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第九品淨諸業障菩薩
2011/02/27 20:08:34瀏覽242|回應0|推薦0

第九品淨諸業障菩薩

梁乃崇教授

〈淨諸業障品第九〉可以說是消業障的最高境界。對我們而言,目前這一品很重要。我們現在修行的重點就是放在消業障,業障沒有消除,所有一切的修行都沒有效,要讓自己的修行有效,先要把業障消除。所以消除業障,是我們目前最基礎、最重要的工作,這個基礎打好了以後才有下一步。今天要講的〈淨諸業障品第九〉就是消業障的最高境界。

 

於是淨諸業障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長跪就是單腳右膝跪地;叉手就是右拳朝左胸一比的禮節,西方很多國家的禮就是這樣子,原來這就是佛法經典裡面提到的叉手。

 

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一切如來因地行相,令諸大眾得未曾有。睹見調御,歷恒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猶如一念,我等菩薩深自慶慰。

這一段是淨諸業障菩薩對佛說的,祂綜合前面經文講的種種內容說:「為我等輩演說如是不思議事」,前面八品講了很多想都想不到的事情,「一切如來因地行相」,一切如來在成佛之前,開始修行,這就是因地。「行相」就是祂們所做、呈現出來的狀況。「令諸大眾得未曾有」,讓我們大家看到、聽到、知道了從來不知道的事。「睹見調御」,「調御」就是佛、如來,「歷恒沙劫」經過很長的時間,劫是指時間;一劫就是一個時代。「勤苦境界」那麼努力辛苦的修行狀況,「一切功用,猶如一念」,這些內容,好像才一個念頭就聽完了。「我等菩薩深自慶慰」我們菩薩都很高興。

 

『世尊!若此覺心,本性清淨,因何染污,使諸眾生迷悶不入?唯願如來廣為我等開悟法性,令此大眾及末世眾生,作將來眼。』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這一段就是淨諸業障菩薩要的問題。祂說:「若此覺心」,我們這個心,我們的覺性、我們的心「本性清淨」,本來是清淨的,是乾淨的、好的,「因何染污」為什麼污染了,「使諸眾生迷悶不入」?眾生都有覺心,這個覺心本來是清淨的,是什麼原因受了污染,讓眾生沒有辦法回到這個清淨的覺性?沒有辦法恢復這清淨的覺性?「唯願如來廣為我等開悟法性」,希望如來為我們開悟,我們就能夠解讀原因是什麼。

 

讓我們對這一個法性有所開悟。這邊的法性,你可以把它解讀成自性,也可以把它解讀成覺性,也可以把它解讀成佛性,當然你也可以把它解讀成法性。就你自己的需要,你可以做你需要的解讀。說法性的話,是絕對沒有問題的;但是如果有人要把它解讀成自性,那你就是屬於羅漢乘的人。羅漢乘的人要解讀成自性,他才能懂、才能瞭解;或者是獨覺、圓覺、辟支佛乘也是。如果你要把它解釋成覺性、佛性你才懂,才覺得這個合我意,那麼你是菩薩乘的人。每一乘的人,所需要解讀的模式不一樣。這個法性是可以把自性、覺性、佛性都包羅到裡面,所以說法性是毫無問題的。這裡的經文說「開悟法性」,因為佛當時說法的對象,有大菩薩、有眾生、什麼層次都有,所以要說最恰當的文字,那是用法性最恰當。「令此大眾及末世眾生,作將來眼。」為了這一次來參加講《圓覺經》這個法會的大眾,以及末法時期的眾生,為了他們將來的修行,希望世尊能夠解答這些問題。

 

祂主要的問題就是問:「本來這個覺心是清淨的,是什麼原因,什麼污染,使得眾生回不到他原來就有的這一個清淨的覺心?」「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這個就不解釋了。

 

