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最愛歐吉桑04楊維邦
2006/10/15 22:49:56瀏覽2940|回應0|推薦8

 ‧從異鄉到故鄉‧ 

「故鄉是心中最懼怕的來處,卻也是成功後最想到的去處。」曾有人這麼說。然而,對於在國立交通大學服務25年後,再回到花蓮服務的國立東華大學管理學院長楊維邦而言,花蓮始終是他一直想回來的故鄉。

 18歲以後,楊維邦和許多花蓮人一樣,因為求學、工作,在異鄉成家、立業;除了曾短暫地在母校花蓮高中擔任數學老師停留一年外,大部分的歲月都奉獻給他的另一個母校——交大;27年來,他在交大取得資訊工程系碩士、博士,除了教學外,擔任過計算機中心主任、電子與資訊中心副主任及資訊科學系主任兼所長。

 在交大最後的6年,楊維邦擔任圖書館館長,他應用資訊科技管理圖書館,業務電腦化、館際合作、個人化服務、線上讀者參考諮詢服務、數位典藏……等,促進館藏數位化之外,更期強化數位化業務及數位化服務。

 如今,他一手打造交大浩然圖書資訊中心的經驗與智慧,已將數位化圖書館的概念與成果推展到全台灣,例如全國館際合作系統全國參考諮詢服務系統,全是由交大圖書館主導,有300多個圖書館合作參與,對國內的館際合作和參考諮詢服務業務的數位化有具體貢獻。

 交大圖書館數位化後,更成了科技與藝文的交集,設有楊英風藝術研究中心、浩然藝文原稿特藏室、浩然展示廳、科幻館藏資料室、漫畫研究資料室等,且館藏倍增,5年之間,館藏從50萬變成100萬。

 從科技人走進圖書館,他讓科技與人文結合,套用NOKIA手機廣告詞科技始終來自人性,他用科技與人文思維,從一流館藏、一流服務,使交大圖書館成為台灣首屈一指的一流圖書館。

 3年前,楊維邦到東華參加圖書館館長會議,東華校長黃文樞一句希望有心的人到花蓮築夢觸動他內心深處的遊子情懷,他看到從參與東華籌設業務到接任校長的黃文樞,因為尋夢、築夢,最後移民花蓮。而他是花蓮人,無論私情或理智,內心的聲音呼喊著該是回家的時候了。

 

 

    地震再多、颱風再大,也永不離開‧

 當異鄉學人楊維邦的歸心遇到新移民築夢人黃文樞的誠懇延才,促成他在93年辭交大圖書館館長,借調回故鄉花蓮,任東華資訊管理系主任;去年,辭去交大教職,專任東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教授兼管理學院院長。

 楊維邦說,在他鄉的日子,每年約返鄉23次,探望年邁的父親。交通動線僅止於火車站到花蓮市節約街8號,來去匆匆,不曾仔細回顧童年、18歲以前的成長足跡,也錯過許多故人重逢的驚嘆與喜悅。

 這2年多來,他在花蓮的大街上,遇到40多年前的小學同學,簡單的寒暄,錯綜複雜的奇妙感覺讓他徹夜未眠,清晰的往事影像、情節不停地在他的腦海跳換,直到清晨,才勉強自己關掉追憶,入睡。

 在參加高中同學娶兒媳婦的婚宴上,遇到30多年未見面的高中老師;在花蓮市的鬧街上遇到姊姊的同學,楊維邦笑著說甚至在出志學門的街道上,遇到40幾年前,曾幫我媽媽做旗袍的師傅,就在街上賣薏仁……,與故人重逢的驚喜,重溫舊夢的點點滴滴,讓他感覺很好。

 舊火車站中山路上的一心堂、一六堂、玉里羊羹、美而香……,儘管昔景不再,店招斑駁、褪色,成長的記憶卻不曾消失變色;當年一同讀書拚大學的同學,發生在林田山、龍澗發電廠的往事,已變成同學間相守的秘密,也是老友重逢的通關密語。

 在管理學院院長辦公室的陽台,仰望木瓜山、鯉魚山、奇萊山,楊維邦說,回花蓮的第1個冬天,他看到白了山頭的奇萊山,趕緊用數位相機留下美景,木瓜山的彩虹、校園內的環頸雉、催促驪歌輕唱的金黃色阿勃勒花低垂,都是他攝取的鏡頭。

 楊維邦認為,回到花蓮真的很好,也很習慣,而且宣誓永不離開,他笑說即使地震再多、颱風再大,也不離開﹂。

 接任院長這一年多以來,楊維邦在校長黃文樞支持下,積極整合系所軟、硬體資源及師資等問題,為規劃96學年度即將上路之學程學位,這是台灣的大學院校文憑學制的一大突破,目的在與世界各大學的普遍作法接軌。學生可以有計畫地依興趣、喜好,以最短的時間完成專業學程,提升個人競爭力。 

 誰說故鄉是心中最懼怕的來處?看著交大的校訓飲水思源,這4字讓楊維邦在母校交大服務四分之一世紀,而在完成台灣首屈一指的交大浩然圖書資訊中心後,這4字又讓楊維邦回到故鄉花蓮;彷彿水的循環,處處是水的源頭,異鄉、他鄉、還是家鄉?或許,在他的人生圓的中心,正是始終如一的等距線。#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anayou&aid=492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