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9/20 09:59:41瀏覽700|回應0|推薦4 | |
2013.8.3 差點忘了一個駁二特區正在展的我挺喜歡的藝術創作,”玉米田時間 Corn Time@蓬萊一畝田”,它其實是一個系列創作: 現地創作 5月1日至5月25日 玉米田裝置展 5月25日至8月25日(蓬萊倉庫廣場) 文件展6月25日至8月25日(蓬萊倉庫B7) 我看到時,玉米田已收割了,除了拍幾張玉米田殘留的枝葉外,也走到倉庫內觀看顏名宏及其團隊創作的作品,玉米田之下,關於家的印象,坐在倉庫裡陳設的古老家具上(像塌塌米),看著創作者形塑出來的對於家的記憶影像,尤其對於土地眷戀的回顧,試圖在成長的時間軸上尋求關於家或回家的記憶羈絆元素。 我無法清楚地描述這樣的影像對自身的震憾,只覺得這樣相似於童年過往的場景,對家對土地情感依戀,在過度工業化的城市裡,只能是夢境或者只是藝術家的實驗創作品的美學地景罷了。 這是李俊賢副教授的文章,感覺很有趣,實驗好像一直要持續下去,或許別人的共同記憶是稻米或菜瓜... http://talks.taishinart.org.tw/juries/ljs/2013082301 2013高雄駁2藝術特區-玉米田時間 Corn Time@蓬萊一畝田 http://pier-2.khcc.gov.tw/content/event/event02in.aspx?sid=300 你對外面玉米田有什麼印象?收成時幫著父母採收?連同一起玩耍? 玉米田中的高架物究竟什麼用途?還是沒搞懂?我是把它幻想成玉米粒分解器... 抑或是玉米稻草人的集體創作? 倉庫的影像,可以是創作者對家的印象,也可以是觀賞者的集體印象的形朔。 家的存在可以讓人任性,可以讓人回歸,可是家沒了,就什麼也沒了!我總是想起大埔及文林苑的拆遷,讓人連對家的共同記憶都要抹滅。 四個主軸線:http://pier-2.khcc.gov.tw/content/event/event02in.aspx?sid=300 鋤下:尋找潛記憶所串連的家 雛苗: 給我一片玉米田 時間:成長改變了視線 渡口:時間意義的再現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