爾時,世尊告淨諸業障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諮問如來如是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這時候世尊就說了,祂告訴淨諸業障菩薩說:很好!很好!善男子!你們能夠為大眾及末世眾生,問了這麼好的問題,「方便」的意思,就是這麼實際、而且又很需要的一個問題。「汝今諦聽,當為汝說。」你們現在好好聽,我為你們說。「時淨諸業障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這個就不解釋了。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妄想執有我、人、眾生及與壽命。認四顛倒為實我體,由此便生憎愛二境。於虛妄體重執虛妄,二妄相依,生妄業道。有妄業故,妄見流轉。

祂說:所有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從不知道什麼就開始的那個開始,就「妄想執有我、人、眾生及與壽命。」都是自己想的,又對自己的妄想執著。執著什麼東西呢?執著於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我相就是我,人就是人相,眾生就是眾生相,壽命就是壽命相,妄想執有這四個相。這四個相是「妄想」,就是你自己亂想出來的,不是真實的。想出來以後,又執著它,所以就有了這四個相。

 

「認四顛倒為實我體」認為這四個相,四顛倒就是指我、人、眾生、壽者相,這四個相是真實的。認為這四個相,「為實我體」是我一個真實的身體。「由此便生憎愛二境」,從這裡就生出,對這四個相有些滿意的,我就喜歡、就愛,不滿意的,我就不喜歡、就討厭,所以這就產生了憎愛。對這四個虛幻的相,順我意的我就喜歡,不順我意的我就憎恨、不喜歡,就產生憎愛這兩個狀況。

 

「憎愛」這兩個狀況是什麼呢?「於虛妄體重執虛妄,」憎愛是由那本身就是虛妄的四相,在虛妄上面再生出憎愛這種虛妄。「二妄相依」這兩種妄,哪兩種妄呢?就是四相、以及愛憎。兩個妄互相互生,「相依」就是互相又製造出更多的虛妄。他們加在一起,互相再生出更多的東西來,「二妄相依,生妄業道。」生出了妄業、業障,虛妄的業道叫妄業道。原來我們的業障,我們的六道輪迴,都是這樣生出來的,都是二妄相依,互動之下再製造、再生出來的。「有妄業故」因為有這個虛妄的業障的緣故,「妄見流轉」就妄見了輪迴,流轉就是輪迴;就使得你看見了六道輪迴,讓你覺得真的有六道輪迴,很真實啊!

 

厭流轉者,妄見涅槃。由此不能入清淨覺,非覺違拒諸能入者,有諸能入,非覺入故。是故動念及與息念,皆歸迷悶。」 前面問為什麼眾生都迷悶,回不到自己原本就有的清淨覺心呢?這裡就說了,就因為這樣子妄見,就迷悶啦,當然就回不去了。「厭流轉者」看見了那個六道輪迴流轉,不喜歡,覺得不好,他就會「妄見涅槃」,他就會看到涅槃。他的那個涅槃還是虛妄的,並不是說他看見了涅槃就解脫了,他沒有解脫,那個涅槃還是虛妄。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他不喜歡有這種六道輪迴,這個六道輪迴就是相;有相的這個境界他不喜歡,他就執空,感覺要空才好。所以他努力之下,就讓他看到了空得很徹底的涅槃境界;但是那個還是虛幻的,「由此不能入清淨覺」,所以他還是入不了清淨覺心,還是回不去。

 

他這樣子回不去,「非覺違拒諸能入者」不是這個清淨的覺性要拒絕他進來,清淨的覺性沒有要拒絕他進來。「諸能入者」不是覺性;並不是說,啊,我這個清淨的覺性拒絕覺性再回來,不是這個情況。因為覺性本來就是清淨的,祂哪裡有拒絕,祂也沒有拒絕你。所謂被違拒,是你在有相的狀態,想要進到、回到這清淨的覺性這裡來,回不來。「有諸能入,非覺入故」我們要從有相進入覺性,覺性沒有阻礙你,是什麼東西阻礙你呢?是從有,要進到清淨的覺性,那個有相本身,它是一個障礙;這個有相所形成的障礙把你擋住了。

 

