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3/22 23:39:04瀏覽894|回應0|推薦11 | |
2014.2.6 多次進出埔里,終於來到了廣興紙寮,下午3點多的時刻,應該沒時間體驗手作紙吧。就隨意晃晃,家裡如果有小學生的可以早一點來學習如何作手工紙。 埔里鎮鐵山路310號,因路標不清楚,開車有點小迷路,不過還是找到。車停在山下的停車場(其實也不是什麼大山),走到馬路對面的斜坡,爬坡而上,有一短短小徑很快就看到紙寮園區。園區大致分為台灣手工紙店、PAPER菜專賣店、廣興紙寮廠、紙藝文化館。如果要體驗手作紙者建議可直奔紙寮廠。 傳統紙業面臨臺灣社會的變遷,許多紙廠不是產業外移就是關廠,第二代的黃煥彰先生與當地的文化工作者,決定將造紙產業轉型,將紙廠轉型為兼具觀光及教育活動的場所,並易名為「廣興紙寮」,除提供完整的手工造紙流程供遊客免費參觀外,並提供專業導覽解說服務以及生產各種紙文化產品等,讓遊客明白如何將纖維漿料經蒸煮、漂洗、打漿、抄紙、壓水、烘乾等過程製造出珍貴的手工紙,且開設紙藝教室讓遊客親身參與動手造紙的樂趣。 在紙寮廠裡亂逛,可以看見師父在每個造紙的流程裡各司其職的專注地抄紙、壓紙、烘紙,也可以看到遊客開心地報名參加手作紙,當然也有各種手作紙工藝品展售。我則開心的報名參加一場導覽解說,明白了造紙的方法原來是這麼繁複與集結大量人工經驗智慧所得。 好喜歡這句"紙的誕生是心力和汗水的結合"明瞭後,才能體會什麼是珍惜用紙
一直覺得觀光產業帶來不僅只是吃喝玩樂的感官活動,也要賦予某種層面的教育意義,例如惜福、環保。在廣興紙寮的創新產業裡看見了紙業文化的傳承的另類風貌。例如在研發的產品成功利用埔里特產茭白筍筍殼及檳榔樹幹製造出名為惜福宣與逢春宣手工紙,以農產品廢棄物再利用研製,為台灣造紙文化開創新頁。 南投縣埔里鎮鐵山里鐵山路310號 http://www.taiwanpaper.com.tw/news.php 手工造紙流程 1.取材-造紙的原理是纖維的重組技術,不同的纖維形成不同的紙張,而纖維的則取自於各種天然植物,經過各種加工而行成紙張。 2.蒸煮-原料經由蒸煮的過程,加速植物纖維分離。 3.漂洗-蒸煮後的纖維,使用大量的水洗滌。 4.打漿-漂洗後的纖維原料成漿狀,作打漿處理,形成所謂的「紙漿」。 5.抄紙- 抄紙的原理是將紙漿纖維重組,是造紙流程中最奇妙的手續。 每張紙的堆疊成形前只要用一條細線作為紙張間區隔就可以清楚分離張張紙, 太神奇!紙也有自己的肌里 6.壓紙-紙漿經過抄紙形成紙的形態,再來就是將水份壓榨去除。 7.烘紙-一疊疊壓榨後的紙形成像豆腐的形態,再來就是烘焙成紙。 8.成紙-紙豆腐經過溫度的烘培,就形成一張張珍貴的手工紙了。
園區也有自然造紙體驗課程,從手做能力,培養工藝美學、啟發創意思維、探索觀察自然,並灌輸珍惜,學習尊重生命、重視環境保護。 體驗教室及造紙工具,教室挺大的 當天遇見2家香港家庭在這裡玩造紙玩得開心極了 小女孩探索著製紙及拓印過程,完成後很開心地看著自己作品 蔡倫紙的故事及紙文化館 蔡倫當然得搬出來 手作紙與整捆機器紙的差異在國畫的渲染效果上,手作紙可呈現畫作濃纖合度 上為惜福紙,右下是符道紙 種植可以吃的紙哦 祕徑通往紙文化館 當然得藉由畫作來呈現手工紙的藝術境界
紙藝文化館的陳列,有古董造紙工具及各種紙及手工作品
日本實在很利害竟然可以知道埔里水質的優良而在此設紙廠。 日治時期,治台日人發現埔里的水質純淨,適合造高級的「和紙」,於是在西元1935年,由日人橫溝大藏,在烏牛欄橋下(今埔里愛蘭橋)搭建工寮試驗造紙,但這個紙寮未即生產隨即不幸被溪水沖毀。後來橫溝仍在原地重建紙寮,工寮改建成木造廠房,廠名「埔里製紙所」,後有岩岸、三宅和內藤、大津山等日人前來開拓經營,從此改良自中國的日式造紙術開始傳入了埔里。 日人奠定了埔里手工造紙的基礎,直到台灣光復後,經濟日漸發達,國內用紙的需求量大增,因此埔里的手工紙產業開始快速發展。至民國60年左右,台灣、日本、韓國開始經濟復甦,於是埔里造紙業除了供應台灣內銷外,開始外銷日本、韓國,而且供不應求,當時埔里的紙廠已經增加到50間左右,埔里成為日本及東南亞手工書畫紙最大的供應地,並且為埔里紙業在國際間樹立了相當的地位,這段期間可謂是埔里造紙業的全盛時期,埔里也被稱為手工紙的故鄉。(廣興紙寮官網)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