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2/27 20:08:01瀏覽152|回應0|推薦0 | |
第八品辯音菩薩 梁乃崇教授 「於是辯音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如是法門,甚為希有。世尊!此諸方便,一切菩薩於圓覺門,有幾修習?願為大眾及末世眾生方便開示,令悟實相。』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關於前面這部分,因為每一章都一樣,我們就不再解釋。我們從「世尊!此諸方便,一切菩薩於圓覺門,有幾修習?」這裡提到前一品講了奢摩他、三摩缽提、還有禪那,這三個修行方法。辯音菩薩就問說,一切菩薩在圓覺門,就是在圓覺宗裡面要修的話,「有幾修習」就是有幾種方式。「願為大眾及末世眾生方便開示,令悟實相。」希望世尊能夠舉出修行的方式總共有哪些?讓大家方便修行,能夠悟實相。「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這個就不解釋了。
「爾時,世尊告辯音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修習。』」 世尊說:「好,善男子!」就是稱呼辯音菩薩。你們能夠為大眾及末世眾生;這個大眾,當然就是來參加這個法會的大眾,那裡面當然有很多菩薩。「及末世眾生」,當時根本還不能參加這個法會的。所以辯音菩薩的問題不限於當時,也包含了未來。「問於如來」,有什麼樣子的修行方式?「『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辯音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這個也不解釋了。
接下來,釋迦佛就開始說:「善男子!一切如來圓覺清淨,本無修習及修習者。」在如來圓覺清淨的境界,根本沒有修行這件事情,也沒有修行者這件事情。「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於未覺幻力修習,」一切的菩薩以及末法時期的眾生,祂們是依於未覺幻力來修行的。這個未覺幻力就是執迷。還在執著與迷惑當中,才有修行這回事。如果你沒有了執迷,就沒有修行,也沒有修行者。那執迷是什麼?就是執著和迷惑。如果你只看到「未覺幻力」,會以為滿有水準的,也滿神秘的;其實就是執迷。
「爾時便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這樣一來,就有二十五種修行的模式。這個「清淨定輪」也是說好聽的,其實說的就是:修行的模式有二十五種。有人因為讀過《圓覺經》,以為這二十五種就是前面講的那三種,排列組合出來有二十五種。不是!排列組合的話,哪裡只有二十五種?幾百種都可以,不會只有二十五種。這二十五種不是排列出來的,是菩薩與眾生在修這三種的時候,自然出現的二十五種狀態,是真實的出現。眾生在修行時,他的修行狀態就會有這二十五種。不是拿那三種來做排列組合出來的,是一個真實的狀態。
接下來就依次講這二十五種。第一個「若諸菩薩唯取極靜,由靜力故,永斷煩惱,究竟成就。不起於座,便入涅槃。此菩薩者名『單修奢摩他』。」這樣子的修行模式就是單修奢摩他。奢摩他就是取靜為行,就是靜下來。「唯取極靜」,把靜做到極致,「由靜力故」因為這麼靜下來的力量,「永斷煩惱」就把煩惱斷掉了。「究竟成就。不起於座,便入涅槃。」這個是很快的,這麼靜下來就入涅槃了,這個算是頓悟的。這樣子修的菩薩就叫做「單修奢摩他」。
事實上,這邊所說的單修,不是說只做奢摩他,其他兩項不管。要注意的是,佛法沒有斷滅的,雖然講單修,也不會把三摩缽提和禪那切得乾乾淨淨,只有奢摩他。這裡的單修是指主要修這個,其他兩個還是附帶會有一點,這一點要注意。如果真的是其他兩個切得乾乾淨淨,完全都沒有,只修這一個,是不可能修成的,也沒有這回事。譬如說「永斷煩惱」,這個地方就是禪那,所以還是會有的。不要看到「單修奢摩他」,就以為只要修空觀,其他假觀、中觀;三摩缽提和禪那,碰都不用碰、學都不用學了。
第二個「若諸菩薩唯觀如幻,以佛力故,變化世界種種作用,備行菩薩清淨妙行,於陀羅尼不失寂念及諸靜慧。此菩薩者名『單修三摩缽提』。」這位菩薩是第二個模式。祂「唯觀如幻」,祂看所有一切都是幻化的,沒有一樣不是幻化。「以佛力故,變化世界種種作用」以祂的覺性的力量,「佛力」就是覺性的力量,變化世界的種種幻化,讓這個幻化起作用。「備行菩薩清淨妙行」,這樣起作用,就是在做菩薩行,在度眾生,幫助這個,救度那個,就在做這種事。這些都是幻化的事情,這個世界裡面沒有一樣不是幻化的。
然後祂就起幻,讓這個幻起作用。肚子餓了就變出食物,讓你填飽肚子。怎麼弄出來的?不是變魔術弄出來,而是由廚房裡面炒出來的呀!這樣做出來就是變出來了。大家以為「幻化」就一定要像大衛魔術一樣?不是!這個世界就是幻化的,你到廚房把菜飯做出來就是幻化出來。但是這麼炒出來就可以填飽肚子。在祂的角度看起來,吃飽了也是幻化,肚子餓也是幻化。這麼一做,「備行菩薩清淨妙行」,就做了很多菩薩的六度萬行,「於陀羅尼不失寂念」,對陀羅尼門並不會失掉寂滅的心念。「及諸靜慧」寂滅就是禪那、靜慧就是奢摩他,所以祂並沒有說沒有禪那和奢摩他。這樣子修的菩薩就叫做「單修三摩缽提」。
