , 以自顯其一表人才、風華並茂 ; 再次稱道寶劍在太平年代雖乏用武之地 , 也曾為君子佩用 , 助英雄行俠 , 以顯示自己操守端正 ; 最後用寶劍淪落故事 , 以自信終究不會被埋沒 , 吐露不平。歌曰 : “君不見昆吾鐵冶飛炎煙,紅光紫氣俱赫然。良工鍛煉經幾年,鑄得寶劍名龍泉。顏色如霜雪,良工諮暖歎奇絕。琉璃匣裹吐蓮花,錯鏤金環生明月。正逢天下無飛塵,幸得周防君子身。精光黯黯青蛇色,文章片片綠龜麟。非直結交遊俠子,亦嘗親得英雄人。何言中路遭棄捐,零落湮淪古獄邊。雖複沉埋無所用,擾能夜夜氣沖天。”詩歌以劍比人 : 仿佛寶劍也意識到自身的不同凡鐵,時懷許多前代寶劍那樣的沖天之志。的確,寶劍的價值愈是強調,就說明愈要有配得上它的英雄來佩戴,來使用。其中的“詩眼”,就在“非直結交遊俠子,亦嘗親得英雄人”一句。借寶劍訴說渴求知遇的壯志豪情,聽者有心,實際上郭元振是嚮往著找到良機報效君國,所以郭元振這樣得到了重用。
又如“劍氣高寒倚暮空,男兒日月鎖心胸,莫藏牙爪同癡虎,好召風雷起臥龍。舊說王侯無世種,古嘗富貴用耕傭。須將大道為奇遇,莫踏人間想艦蹤。” ( 《寄洪與權》 ) 這是“調悅不羈束”的北宋詩人王令的力作。詩人身處窮困,但抱負不凡 . “劍氣高寒倚暮空”的氣概,挺勁灑落、振響入雲。詩中流露出的是雄視千古、跨壓百代的志氣。而詩人之敢期“大道為奇遇”,倚仗的自然是似劍的豪氣、如虎的威猛、若龍的神勇,是他足恃的橫溢才情。

六、劍亦有情,相贈知音,傳真摯之誼。
幹將莫邪之劍,賦予劍的生命,亦得之,必先流血。自此,劍開始有了情緒,劍之怒,就是三頭共鑊。自此,無人膽敢輕視劍的力量和它彌漫的高貴品質。古有季劄掛劍,述說惺惺相惜之誼何其珍貴,寶劍贈知己,劍鋒照耀著高尚的情操與情誼。劍具有情,劍也溫暖。詩人經常借雙劍分離表達對友人離別的悲傷。宋鮑照的《贈古人馬子喬》 : “雙劍將別離 , 先在匣中鳴。煙雨交將夕 , 從此遂分形。雌沉吳江裡 , 雄飛入楚城。吳江深無底 , 楚關有崇關。一為天地別 , 豈值限幽明。神物終不隔 , 千祀當還並。”用劍的分離暗喻即使兩人分別,也終有相會之時。還有李白《古風》 : “寶劍變蛟龍 , 雪花照芙蓉。精光射天地 , 雷騰不可沖。一去別金匣 , 飛沉失相從。風胡滅已久 , 所以潛其鋒。吳水深萬丈 , 楚山邈千重。雌雄終不隔 , 神物會當逢。”這兩首詩都講的是同一個故事 , 即雌雄雙劍雖分隔千里 , 而不會為時間和空間所羈絆 , 最終雙劍合一。在劍歷史上 , 雙劍的例子至少可以舉出兩對 , 一是“幹將”和“莫邪” , 二是“依天”和“青虹”。劍並不是只是冰冷的殺人工具 , 同樣也可以是攜手共進的伴侶 , 這一點被後代有卓越眼光的詩人所發現 , 加以冰雪的文采和非凡的文思 , 成為千古絕唱。“對棋陪謝傅,把劍覓徐君。” ( 杜甫 ( 別房太尉墓》 ) 如何遜 ( 別沈助教》 : “可憐玉匣劍,複此飛堯島……願君深自愛,其念悲無益。”故人已去,只有一柄劍在此,見劍思友,詩人不想起這個動人傳說。為了知己詩人甚至可獻出自己的生命。如“君子知己,提劍出燕京。” ( 陶淵明《詠荊柯》 ) “重義輕生一劍知,白虹貫日報仇歸。” ( 沈彬 ( 結客少年行》 )