「非覺入故」就是,你是在「有」的狀態,想要通入到覺性,並不是覺性要回去而回不去。那麼你要怎麼樣才可以回去呢?只要把有相的這些障礙消除了,你就回去了。你沒有消除,它就一直障礙在那裡。障礙是哪些呢?就是四相、憎愛這兩個;之後又生出業障、六道輪迴,這麼龐大的「相」系統,就是這麼妄生出來,把你障礙住了。你就沒有辦法從有相的這個狀態,回到清淨的覺性這邊來,就回不去了。

 

「是故動念及與息念,皆歸迷悶。」你動念就製造業障;息念就執空,就妄見涅槃。所以動念、息念,都還在迷悶中。所以皆歸迷悶,回不去了。「何以故?」為什麼這些就把你障礙住了呢?為什麼會回不去了呢?為什麼是迷悶了呢?下面就要解答這個問題。

 

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為己主宰。一切眾生,生無慧目,身心等性,皆是無明,譬如有人不自斷命。是故當知,有愛我者,我與隨順;非隨順者,便生憎怨。為憎愛心,養無明故,相續求道,皆不成就。」為什麼?原因就從無始以來,本起無明。唉呀!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的,你就有無明了。這個無明就是十二因緣裡面的無明,就是唯識學裡面講的阿賴耶識。很早很早以前,就是從前再從前,你就有無明了,你本來就有。這個無明是你的主宰,「為己主宰」也就是無明掌握了主動權。

「一切眾生,生無慧目」眾生自己是沒有慧眼的,「身心等性,皆是無明」他的身也好、心也好,都是從無明生出來的。意思是什麼?這個要從 十二因緣來看,十二因緣就是由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最上面還有本明,本明不應該寫出來,但是不寫出來大家看不見。這裡的意思就是說,如果你的能知與被知的界線畫在無明與行之間,在這界線以下是被知,以上是能知。那麼,無明這個地方是你的能知,無明以下的部分是你的被知,這個時候,你沒有辦法知道無明。無明是你的能知,你就沒有辦法知道它;它掌握了主動權,它就是你的主宰。它是你的主宰,那麼你就不可能知道它。「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為己主宰。」說的就是這個狀況。「一切眾生,生無慧目」當然啊,在這個狀況下他就是沒有慧眼。為什麼?他的一切都在無明以下,無明是他的能知、控制的主宰;他能夠看到的,就是「行」以下的部分,這些才是被他知道的。其實能夠知道「行」已經很高明了;很多人的主宰是他的身體,身體在做他的主宰。從能知與被知的界線,就知道誰在做主宰。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知道,這邊講的狀況,還是比較高的。這個經典講的界線是在無明緣行這裡,所以無明是主宰。無明是主宰的時候,以下的身、心都是他生出來的。所以才說沒有慧目呀!

 

「譬如有人不自斷命」,這裡講的命,就是大家講的生命;現在大家講的生命,就是所謂的欲命。這裡,這個能知就是他的命,他不要把這個命斷掉。不斷掉的話,就有一個狀況;你的命還在的時候,你就知道,一定有愛我、和不愛我的。有人愛我的話,我就喜歡,「我與隨順」就跟他好;有人跟我不好呢,我就恨他。這個是自然正常的現象,連小孩子一生出來都是這個樣子,一有這個命的時候,就是這樣子了。這樣就生出憎愛;所以你有命的時候,你就會有憎愛。這個憎愛的心,會把無明養得大大的、壯壯的,「相續求道」我們要求解脫、要修行、要學佛,在這樣子的狀況下,「皆不成就」全部不會成就的,成就不了的。你在這樣子的一種循環裡面,在一個無明控制的、主宰的狀態之下,想要求道、想要解脫,那是修不成的。

 

善男子!」現在接下去就要說明這四相。「云何『我相』?」什麼是我相?「謂諸眾生心所證者。」心所證知的,這個就是我相。「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調適,忽忘我身。四肢絃緩,攝養乖方,微加鍼艾,即知有我,是故證取方現我體。 善男子!其心乃至證於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皆是『我相 』。」