「若諸菩薩唯滅諸幻,不取作用,獨斷煩惱,煩惱斷盡,便證實相。此菩薩者名『單修禪那』。」第三個是單修禪那。當然,所謂單修禪那,也不是只是單修,它也有三摩缽提、也有奢摩他的。「若諸菩薩唯滅諸幻」,祂不是觀一切都如夢如幻,不是這樣觀。祂是怎麼做呢?既然這些都是幻,我要把這些幻都消滅掉。祂的作法是要把這些幻化消滅掉。所以祂「唯滅諸幻,不取作用」不去管產生什麼效果,好像肚子餓了就要把肚子填飽;祂不管這個的。「不取作用」祂沒有起用,不去產生功效、功用的。就是把這些幻滅掉。你肚子餓,滅掉。肚子飽,滅掉。都是幻,都把它消滅掉。「唯滅諸幻」就是這樣。
「獨斷煩惱」,把煩惱也斷掉,煩惱也是幻嘛,獨斷煩惱之後,祂就專注在哪裡呢?「煩惱斷盡,便證實相。」煩惱斷光了,便證到實相,實相就是清淨無染的覺性。這個方法,很像我用的方法:被知的都不是。是不是就是這樣?把它統統滅掉了,滅光了,那就「便證實相」。這樣子修的菩薩就叫做「單修禪那」。要注意這個單修禪那,也並不是只有禪那而已,還是帶有一點奢摩他、三摩缽提的。這三個都是單修,接下來就是另外的修法。
「若諸菩薩先取至靜,以靜慧心照諸幻者,便於是中起菩薩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大家知道「取至靜」就是奢摩他,「照諸幻」然後又「起菩薩行」那就是三摩缽提。「若諸菩薩以靜慧故,證至靜性,便斷煩惱,永出生死。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禪那。」「若諸菩薩以靜慧故,證至靜性」這個就是奢摩他。「便斷煩惱」,證到了靜性以後,就把煩惱斷了;這個煩惱一斷,就是禪那,所以「後修禪那」。「永出生死」就修好了。
「若諸菩薩以寂靜慧,復現幻力,種種變化,度諸眾生,後斷煩惱而入寂滅。」這個菩薩就是先修靜,靜到極點的時候,三摩缽提的力量就出來了。靜到很靜,祂就會起變化。起變化就不靜啦,我們寂靜,靜下來的時候是沒有變化的,但是靜下來以後,反而產生了智慧。人心沒有靜下來的時候沒有智慧,靜下來的時候智慧就生出來了。智慧一生出來,就產生種種變化可以度諸眾生,「後斷煩惱而入寂滅」之後又斷煩惱,又入禪那了。所以「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祂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缽提,後修禪那。」這個都是自然現象。不是我要安排成這樣,我再照這樣子修。不是!有的人一修,就自動變成這個樣子。他自然會呈現這樣子的結構。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斷煩惱已,後起菩薩清淨妙行,度諸眾生。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禪那後,修三摩缽提。」。「若諸菩薩以至靜力」,這就是奢摩他,「斷煩惱已」這就是禪那,「後起菩薩清淨妙行,度諸眾生」,這就是三摩缽提。所以這一個菩薩,就是先修奢摩他,中修禪那,後修三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心斷煩惱,復度眾生,建立世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齊修三摩缽提、禪那。」「若諸菩薩以至靜力」這是禪那,「心斷煩惱,復度眾生,建立世界」,在斷煩惱的同時就在度眾生、建立世界,所以祂是齊修。先修奢摩他,齊修三摩缽提、禪那。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資發變化,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三摩缽提,後修禪那。」祂是「以至靜力,資發變化」,在靜當中起變化、起幻化,所以祂是齊修奢摩他和三摩缽提。這個是滿特別的,有的人愈靜就愈變化,他沒有靜下來的時候,還變不出什麼東西來。這就是靜下來了、同時就在起變化,「後斷煩惱」後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用資寂滅,後起作用,變化世界。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禪那,後修三摩缽提。」應該滿多這種狀況的。因為靜下來跟寂滅很難分、很類似,可以一起做的。所以「以至靜力,用資寂滅」,在靜的當中,就在寂滅了,之後才起種種變化,起作用;起用來變化世界。這樣子就是「齊修奢摩他、禪那,後修三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隨順而取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這個狀況要多解釋一下,祂是怎麼做的?「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變化力就是起幻,就是在幻化;幻化是不安靜的,不是靜下來的。「種種隨順而取至靜」隨順種種因緣幻化,再變成安靜下來。這過程到底是什麼狀況?「以變化力」起幻再起用,這樣子一做以後,就發現,這個世間的因緣,並不是他自己單獨的力量挑起來的,而是各式各樣力量的匯合促成的。
