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五四·新文化·魯迅
2009/05/08 06:43:06瀏覽824|回應0|推薦1

五四·新文化·魯迅
 
    --顧曉軍主義:評論中國(十)
 
 
  曆史,就是曆史。
  以政治需要而圖解曆史,是不可取的。
 
  “五四運動”
  ……
  “五四運動”的背景,是巴黎和會要將德國在山東的特權轉讓給日本。
  導火索是:4月24日,梁啓超通電外交協會,要求歸還青島。外交委事務長林長民發表:山東亡矣,國將不國矣,願合四萬萬衆誓死圖之。蔡元培以鮮明的態度影響了北大學生。
  進而,是北大學生串聯北京十余所名校學生,經磋商、計劃後,出現:“五四”上午,3000余學生彙集天安門,血書張揚“還我青島”之場面。
  因列強使館的蠻橫態度激憤學生,爆發大規模遊行、火燒趙家樓……
  又因軍警鎮壓,震動京城;傳導至津、滬,乃至影響全國,形成罷課、罷工、罷市,以聲援北京學生……
  6月28日,中國代表陸征祥拒簽和約。
  ……
  作家顧曉軍結論:
  “五四運動”,是一場曆時兩個月又四天(1919-4-24~1919-6-28)的群衆性的愛國運動。
  “五四運動”的實質,就是--不尿帝國主義、不尿腐敗政府。
  “五四精神”,就是--愛國、無畏。
 
  新文化運動
  ……
  新文化運動,是辛亥革命後,依舊沒有見到光明前景的、苦悶的知識精英發起的救國、圖強思想解放運動。
  新文化運動的起止時間爲:1915年~1923年。主陣地是:北京大學、《新青年》編輯部。《新青年》,是新文化運動的標志性刊物。
  新文化運動的口號是“民主”與“科學”。主要內容有胡適提出的八大主張等。
  新文化運動,影響了後來參加“五四運動”的很多青年。
  ……
  作家顧曉軍結論:
  新文化運動,是一場由知識精英發起的救國、圖強的思想解放運動。
  新文化運動的領袖是陳獨秀,核心人物有胡適、李大钊、錢玄同、高一涵、劉半農……等。
  新文化運動的口號是:“民主”與“科學”。
 
  魯迅與“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作家顧曉軍結論)
  ……
  魯迅,有沒有可能參加到“五四運動”中去呢?
  有可能。但,若魯迅參加“五四運動”,亦是以個人的身份加入;而那時的魯迅,並不具有影響力。魯迅一直是北洋政府的“公務員”,1920年秋才兼任北京大學及北京高等師範學校講師;在未與北大學生形成師生關系前,他不具有影響力,因當時他發表的作品亦微乎其微。所以,魯迅不是“五四運動”的重要或有影響的人物。這一點,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
  魯迅,是不是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呢?
  不是。魯迅,是1920年秋兼任北京大學及北京高等師範學校講師後,才參與到《新青年》的編輯工作中去的;而其時,《新青年》已近尾聲,因陳獨秀已將注意力轉到了馬克思主義上,精力也逐步移到了建黨上。另,《新青年》總共9卷54號,重要文章是陳獨秀的創刊詞《敬告青年》,胡適的《文學改良刍議》、《文學革命論》,李大钊的《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而不是魯迅的小說《狂人日記》。《新青年》,是倡導“民主”與“科學”的理論、政論、評論性刊物,發表魯迅的小說是其弟周作人所起作用。因《新青年》自4卷1號後改爲同人刊,不接受來稿,而其時魯迅還不是編輯。
 
  曆史,就是曆史。
  即便被圖解了、混淆了,終有耿直的人,試圖還原它。
 
                作家顧曉軍 2009-5-6 ~ 5-8
 
 

( 興趣嗜好偶像追星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uxiaojun&aid=2927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