我相是什麼呢?就是眾生心所證知的,可以取證、證知的。「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調適」,當他身體很舒服的時候,「忽忘我身」不覺得自己有身體。這個大家有經驗的,當你身體很舒坦、很舒服的時候,你就不覺得自己有身體啊!「四肢絃緩,攝養乖方」身體不舒服、調養不好了,這個時候「微加鍼艾」,只要拿這個針灸的針刺你一下,「即知有我」唉喲,就知道我的身體出現了。也可以說,人家打你一棒,你就知道,揍你一拳,你就知道你有身體。「是故證取方現我體。」這樣一證,這個身體就出來了。

 

回到十二因緣來看,我相,就是這個身體,六入就是六根,以下的觸受愛取,這就是身體。這裡講「證取」的,就是這個身體,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身體,這個就是我相。我相是你的身體的話,你的能知與被知的界線就在取與有之間,取以上都是能知。所以這個身體就是你的能知,這個身體掌握了主動權。「善男子!其心乃至證於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皆是『我相』。」在這種狀態下,你就算證到如來了、就算證到涅槃了,而且你還認為那是清淨的涅槃;全部都還是我相,因為都是從我相生出來的。你的如來也好、你的涅槃也好,都是被你證知、被你知道的;都是從我相生出來的東西,所以還是我相,沒有超出我相。

 

善男子!云何『人相』?謂諸眾生心悟證者」前面是心所證者,就是祂是證的;這裡是悟證者,悟到那個證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復認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過一切證者,悉為人相。」「悟有我者」,有人就悟「我」是存在的,這個「我」是被我悟到了,也就是被我知道了。那麼能夠悟到這個我的,那就不是我啦!這個我被悟到了、被知道了,那就有另外一個「人」來知道這個我了嘛!所以那個能夠知道、能夠悟到這個我相的,他就不是我啦!就「不復認我,所悟非我」,那個所悟,能夠悟到我相的那個悟者,他就不是我啦!「悟亦如是」那個悟當然不是我啦,這個「悟已超過一切證者」,這個悟者已經超越了前面那個證者,這個悟者,「悉為人相」就是人相。

 

我們來實際做一下就知道了。前面已經告訴我們,我相就是這個身體,那人相是什麼?我們就把眼睛閉起來,你能不能夠感覺你的身體?從頭一直感覺到腳。可以吧?既然你的身體可以被你感覺;那個能感覺的,還是這個身體嗎?不是。身體是被感覺,那個能感覺,就是這裡講的悟。這個悟不是身體,不是我相,所以那個悟,他不是我相;他超過了我相。他那在哪裡呢?在人相!我們眼睛一閉,就做了一件事情,就是把能知與被知的界線,移到十二因緣的「名色」與「六入」之間了。這個身體被我們感覺了,這個身體就是被知。這個身體一被知,能知就在「六入」以上。所以悟是這個地方在悟,「名色」以上就是人相。

 

所以用十二因緣的這個圖就很清楚,而且你自己就可以做;你眼睛一閉,你可以感覺,你這個身體是被你感覺的;被誰感覺?當然不是這個身體嘛,當然就不是這個我相感覺了,那他是誰?他是什麼?是我相之外的、超過了。所以「悟已超過一切證者,悉為人相」這就是人相。「善男子!其心乃至圓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備殫證理,皆名『人相』。」 這個時候,你的主宰是「名色」和「識」這個部分,你從這個主宰所生出來的涅槃、很多體驗、很多證悟……「皆是人相」全部都是人相,沒有超過人相。

 

善男子!云何『眾生相』?謂諸眾生心自證悟所不及者。 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眾生。則知彼人說眾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眾生,則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眾生,非彼我故。 善男子!但諸眾生了證了悟,皆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眾生相』。」

