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3/15 21:22:56瀏覽1224|回應0|推薦4 | |
防輻射吃碘片?藥師:不能亂吃
到藥局通通買不到,因為害怕日本核輻射粉塵飄來台灣,許多民眾想買碘片,但藥劑師這樣提醒不只甲狀腺疾病的人不能吃,其實如果輻射量沒有達到250毫西弗,也不需要吃碘片。 因為目前日本測到最高輻射量為400毫西弗,飄來稀釋百萬倍後,只剩萬分之4毫西弗,而碘片是針對四天內有接觸到250毫西弗的民眾,才有吃的必要,但如果擔心輻射污染,只要平常多吃含碘的海帶、海苔,出門穿長袖長褲,戴口罩、墨鏡和帽子,回家馬上清洗,就不怕輻射粉塵。 萬一真的不幸被輻射污染,盡速就醫,醫院會馬上進行外部沖洗除汙,再透過儀器測量輻射值,如果污染到體內,才需要藥物治療,最後等半衰期過了,就算康復了。日本地震引發核災,全球籠罩輻射污染恐慌,不過原能會強調會加強監測輻射量,民眾不必過度驚慌。 微量輻射污染 清水肥皂洗得掉2011/03/15(中央社台北15日電)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爆炸頻傳,外界除擔心反應爐熔毀,也憂心熔毀會導致危險輻射外洩。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今天報導,福島核電廠地區有約160人在輻射檢驗測出陽性反應。在日本執行救援任務的美國海軍直升機組員中,有17人出現低量輻射性。然而,美國海軍表示,機組員以肥皂和清水梳洗過後,身上已測不到輻射污染。 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放射學研究中心主任布瑞納(David Brenner)表示,目前輻射量仍低,但接下來24至48小時是關鍵。 游離輻射(ionizing radiation)有4個主要類型。α粒子(Alpha particles)相對重,外洩時無法滲透人的皮膚或衣物,但倘若以別的方式進入體內,會對人體產生傷害。貝他輻射(Beta radiation)可以造成皮膚損傷,對體內器官也有害。伽瑪射線和X射線(Gammaand X-rays)是肉眼看不到的高能量光束,可能傷及組織,對人體最有害。 美國國家輻射防護及度量委員會(NationalCouncil on Radiation Protection and Measurement)的研究報告發現,美國人口輻射污染源近半來自醫療,例如電腦斷層(CT scans)、X光以及核醫學。然而,太陽、星星和土壤也會釋放輻射。 1個人1年平均輻射汙染量約3000微西弗(microsieverts)。為方便大家了解這個數據的背後意義,這麼說吧,照1次電腦斷層就會有3000微西弗,不過僅維持數分鐘。 你離放射源越遠,遭有害伽瑪射線污染的傷害就越低。 通常,輻射污染的量越大,中毒的症狀就來得越快也越劇烈。 噁心和嘔吐是輻射中毒的最初症狀。嚴重的10分鐘就會發病,立即有頭昏、發軟、低血壓的現象。若中毒程度輕微,1個人也可能6小時後才發病。 根據美國梅約醫院(Mayo Clinic),單單脫掉衣服和鞋子,就可以減去9成的外部輻射污染,用肥皂和清水也能洗掉皮膚上的輻射。這減低你吸入或吃進輻射粒子的風險,也降低開放性傷口遭污染的可能。 放射性碘(radioactive iodine)對人體有害,因此碘化鉀(potassium iodide)可以保護甲狀腺免於受損。 有鑑於福島第一核電廠就是外洩放射性碘,日本當局正發放碘片給附近居民。(譯者:中央社蔡佳敏) 2011/03/15NewTalk 新頭殼 高捷/綜合報導根據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ICRP)的報告,人體接受低劑量輻射(約250毫西弗以下)者其體癌發生率和一般人相同,一次性受到4000毫西弗才有可能致死,長期受到1500毫西弗則致癌機率會升高,而日本地震後,全台範圍都在0.2微西弗(約0.0002毫西弗)以下,因此民眾不必恐慌。 