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農業不要補貼成本
2011/04/12 18:33:24瀏覽163|回應0|推薦18


【 黃昏的農村】專題報導系列2/辛酸數字︰農家收入 14年來次低



自由更新日期:2011/04/12 04:11



根據統計,前年農家收入為近十四年次低,僅比九十一年剛加入WTO的第一年高。農民收入低,無法吸引年輕人,導致農村人口老化嚴重,二十年來,六十五歲老農增加兩倍。學者認為,讓農民得到合理報酬,才能讓農村永續。



去 年農業相關數據尚未出爐,但主計處最新統計,九十八年農家收入共八十七萬二千元,其中來自農業收入不到二十萬元(約佔二十二%)、非農業所得為六十七.六
萬元(約佔七十八%);九十五年農家收入曾高達九十四.一萬元,三年來少了近一成。而前年農家收入為非農家的七十六%,也比九十五年下滑近五%。



35歲以下農民 僅有一成



在人口結構上,二十年來農業就業人口少一半,十年來減少三成,前年僅五十四.三萬人。而六十五歲以上老農,從七十九年的四.九%,躍升為前年近十七%,三十五歲以下從二十二.五%,下降至十.四%。



二十年前,一碗陽春麵約十二︱十五元,如今一碗約三十五元,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世新大學助理教授蔡培慧說:「陽春麵不知道漲了幾次,但蔥價並沒有漲。」收入無法養家餬口,誰還想待在農村?若農村再生基金拿出四分之一、五百億元,培養新血,每月提供兩萬元津貼、持續兩年,至少可找到兩萬個新農民。



台灣大學農經系教授吳榮杰強調:「日本、 歐洲都努力挽回農業,日本農家收入甚至比非農家好。」加入WTO後,各國政府以「轉移性支付」支持農業,因為農產品價格低廉,無法反映農業的生態、國家安
全等多元價值,當市場失靈時,政府會以各種方式彌補農民,德國就有「環境補貼」,我國卻沒有真正的「轉移性支付」政策。



蔡培慧也說,休耕與肥料補助、稻穀保價收購、老農津貼等,都是消極性,尤其是肥料補助,錢都是進了商人口袋。農業政策只關注在有競爭力的幾項農產品上,以工業的經濟發展思維,忽略農業多功能。



陳李農改研究團隊執行長杜宇認為:「政府應以提高農民的農業收入為目標,而不是像現在,八十%來自非農業收入,農民得兼差、打工才能過日子。」農業政策只有「補助政策」,菜價跌就耕鋤、選舉時提高年金、風災就給救助,沒遠景,看不見希望。



農委會副主委胡興華解釋,前年農家收入減少,是受到莫拉克風災與金融海嘯影響,不過,隨農產外銷增加,去年已改善。雖農民平均年齡六十一歲,但今年開辦農民學院,培育新進及在職農民,此外,透過「小地主、大佃農」政策,吸引年輕人從農。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412/78/2pnnu.html



 



 



農家收入低,並非只是產銷問題。



不合理的報酬,也非社會問題。



價格收入的不合理,是農業政策問題。



但是,35歲以下農民,僅有一成,是現狀。



 



 



農村再生基金補貼年輕農民,每月二萬,



是外行人的作法。如果實施,無疑是『受之以魚』,



而非『授之以漁』!台灣農業夭折,即時不遠。



農村現狀會如此,就是政府補貼太多。



也許不應該這樣批評,



因為目前補貼方向是選票,



短時間催促選票的利器,



卻也直接傷害農業環境!台灣的農業環境!



 



 



為什麼當政者會如此的短視近利,



因為激情的民意、選票考量而犧牲的社會環境。



所以才會常常『政黨輪替』,



這是民主自傷漸亡的罩門。



而且不同言論會因為『少數服從多數』而閉嘴!



相同的好的人才和方法會漸漸消失!



 



 



人會發展到如此高等社會,



是因為少數領導多數,多數學習少數。



當初下樹的那隻猴子、



當初用兩隻腿走路的那隻猴子,



當初被石頭割傷,卻拿起石頭當刀的那個原始人,



在民主社會只會被唾棄,埋沒而消失!



 



 



拜託政府不要聽信那些學者的『直接補貼』建議,



那是農業消失的催化劑,『請』不要再補貼成本了!



農民、消費大眾和政府,甚至國家都會遭其大害的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lb8888&aid=5082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