七、劍器可舞,震爍古今,展藝術之魅。
杜甫二十歲挾劍浪跡天涯 , 表達自己“拔劍欲與龍虎鬥”的氣概 , 在經歷了大半生的流離顛簸之後 , 老年時發出了“檢書燒燭短 , 看劍引杯長”的深沉凝重感歎。杜甫在兩次觀看了公孫氏的《劍器》舞 , 深有感觸地寫下《觀公孫大娘弟子舞 < 劍器 ) 行》一詩。人以極其激賞的心情 , 描繪了當年目睹公孫氏舞蹈的感受 : “昔有佳人公孫氏 , 一舞劍器動四方 , 觀者如山色沮喪 , 天地為之久低昂。忽如羿射九日落 , 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 , 罷如江海凝清光。”杜甫也有其他劍的詩作,都不如這個顯得有劍的氣勢和靈韻。
詩人姚合《劍器詞》中寫道“掉劍龍纏臂 , 開旗火滿身 , ”李白一生愛劍好酒 , 寫下了“我家青幹劍 , 操割有餘聞” , “劍非萬人敵 , 文竊四海聲”。“酒酣舞長劍” , “三杯拔劍舞龍泉”的瀟灑淋漓詩句。邊塞詩人岑參詩雲 : “酒泉太守能劍舞 , 高堂置酒夜擊鼓。胡笳一曲斷人腸 , 座上相看淚如雨。” ( 《酒泉太守席上醉後作》 ) 大量文人的參與 , 使得劍舞藝術充滿了濃郁的文化氣息和旺盛的藝術生命力。
唐人李冗在《獨異志》〔 20 〕中曾描寫過裴旻應大畫家吳道子的要求作擊劍表演的情景。文中說 : “走馬如飛 , 左旋右抽 , 擲劍入雲 , 高數十丈 , 若電光下射 , 引手執鞘承之 , 劍透空而下。觀者數千人 , 無不悚栗”。多麼美,又多麼令人歎息,裴旻之後,劍已成絕響,又有多少人,讀出太白深深的歎息,那些遺憾與嚮往呢?
總之,劍以其神奇魅力,所寄託的無限的矚盼期待,得到了多種多樣、淋漓盡致的延伸發揮,劍從而成為唐宋文人抒發豪俠理想和氣概的一個極為富有表現力的慣常性意象。“劍”對於歷代的中國唐宋文人而言已經不僅是一種兵器和舞具,經過文人儒士的寫意洗煉,劍器被賦予了更多文化氣質,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地位、心態、風度以及它所包含的哲學意境,形成了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豐富的劍文化資料,大大增加了劍文化的人文魅力。中國文人通過在文學作品裡對劍的描述,完成了自己對於理想人格和文化精神的想像,中國劍文化,承載著古人對理想境界的嚮往,對博大氣象的追求,也蘊涵著正義必勝的道德期待。更是抒發個人情感 , 以物表情的一種良好載體 , 象徵了人類內心中的情和理想憧憬。多年以後,俠骨柔腸,劍膽琴心,終於消失在歷史的煙水中。

看完長篇大論以後來欣賞一下俊男美女的劍舞英姿

 

有興趣收藏《《劍》》的朋友請用滑鼠按我,便可前往鑒賞。優惠期間送劍架

 

( 興趣嗜好運動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onkong&aid=19640546

 回應文章

達文西的旅程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2014/12/17 12:09
現代人忙著配手機平板,古代文人俠士那股浩然正氣,快要消失殆盡了…
楊氏木玉藝術品(honkong) 於 2014-12-18 00:32 回覆:

低頭族越來越多,都在玩智慧型手機。

其實現代文明和傳統是可以共存的。

感謝您的來訪與迴響,歡迎您~


JJW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12/14 08:52

段小樓  大喝一聲 好劍!.......  

楊氏木玉藝術品(honkong) 於 2014-12-14 11:05 回覆:

感謝您的閱讀與迴響。

順祝:快樂星期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