 「云何眾生相?謂諸眾生心自證悟所不及者。」 剛才那一個所證、以及所悟,不能夠達到的部分,就是所謂的眾生相。「善男子!譬如有人」,有一個人他說:「我是眾生」,意思是什麼?「則知彼人說眾生者,非我非彼。」當他說我是眾生,他那個「我」,就不是講我相、也不是講人相了;因為我是眾生嘛,不是人相也不是我相啊!這裡那個人又講「彼」,彼就是別人。因為當我們閉起眼睛,一下感覺到這個身體了;另有一個能知,能夠感覺這一個身體。這個身體叫做我,那這個感覺者、悟者,不就是別人嗎?至少是另一個人,所以才稱他為彼,稱為「彼人」是這樣子來的。當一個人說我是眾生,「則知彼人」那個在說「我是眾生」的就不是我、也不是人相。「云何非我?」為什麼講我的那個就不是我了呢?因為我是眾生,「則非是我」當然就不是我了。「云何非彼?」為什麼他不是彼、不是人相呢?因為我是眾生,當然就不是彼了。

 

「 善男子!但諸眾生了證了悟,皆為我人,」當一個人他了解了,前面是證,然後悟,現在是了。他了解那個證是我相,那個悟是人相,他了解了。「而我人相所不及者」,而我相和人相所不及、所達不到的,「存有所了」你有所瞭解,「名眾生相」那就是眾生相。我們知道,我們眼睛一閉起來就能夠悟;我們可以感覺到、悟到這個身體。這個身體是誰啊?誰在感覺啊?那是我們的心,已經不是我們的身體,是我們的心在感覺。什麼是我們的心?我們會想東想西,你知不知道自己在想東想西啊?你知道耶!那個想東想西,你會知道的。那個想東想西的心被你知道了,意思就是,這個能知、被知的界線移到「行」這邊來了。這個想東想西的心,他不是身體,他超越了身體;界線一移到這裡來,這個地方就是能知,知道原來這個就是人相。

 

這個時候,能知在行、無明、本明這邊。能知與被知的界線劃在「行」與「識」之間,「識」這一部分的心被我們知道了,能不能知道?能夠呀!當你知道你在想東想西,想東想西就是這個識心呀!這個識心被你知道了,意思就是這個人相被你知道了。當然人相被你知道,我相也被你知道啦。所以「善男子!但諸眾生了證了悟,皆為我人,」他瞭解了那個我相,瞭解了這個證的、也瞭解這個悟的,他瞭解了。這個我相和人相被瞭解、了知、被知了。被誰知啊?被這個「有所了」的那個「了」知道了。「而我人相所不及者」這個了,是我相和人相達不到的;但是,這個了是存在的呀!你是能了解的,你有這個了解;這個了解是在十二因緣的「行」,也就是所謂的眾生相。

 

善男子!云何『壽命相』?謂諸眾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一切業智所不自見,猶如命根。」 這裡「謂諸眾生心照清淨」他的心在比較清淨的狀況下,「覺所了者」他對這個了會有所覺。這個時候「一切業智所不自見」,這個覺,他是沒有辦法被知道的;但是有覺「猶如命根」就好像他的命根子一樣。這個時候,能知與被知的界線劃在「無明」與「行」之間,你的能知就是無明到本明,你的被知是「行」以下,那麼這個「行」被你覺到了,你也就能覺察到那個了者。我們剛才已經知道,當你曉得這一個了者就是眾生相的時候,這個眾生相就被你知道,被你覺察到了。所以當你能夠覺察到這個眾生相的時候,這就是命根子;這個命根子就是你有所覺。你會覺、你有覺,這個就是你的覺心,就像命根一樣,此即壽命相。

 

善男子!若心照見一切覺者,皆為塵垢。覺、所覺者,不離塵故。如湯銷冰,無別有冰,知冰銷者,存我覺我,亦復如是。」祂特別再說明這個覺,也就是這一個壽命相。祂說:「善男子!若心照見一切覺者,皆為塵垢。覺、所覺者,不離塵故。」如果你心照見了這個一切覺者,你就會覺知有「覺」,你會覺得那個「覺」是塵垢。所謂塵垢就是被知,它就是被你知道的。「覺、所覺者」就是覺與被覺,「不離塵故」沒有離開塵,都沒有離開被知。那個覺還是被你知道、被你所覺的。

 

