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解碼(馬)大不同
2007/02/15 16:05:34瀏覽308|回應0|推薦1

     再次印證製碼/解碼差異與語意多異性!

     將昨日的短評給我的同學看,請他們再看完這段評論後,說說看覺得這篇評論比較偏藍、偏綠或是中立,結果不同政治立場,有不同的看法。

  拿給兩個深綠的朋友看,一個認為偏藍,認為我太為馬英九說話,用字遣詞都比較護馬,而且缺少泛綠的聲音,比如說,他認為我寫馬英九把2008大選當作是賭注,他認為這有點出問題,不過在他看來,這也是一種民粹,是過去KMT常指責DPP之處,馬英九也只是如法泡製。而且它還說我最後寫馬英九更上一層樓,更有"嫌疑"。

  不過另一個認為深綠的同學則認為整篇文章比較偏綠,認為對馬英九有諸多批評,把他的政治操作與手法寫出來,整個看起來都像是在貶低馬。

  至於拿給偏藍的同學看,不知道是她政治敏感度很高,還是有受過新聞的訓練(她是新聞系畢業的),一眼就看出這篇文章是明褒暗貶,真可以說深得我心。就她看來,他認為如果是深藍的看到可能會不爽,如果是淺藍的或許會覺得比較中肯一點。

  究竟我的出發點在哪裡呢?其實我一直都想從比較中立的角度來寫,整個內涵主要是想描述事件發展背後政治操作的鑿痕,卻意外有這樣偏藍或偏綠的解讀。我不認為這樣歧義解讀有何不對,因為從傳播理論的角度來看,早就不是單向的製解碼那麼簡單,就算是線性關係,也可能因為收接收者個人的差異與對事件的涉入與知識程度,而有所差異。這篇文章,算是再次驗證這樣的論述吧(雖然只是採立意抽樣XD)。這或許也告訴我,在日後寫稿時,要更注意處理不同意識形態可能帶來的麻煩與爭議。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iffer&aid=749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