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10/26 06:21:53瀏覽1737|回應1|推薦15 | |
2016.1.5 蒐集澳門街道是件挺有趣的事,除了街道名牌以葡萄牙瓷磚畫(azulejos)藝術作為藍色和白色的主調,配以中文和葡萄牙文街道名的美感特色吸引人外,街道名的使用由來更是可以作為探索澳門歷史的路徑,不論是葡國治理時期,或是清國忽略時期,亦或是中葡友好時期。 維基百科介紹的很詳細,澳門街道的名稱可以分為以下數大類:
有幾個街名直接人心,切中要害,例如美人巷、老人巷、水桶巷、肥胖圍,尤其看到肥胖圍不僅會心一笑,只是不知典故為何。 “十月初五”,是為了紀念發生於1910年10月5日的葡萄牙共和革命。 我一直好奇計單奴街是什麼意函?感覺匈奴過境? 計單奴街附近有名為船舖街(Rua do Estaleiro)和船舖前地(Largo do Estaleiro)的地方,即當時漁船會停泊於十月初五馬路一帶。由於漁船雲集,以漁船和漁民為對象的店舖自然營運而生,包括為漁民修補和保養漁船的船舖。 颱風委員會辦公室,原是路環港務分局,主管路環一切海上事務。(註) 船人街 我是沒走到船人街,不過找了一段資料描述歷路環過往漁村年代,船人街,即「船人的街道」,為昔日漁民聚集的地方。"在路環西北角,有一條短短的街道――船人街,長96米,寬6至8米,南起自屠場前地,北止於碼頭前地。因該街居民原多為漁民,長年在海上漂泊,討海謀生,所謂“船人”是也,而葡文路名中的“Navegantes”,意即航海者。 街東路口是路環三聖宮。街西,從十月初五馬路開始,是一大片海上棚屋。有大小不一的棚屋35間左右。南起自十月初五馬路的北面盡頭,北止於路環碼頭旁邊的魚舖,沿海岸而建,長達210餘米,佔地面積約4930平方米,是目前澳門地區最大,也是最後一片棚屋區。"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