下面祂就舉例:「如湯銷冰」一個冰塊,用熱水把它溶了。湯是指熱水,熱水把冰溶了,「無別有冰」就沒冰啦。冰不見了,可是你知道冰是溶掉的,冰不見的時候,你心裡面是知道的。你有覺呀,冰被溶掉了,冰是不見了、沒有了、不存在了,可是你心裡存有一個覺,知道那個冰是溶掉的。「存我覺我,亦復如是。」你心裡存有什麼覺呢?覺有所了,那個「了」你能夠覺察到。雖然這個覺本身是不見的,但是你心裡會存有那個覺,你存有這個「知冰銷者」,你心裡存有一個:「啊,這個冰是銷掉的、溶掉的,雖然它不見了,但是它是溶掉的呀!」這就是壽命相,就是命根。

 

用我的方法來說的話,其實滿簡單的。就是當你的能知與被知的界線,移到無明與行之間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說,這個無明就是壽命相,也就是命根。你要把你的命斷掉,也就是欲命要斷掉的話,要把這一個能知與被知的界線,再移到本明與無明之間;這樣子的話,你就超越了這個壽命相,也就是超越了無明,進入本明。這樣才沒有在四相中。

 

說到這裡,這四相其實就是一個相,就是我相。從頭到尾就是一個我相,只不過愈來愈深的我相。現在我相、人相、眾生相、壽命相都超越了。所以《探究真心》裡面,我就說,這才是真我,若只到壽命相這裡,還是更深的我相而已。當然這個我相已經深到最深了,到本明這邊的話,就沒有我相了,而是無我。所以從頭到尾都是我相,愈來愈深的我相。壽命相就是最深的我相,我相的最根本,就是在壽命相這裡。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雖經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為,終不能成一切聖果,是故名為『正法末世』。」 如果末法時期的眾生,不能夠把這四相解決掉;那就是要把壽命相解決掉,光解決一個我相是不夠、不行的。當然你說,把最深的我相解決掉了也行,徹底的解決掉了,也是。「雖經多劫勤苦修道」雖然經過很長時間的勤苦修行,「但名有為」這個樣子都是有為,「終不能成一切聖果」是不可能修成的。所謂聖果,從羅漢開始就算聖果,羅漢、辟支佛、菩薩、佛,這都是聖果。最低的聖果就是羅漢,連羅漢都成不了,「是故名為正法末世」,所以這個就在末法時期。

 

何以故?認一切我為涅槃故,有證有悟,名成就故。」為什麼呢?因為認一切我做為涅槃,你證到涅槃還是我相,就是你自己。而且你又有證、又有悟,還有所了、還有所覺,都當作自己很有成就,這種成就都沒有解脫呀,都沒有成功呀。「譬如有人認賊為子,其家財寶終不成就。」 這種狀況,就像你把賊當作自己的兒子,你家的財產當然被偷光了。你一直在有為,這些有為、這些四相都是賊呀,你把這些賊當作是修行,那當然是修不成啦。

 

何以故?有我愛者,亦愛涅槃,伏我愛根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愛者真生死故。別憎生死,名『不解脫』。云何當知法不解脫?」為什麼呢?因為「有我愛者」因為你對「我」是愛的,你對你的命是愛的;那你就會愛涅槃。你去愛涅槃,「伏我愛根為涅槃相」,你的愛就藏在那個涅槃相裡面,你的我相就藏在那裡面。所以才說,這個是妄見涅槃。「有憎我者」我心中有恨的,「亦憎生死」對生死也恨,這個生死很可惡。你不知道,這個愛就是生死的根源,你對生死又去恨,那個生死就是愛的成果呀。你又要愛、又要去恨生死,那你這個恨不就是在恨這個愛嗎?「別憎生死」所以你這樣子的話,去恨這個生死,「名不解脫」。你自己矛盾嘛,怎麼叫做解脫呢?「云何當知法不解脫」這樣子你就知道,這樣子有為的修法是不會解脫的,是解脫不了的。

 