醫學上已確定輻射會增加癌症發生機率,雖目前接受低劑量(約250毫西弗以下)輻射者其體癌發生率和一般人相同,但ICRP指出,並沒有一個最低安全劑量,人體只要接受到輻射,不管劑量是多少,都有引發癌症和不良遺傳的機率存在,只是機率高低的問題,但也不會到人人致癌。 若是一次性受到4000毫西弗則有可能致死,而長期受到1500毫西弗致癌機率會更高,劑量與致癌成正比,而受到4000毫西弗以上輻射量會有嚴重的症狀包括皮膚斑點,數週內有脫髮、虛弱、全身不適及胃腸症狀等。 根據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ICRP)的報告,若每10000人每人都接受1000毫西弗的全身劑量(相當於接受500年天然背景輻射),可能增加癌症死亡人數為500人,即致癌死亡率為1000毫西弗增加5%。但自然情況下人類各種死亡原因,癌症佔了約20-25%,而日本地震後,全台範圍都在0.2微西弗以下民眾不必恐慌。 西弗(Sievert,Sv)是輻射劑量單位,指的是輻射對人體影響的程度,通常以單位體重所接受的輻射能量來計量。不過,輻射生物效應除了吸收的能量,也與輻射線種類有關,一般是以加馬射線為標準。 人體所受的輻射劑量,是以輻射場的強度與曝露時間相乘計算。所以一般輻射強度用的單位有(微西弗/小時)及(毫西弗/年)兩種。毫西弗是微西弗的1000倍,而1西弗等於1000毫西弗。 微西弗是與每小時搭配,而毫西弗與每年搭配才相當。台灣的天然背景輻射平均值,介於每小時0.1至0.2微西弗。 高輻射污染 會嘔吐腹瀉2011/03/15〔自由時報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若發生核安事故,民眾如何得知遭到輻射污染?三總核子醫學部主任鄭澄意表示,遭急性的高劑量輻射污染,會出現噁心、嘔吐、全身倦怠及腹瀉等症狀,多數出現在核電廠工作人員身上。 一般民眾一年人體大約會累積接受二.四毫西弗的輻射背景值,這些輻射來自搭飛機及自然環境,若暴露到很低劑量的輻射,通常不會有明顯感覺,需靠輻射偵測儀檢測才會知道。 輻射量達6000毫西弗恐致命 鄭澄意指出,輻射污染若一次暴露到一百毫西弗以上,就會對身體的血球造成影響;如果一次暴露到二五○毫西弗以上,就會對造血系統產生傷害,進而出現噁心、嘔吐、全身倦怠等急性輻射症候群;假使劑量再往上增加,就會對腸黏膜造成破壞,進而產生腹瀉,接著破壞血管系統及神經系統;一旦高達六千毫西弗就會對生命造成危害。 衛生署醫事處長石崇良表示,目前國內對於核災急救醫院共可分為三級:核一及核二廠的第一級醫院為台大金山分院;第二級醫院則有淡水馬偕、基隆長庚及署立基隆醫院;第三級醫院則為台大、三總、北榮、台北馬偕及林口長庚等。 核三廠的第一級醫院為枋寮、恆春基督教醫院及署立恆春醫院;第二級醫院則有東港安泰醫院、屏東基督教醫院及署立屏東醫院;第三級醫院則為高雄長庚、高醫及高雄榮總。第一級醫院主要做急救,穩定病患生命跡象,再後送到第二級及第三級醫院。 台大急診主治醫師石富元表示,遭輻射污染經過除污後,輻射劑量仍無法清除,就須隔離治療。 輻傷救護 署基、長庚有準備2011/03/15〔自由時報記者吳亮儀/基隆報導〕日本核能電廠幅射外洩,民眾擔心發生核輻射汙染,該怎麼處理?署立基隆醫院和基隆長庚醫院都有設立輻射汙染處理室,只要有輻射傷害事件通報,救護人員會設立檢傷站,情況嚴重者,就會送至輻傷除汙室清洗。 署立基隆醫院表示,一旦發生輻射傷害緊急事件,經通報到醫院後,便會設置醫護站,先初步為民眾做檢傷,若受過多輻射汙染,就得進輻傷處理室做清洗。醫護人員會不斷地用濕布擦拭傷者身體,直到輻射反應減低。 每名處理輻射汙染的醫護人員裝備可不馬虎,包得緊緊密不透風的防護衣一套就要三萬元,還只能使用一次,每人身上得配戴小型的輻射偵測器,以保護自己不受輻射汙染。 醫院輻射傷害處置流程:包括一、輻傷緊急事件通報及啟動;二、醫療人員集結及防護措施整備,管制範圍、進出動線及所需治療區塊的防護規劃,第一線醫護人員十五分鐘內完成個人全套核災防護衣及配戴個人警報器;三、傷患的偵檢、檢傷、除污與救治。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