這個因緣當然也是幻的,但不是自己獨力挑起來的幻,這些幻化是由各式各樣力量匯集起來的。這種各式各樣的力量,多至無量,根本數不清。因為祂起幻修三摩缽提,祂就發現祂在起幻。起幻時祂會知道:這個幻是我起的,是我要這樣子去做的。但是後來祂發現,整個幻化的因緣變化,都是整體的幻化,不是祂自己的力量所呈現出來、所造成的。那是各式各樣、無量無邊的幻化力量,所匯集起來的一個狀況。
那時祂就覺得,自己那個幻化力量是很渺小的,因此就愈來愈不用力了,也就是愈來愈不用力去幻化了。因為自己那個幻化力量,在整體的這個幻化力量中,就是非常、非常渺小,於是祂對自己的那個幻化力就不用了,愈來愈放下、不用了。因為祂放下了,愈來愈不用了,祂就愈來愈體會靜的深度。祂就體會到靜下來的那個深度,漸漸地就融入法界,成為法界的一部份。
所以才會說「種種隨順」因緣「而取至靜」。祂這個至靜是這樣子來的。開頭是祂起的幻,起了之後就發現自己的那個幻很渺小,整體的那個幻化太大了,整個法界就是一個幻化的因緣所形成的。所以祂自己的幻化力,就愈來愈不用,愈來愈放下;因為這樣子放下了,祂就體會到靜,體會到靜下來的那個深度。一靜下來以後,祂就漸漸的融入法界。
所謂融入法界,就是融入這個法界整體的因緣,那個幻化因緣。祂就整個融進去了;就成為整個法界的一部份,這個幻化因緣的一部分。這個時候,其實祂的幻化力量就更大了,這樣就是「先修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當祂這樣子修到的時候,就等於是覺性與法界融成一體;也可以說,娑婆與涅槃不二的狀態。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境界而取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後修禪那。」前面是先修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這個是後修禪那。過程跟前面那個一樣,只是祂後面是取寂滅,前面那一個是取至靜。取寂滅和取至靜一樣嗎?不一樣。至靜就是靜下來,寂滅是看破了、了知了。這時候祂會覺得,什麼都沒意思了,所有一切都沒意思了,那就是寂滅。取至靜不是這樣;祂就是靜下來,並沒有覺得沒有意思,沒有這情形。我們修行是會遇到這種狀況的,當你覺得世間一切都沒意思,不想幹了,就會取寂滅。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靜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中修奢摩他,後修禪那。」這個就是一心三觀。先修假觀,中修空觀,後修中觀,就是這個。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無礙作用,斷煩惱故,安住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中修禪那,後修奢摩他。」我想這個也不用解釋了。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方便作用,至靜寂滅,二俱隨順。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齊修奢摩他、禪那。」這也不用再解釋了。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起用,資於至靜,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缽提、奢摩他,後修禪那。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資於寂滅,後住清淨無作靜慮。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缽提、禪那,後修奢摩他。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至靜,住於清淨。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後修奢摩他。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作用。於一切境,寂用隨順。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後修三摩缽提。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自性,安於靜慮,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中修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無作自性,起於作用,清淨境界,歸於靜慮。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中修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清淨,而住靜慮,起於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齊修奢摩他、三摩缽提。