善男子!彼末世眾生習菩提者,以己微證為自清淨,猶未能盡我相根本。 若復有人讚歎彼法,即生歡喜,便欲濟度;若復誹謗彼所得者,便生瞋恨;則知我相堅固執持,潛伏藏識,遊戲諸根,曾不間斷。」 

「善男子!彼末世眾生習菩提者」,要修這個菩提行,要發菩提心來修佛法的、修道的修行者,「以己微證為自清淨」以自己一點點的那個證,證悟,就當作自己清淨成就,「猶未能盡我相根本。」尚沒有辦法把這個我相根本清除,沒有辦法做到。怎麼樣就知道他沒有做到呢?很簡單,就是下面舉的這個例子。

 

像有些人有點證,自己認為自己已經修得清淨啦,「 若復有人讚歎彼法,即生歡喜,便欲濟度;」 如果有人說:「啊,你修得好棒!」哇,心裡就很高興,就想要來救他、想要來度人了。「若復誹謗彼所得者,」如果人家不是稱讚的,是罵你、毀謗你的,「便生瞋恨」這個人好壞,應該下地獄,這個沒有善根。「則知我相堅固」有這個狀況你就知道,我相是非常堅固、非常固執的,而且就潛藏在你的心裡,在你的六根裡面,在那裡遊走。不曾間斷、時時都在出現。所以這個例子、這個現象就告訴你,我相是多麼的堅固,藏得多深,你自己都不知道。

 

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這裡就回答了淨諸業障菩薩的問題,為什麼不能入清淨覺?「彼修道者,不除我相」,當然這個我相就包含了四相,那個修道者,他沒有把我相真正徹底消除的話,就沒有辦法入清淨覺。就是這樣呀,沒有辦法,我相就在那裡控制呀,這個地方交代得非常清楚。

 

善男子!若知我空,無毀我者。有我說法,我未斷故;眾生、壽命,亦復如是。」 有人證到我空,是不是我相就消除了?證到我空很深了喔,他知道我是空的,我是無的,而且知道這個我是沒有辦法毀壞的;就像我在講能知的時候說,真正的能知,你是沒有辦法毀壞他的。為什麼?他不被你知呀,所以他也不被你打、不被你敲,所以你沒辦法毀他的。他懂到這裡了喔,但是「有我說法」現在我要說法了,我懂了這個很深的佛法了,要開始講了,「我未斷故」我還沒有斷呀,「我」要說法,就是證明我沒有斷,不需要別人證明啦!也許有人想,我說法怎麼不可以?我已經證到空啦,我已經無我啦,所以就大講無我法。這麼一講,還是有我在講,我還是沒有斷。這樣入得了清淨覺嗎?入不了,到這樣還入不了。你看看,「眾生、壽命,亦復如是。」就是證到眾生相、證到壽命相,還是一樣。你說證到眾生相,空了、無了;你證到壽命相空了、無了;還是一樣,還是不行。

 

善男子!末世眾生說病為法,是故名為『可憐愍者』。雖勤精進,增益諸病,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在末法時期,眾生「說病為法」,這些法都還有病,不是法;還是有為、還是有相,還是有病的,還是有我的。把這些東西當作法來修,「是故名為可憐愍者。」這是很可憐的。當然這是從佛的角度來看的,我們從眾生的角度看,這些人也是很高的。「雖勤精進,增益諸病」雖然很努力、很精進,但是只讓病增加了,並沒有解脫。「是故不能入清淨覺」所以不能入清淨覺。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以如來解及所行處,為自修行,終不成就。」 末法時期,眾生沒有把這四相解掉。要把它解掉,是要用如來的解法來解的,不是你自以為的解法來解。所做的「及所行處」你的作法怎麼修呢?也要用如來的作法修法,不是你自以為的。「為自修行,終不成就。」你不能這樣的話,當然修不成。

 

