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15-16
淡水為發展觀光,推行一組三聯套票,就是買張套票(100元),就可以逛3個古蹟,小白宮、紅毛城跟淡水滬尾炮台,而且1年內有效。蠻划算的,在這高通膨的年代,只是夏天好熱啊...
小白宮是我在淡水駐足時,惟一遲至今日才得以看到的建築,小白宮也叫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真理街15號),”馬偕博士,1895年出版的「台灣六記」對於小白宮也有一段非常珍貴的描述:「牛津學堂的相近處,有兩座宣教士所住的白屋(whitedwelling-houses)幾乎為樹木所隱蔽,都是平房,有別墅式的瓦屋頂及白色牆壁,叫做bungolow。再遠些,還有兩座同樣的平屋--其中一座在後面一點,是海關秘書所住的(今已拆除),另一座和佈道團的房屋並列,是中國海關的稅務司所住的。……」 ”(註1),雖然淡水一直在號稱自己擁有最多的古蹟,但它的城市樣貌一直在變,好像屬於公財產的古蹟才比較能減緩更迭的現象。這是以前我跟幾位淡水文史工作室的人一致的感概。
小白宮簡介小白宮位於台北縣淡水鎮,屬於淡水古蹟園區的一部份,淡水是北縣擁有最多古蹟的地方,在維護古蹟中將二十一個古蹟與一個歷史建築,整合成台灣第一個古蹟園區;小白宮是清朝時期淡水海關稅務司官邸,在1862年時滬尾洋關正式設立,淡水開港通商後關務繁雜,洋關員增加,變在埔頂的『居留地租界』興建三座豪宅供洋關員居住,當地人稱為『埔頂三塊厝』。
小白宮的建築特色小白宮是一棟殖民地式建築,建築為西班牙白堊迴廊式建築,表現出休閒地、舒適地、第二個家的生活情趣,洋人俗稱小別莊(bungalow);小白宮建築外設有走廊,這種走廊流行於19世紀,將維多利亞時代的紅磚鄉村建築與印度熱帶建築拱廊結合創造出的一種新樣式;小白宮中有11個半圓拱圈,東、西面各有四個半圓拱圈,十分具有規律對稱的特性,在視覺上具有協調柔和與美感;而在東、西、南三面的拱券迴廊,除了添加視覺效果的美感之外,還可增加光照面積,使每一個空間都能得到充足的日照與視野;令人贊嘆的是,小白宮內門窗的位置均與迴廊拱圈相呼應,採光性及通風性良好,更方便由室內觀賞室外景色,可見設計者的巧思與才能。
拯救小白宮在後來不平等條約解除,洋關官員紛紛撤出台灣,政府也疏於管理,小白宮因此漸漸落寞、蕭條;至西元1996年曾一度被財政部報廢,準備拆除進而興建大樓,經淡水地方人士、團體、學者、專家發起『小白宮搶救行動』,努力總算沒有白費,政府於西元1997年評定小白宮具有歷史意義,在建築上也具有其獨特的價值,而定為第三級古蹟。
|
資料提供/CTIN台灣旅遊聯盟 鄭瑄頤 彙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