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縣慈濟基金會21日滿40年,在靜思堂、全台65個分會及全球各分支會同步舉辦「見證慈悲,深耕人文」靜態展,從竹筒歲月、花蓮市仁愛街貧民施醫義診所、瑞穗大火、海棠風災、SARS及最近的台鐵崇德事件等,以影像架構的時光隧道。
從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30個家庭主婦相約每天出門買菜前,投下5毛錢到竹筒裡做慈濟基金的﹁竹筒歲月」,到現在全球慈善、教育、醫療、人文等4大志業,慈濟基金會21日起到5月21日,在靜思堂及各分會舉行「見證慈悲,深耕人文」靜態展。
早期,追隨證嚴法師的家庭主婦中的李時、蔡秀梅、劉秀蘭、陳梅菊、林蘇阿色、許彩雲、陳美雲、吳松妹即在慈濟醫院服務的鄧淑卿、仁愛義診所屋主吳月桂等人,19日在靜思堂靜態展,話說慈濟40年點滴;曾經參與義診的慈濟榮譽院長曾文賓也到場分享他的慈濟緣。
當時在花蓮醫院服務的鄧淑卿表示,慈濟草創時期,物資、人員樣樣缺,1972年,幸吳月桂提供仁愛街住家樓下的店面作義診所,由花蓮醫院的醫生、醫師支援,每週2、週6下午義診2小時,並到台東偏遠地區義診,直到慈濟醫院啟用後,仁愛義診所才結束歷史任務。
現年82歲,慈濟委員編號006的李時(下圖)說,當年,每天省下5毛菜錢,30個婦女每天可省下15元,連菜販都好奇「5角可以救人?」,口而相傳,進而響應。
直到去年底,李時還在靜思堂旁的竹軒任志工,每當被問起最高興的事,她總笑著說,一是能做慈濟事,另是慈濟蓋醫院;她說「當證嚴法師說要蓋醫院時,我高興的哭」,說到這裡,她依然是紅了眼眶。
花蓮靜思堂的靜態展有竹筒歲月意境區、仁愛街義診所舊景重現、早期發放與往診、資深委員菩薩區、急難救助區、人文區、環保區、教育區、祈福區等精彩影像故事見證慈濟歷史;基金會除21日在精舍舉行週年慶發放,22日世界地球日,全台將有3萬慈濟人響應環保掃街活動。
(上圖)資深委員陳梅菊(前排左起)、吳松妹、陳美雲、李時、劉秀蘭、林蘇阿色、許彩雲、蔡秀梅等人,見證慈濟竹筒歲月,粒米成籮、滴水成河匯聚慈濟志業的歷程。
(中圖)78歲的蔡秀梅(左起)與鄧淑卿、吳月桂回想在仁愛義診所義診、包藥的忙碌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