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12/01 17:36:53瀏覽1880|回應1|推薦25 | |
2016.10.18 為了消化意外得來的一張高鐵單趟票,而計畫了台北行看北門,問了台北的FB友玩耍的最順路徑後(搭捷運北門站-西門站-中正紀念堂站),決定了幾個景點,北門、北門郵局、撫臺街洋樓、西本願寺、台博館南門園區。 便從自家附近搭133號公車到高鐵烏日站,順利買到直達台北票,約40分,但太久沒搭高鐵了竟然跑錯到南下月台,還好及時發現。雖說此行景點搭捷運最便,但也不是想像中順暢,還好北捷的服務人員算利害,問了如何到北門,他建議我用走的,沿市民大道走會比較快,於是走出台鐵地面後,沿著市民大道走,也沿路問方向,路人、警察都很貼心幫我指引。 台北街景變化大,無論是地面上或是地面下都在變,天橋消失了,國光號西站11月也將遷徙,當然最大的變遷是被高架橋圍繞擠壓北門終於重見天日。 柯P的北門重現政策決斷力,讓人敬佩,從坐著摩托車勘察現場到決策,再到拆除,執行力非常的迅速。從台北車站走到北門的路上,雖然施工不斷,但走到北門時上空突然開朗起來,來到馬路圓環交通要地卻不知如何走向它,問了現場的交通警察(志工?忘了)如何靠近北門,他指引了方向要繞一圈,看到斑馬線後就可以走近它。 於是乎我站在圓環的各個角落凝望它,竟覺得這消失百餘年的舊城門的重現,讓我眼眶泛淚,走進城門下仰望它,當時天空好藍,陽光好耀眼,而我覺得承恩門(北門)好威武啊,閃閃發亮! 【台北北門(承恩門)】 臺北府城北門,正式名稱為承恩門,是位於臺灣臺北市中正區的清代城門建築,為臺北府城的正門。其坐落於現今臺北市忠孝西路、延平南路與博愛路交叉口,落成於清光緒十年(1884年),為臺北府城五大城門中唯一保持建城原貌者,是臺灣新式城門的代表作。承恩門是臺北市區僅存的清代建築之一,門外原建有甕城,今已不存。現與臺北府城其他城門共同列為中華民國國定古蹟。 承恩門雄鎮台北府城之北,由於面向北方,取意「承接天恩」之意而得名,清代自朝廷派駐臺灣的地方官員皆由承恩門入台北城,別於一般平民由南門入城有所不同。北門屬於封閉的碉堡式城門,與小南門不同。城門台座的石材採用大直北勢湖一帶山區的安山岩,經交錯堆砌而成。城樓外壁則以紅磚砌成,將城樓內部空間完全包圍,並且和屋頂、台座連為一體,以加強結構;北面外壁接近圓拱門洞上方處有橫額,中間題有「承恩門」三字,加上落款「光緒壬午年」與「良月吉日建」。屋頂為閩南傳統建築常見的單簷重脊歇山式屋頂;有對外監視作用的二方一圓外壁窗洞較一般城門稍小。城樓內部空間另外有一道內壁,與外壁形成一個「回」字形構造,雙重護衛城樓中央的活動空間。(維基資料) 石碑 北門位置:臺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博愛路交叉口 交通方式: 捷運: 1. 北門站、2. 台北車站,沿忠孝西路步行約10分鐘。 公車:0東、15、18、22、206、220、220(直達車)、232、247、247(環山線)、257、262、262(區間車)、276、287、49、513、652、9、重慶幹線至臺北郵局站。 停車場資訊:臺北車站地下停車場忠孝西路橋下停車場 中正區忠孝西路橋下 對於北門的攝影採遠身/近身對比方式呈現,觀察城市對於建築本體與週遭環境的關係美學建構, 北市政府有心未來重塑為「記憶城區」的整體規畫。 遠觀北門,想想昔日的擠壓,以往搭台汽客運每每經過忠孝橋下看著它,總想著它的委曲 拍北門其實很難避開身後醜醜零亂的高樓,這是急於都市化結果,少了景觀視覺的涵養。 北門身後的臺北北門郵局也是不錯的觀察建築體 碑文說明北門建築的起源,但有些斑駁。 背光角度(背面) 落成於清光緒十年(1884年),為臺北府城五大城門中唯一保持建城原貌者。 正面 北面外壁接近圓拱門洞上方處有橫額, 中間題有「承恩門」三字,加上落款「光緒壬午年」與「良月吉日建」。 正面 有對外監視作用的二方一圓外壁窗洞較一般城門稍小。 承恩門雄鎮台北府城之北,由於面向北方,取意「承接天恩」之意而得名,
清代自朝廷派駐臺灣的地方官員皆由承恩門入台北城。
這樣的角度剛好是入城的方向。
逆光也美 側面 側面 北門屬於封閉的碉堡式城門。城門台座的石材採用大直北勢湖一帶山區的安山岩,經交錯堆砌而成。 城樓外壁則以紅磚砌成,將城樓內部空間完全包圍,並且和屋頂、台座連為一體加強結構。 屋頂為閩南傳統建築常見的單簷重脊歇山式屋頂 手機拍
瓦片 城樓內部空間另外有一道內壁,與外壁形成一個「回」字形構造,雙重護衛城樓中央的活動空間。 ?不知為何物? 與自己的影子對話,也與歷史城門對話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