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至靜,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齊修禪那、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變化,而起至靜,清明境慧。此菩薩者名齊修禪那、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若諸菩薩以圓覺慧,圓合一切,於諸性相,無離覺性。此菩薩者名為圓修三種自性清淨隨順。」這是最後一個,就是第二十五個。
那我們把 第二十五個來看一下。「若諸菩薩以圓覺慧,圓合一切,於諸性相,無離覺性。此菩薩者名為圓修三種自性清淨隨順。」這裡的三種自性,就是那三種修法,指的就是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大家讀到這樣子的文字會想,這一個修法,是不是就是把這三個合成一個修,也等於是齊修這三個。不是,不是這樣子。那是什麼樣?它重要的地方,「圓合一切」就是合在一起,而「於諸性相,無離覺性」這個是它的重點。祂於性、於相,於佛性、於諸相,都沒有離開覺性。
祂的覺性最大了,已經作主了。祂是怎麼修的呢?祂也沒有要修哪一個,祂就是不離自性。祂在做的時候,那個過程,呈現出什麼樣,就是什麼樣。祂也可能單修這個、單修那個,也可能一下這個,一下又是那個;不定的,其他的二十四種都可能呈現。這個圓修的狀況,是一個活的、不定的呈現。祂在這個當下是,呈現這個就呈現這個,呈現那個就呈現那個,是一種自然的呈現。沒有說我要修哪一個模式,什麼模式都沒有。前面你還可以自己定出一個模式來,我先修哪一個、後修哪一個,或者中修哪一個、齊修哪一個,有模式。但是這個已經不定型了,沒有模式了。所以叫做圓修三種自性,祂的圓是這樣子的圓。
「善男子!是名菩薩二十五輪,一切菩薩修行如是。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輪者,當持梵行,寂靜思惟,求哀懺悔。經三七日,於二十五輪各安標記,至心求哀,隨手結取,依結開示,便知頓漸。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這一段是告訴你怎麼做,怎麼知道自己到底應該修哪一輪?因為每一個人都會有一個模式,先去把自己的模式找出來,然後照這個模式來修,這樣會比較快一點。怎麼做呢?「當持梵行」,就是修清淨。這個安靜,就好像閉關這樣子。「寂靜思惟」把心靜下來好好的想,「求哀懺悔」祈求、懺悔自己所有的一切業障、業報。這樣子做「三七」二十一天,等於是要閉關二十一天。把這二十五輪做成抽籤的標籤,然後到第二十一天就抽一個籤出來,抽到哪一個就是哪一個,就照你抽到的那一個來修。如果抽到的時候,心想我是這種嗎?「一念疑悔」就不算了,就無效了。無效了怎麼辦?重新再來二十一天,再來抽。你想要找到自己是哪一個模式,你適合哪一個,就是這樣子來找的。抽到哪一個,就是那一個。稍微懷疑反悔,「我好像不是這個,我認為自己應該是哪一個,怎麼抽到這一個?」這樣就不算數了。不算數怎麼辦?重新再來二十一天,再來抽。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辯音汝當知:一切諸菩薩,無礙清淨慧,皆依禪定生。所謂奢摩他,三摩提禪那,三法頓漸修,有二十五輪。十方諸如來,三世修行者,無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唯除頓覺人,並法不隨順,一切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常當持此輪。隨順勤修習,依佛大悲力,不久證涅槃。」
這個偈的意思是說,辯音菩薩你應當知道,一切諸菩薩,祂們的無礙的清淨慧,「皆依禪定生」都是依禪定生。禪定的意思,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這三個就是所謂的禪定生。「三法頓漸修」,這三法有頓、有漸,你都可以修,有二十五輪,你可以選一輪來修。「十方諸如來,三世修行者,無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都是用這個方法,來證得菩提的。「唯除頓覺人」,只有頓覺的人是除外的。頓覺的人是什麼呢?就突然就什麼都會了,這就是頓覺人。頓覺人就沒有用這三個法,他不用這麼頓漸修,他就是會了。
「並法不隨順」的意思是,沒有一個法是不隨順的,不隨順什麼?不隨順因緣,沒有不隨順的。「一切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常當持此輪。隨順勤修習,」隨順因緣努力的修,「依佛大悲力,不久證涅槃。」這樣以後就可以證涅槃。 http://www.obf.org.tw/main/x1/x11.aspx
|
|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