或有眾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見勝進者,心生嫉妒。由彼眾生未斷我愛,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還有眾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認為自己已經修到了,已經證到了;事實上他沒有證到、沒有得到。但是他自己不知道,他認為他自己得到了、而且證到了。但要怎麼觀察出來,他是未得、他是未證呢?只要一個狀況出現,「見勝進者,心生嫉妒」看到別人修得比你好的時候,你心裡生出來的,你的反應是嫉妒,就證明了。「由彼眾生未斷我愛」,這個眾生沒有斷掉那個愛,對自己的愛沒有斷掉,也就是我相沒有斷。很容易檢查喔!這邊告訴你,是告訴你來自我檢查的,不是檢查別人。很多人喜歡檢查別人,不檢查自己;檢查別人與你修行何干?一點關係都沒有。喜歡檢查別人的,那都是我相未除。一直在講別人怎麼樣子,批評別人的,也是一個證據;就是我相未除。你看到別人比你好,如果你沒有我相的話,就是高興;有我相在的話就是嫉妒,反應就自然如此,必然這樣。所以你就知道,「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善男子!末世眾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唯益多聞,增長我見。」末法時期的眾生,他們希望成道,可是他們的方法,對他們的悟道沒有幫助,只幫助他們怎麼樣呢?「唯益多聞」讓他增長見聞。這個見聞增多了,只是增長我見;還是我相,我見還是我相的東西,就是跳不出來呀。

 

但當精勤降伏煩惱,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斷令斷;貪瞋、愛慢、諂曲、嫉妒,對境不生;彼我恩愛一切寂滅。佛說是人漸次成就,」這就是今天最重要的重點,怎麼辦呢?我們就要「降伏煩惱,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斷令斷」。這個話講了也沒有用,做不到呀,是不是?下面才是告訴你要點。

 

「貪瞋、愛慢、諂曲、嫉妒」貪心、瞋恨、愛就是愛心,慢就是驕傲我慢;諂就是諂媚,曲就是計較這些曲啊、直啊,計較曲直當然也包括了對錯、是非這一類的問題,以上這些都是心理反應,都是心裡面的意業。

 

「對境不生」一個讓你貪的境出來了,你看到那個境,貪心不起。一個讓你瞋恨的境界在你面前出現,你的瞋恨、仇恨心生不起來。一個讓你愛的境出來了,你的愛心生不出來。一個讓你會驕傲的境來了,你看到人家都比你差,你會有驕傲的心,覺得我比你高明,那個心生不出來。ㄧ個可以巴結,可以諂媚的狀況出來了,你也生不出諂媚的心。是非曲折,那些是是非非、對對錯錯,那個境出來了,你也沒有計較的心。人家比你好,你不會產生嫉妒;嫉妒的心也生不出來。這叫做對境不生。這些境出來了,就在你面前,可是你這些心全部都生不出來。

 

「彼我恩愛一切寂滅。」就是你你、我我,愛恨情仇都沒有了。這樣子的對境不生,才是真的無念三昧。如果我們一定要把環境弄得很安靜,要閉關,要在那裡打坐,然後才能達到無念,這個沒有用。外境一來你就生心,是沒有用的。境來了不會生心,才是真正的功夫。佛說這樣的人,「漸次成就」就會成就。怎麼做呢?這個才是真正的要點。

 

求善知識,不墮邪見。」這樣子的人,你要去找你的善知識,不要墮入錯誤的作法、看法裡面去。「若於所求,別生憎愛,則不能入清淨覺海。」這又是要點了。你找到了一個善知識,「若於所求,別生憎愛」你對你找到的善知識,心裡面又想說,他好像不夠好耶,挑三撿四的。你的憎愛心出來了,代表我愛未除,「則不能入清淨覺海」就進不去了、就修不成了。所以你們啊,對你們的師父不要挑三撿四,挑三撿四就完蛋了;就證明了我愛未除、我相未除。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淨業汝當知;一切諸眾生,皆由執我愛,無始妄流轉。未除四種相,不得成菩提。愛憎生於心,諂曲存諸念,是故多迷悶,不能入覺城。若能歸悟剎,先去貪瞋癡,法愛不存心,漸次可成就。我身本不有,憎愛何由生?此人求善友,終不墮邪見。所求別生心,究竟非成就。』」

 

http://www.obf.org.tw/main/x1/x11.aspx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