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3/31 08:06:55瀏覽827|回應1|推薦2 | |
一、當前台灣經濟內需不振的原因 讀過經濟學的大眾都知道:生產的三要素是土地、資本、人民(勞工) ,國際經濟學家亦極力主張「比較經濟利益理論」。商人無祖國,只要哪裡的生產成本低,哪裡有商機,廠商自然就往那裡去發展。 197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加工出口業包括紡織、電子裝配、五金、製鞋、腳踏車、化工等等勞力密集及高污染產業佔有國民生產毛額極大的產值,當時美國及日本等已開發國家紛紛來台灣投資設廠,為的就是利用台灣相對於美、日國內較低廉的製造成本、寬鬆的勞工法規及環保意識。 經過全民的勤儉奮鬥,當台灣在1990年代擠身開發中國家之林,國民所得提高,物價上漲,勞工成本提高,以及環保意識提升以後,已漸漸喪失比較利益的誘因。因此,不但美國及日本廠商減少對台投資,台灣本土企業家亦不顧當時政府戒急用忍的政策,紛紛利用境外子公司的投資管道,迂迴前往勞工低廉的中國大陸設廠投資。結果,造成台灣產業外移,導致島內產業空洞化,基層勞工失去許多就業機會,人民消費能力衰退,經濟表現形成內冷外熱,財富所得呈現M形分配的現象。若說政府遲遲未開放三通而造成台灣今日經濟的不振,不如說是廉價的中國工廠吸引台灣產業外移,導致國內經濟蕭條來得恰當。 二、 開放三通的迷思 至於未來兩岸航線開闢以後,通航除了方便台商與觀光客往來之外,究竟可為台灣帶來多少經濟發展的效益?因為中國是世界的工廠,台商的事業重心仍在於佈局大陸,通航只是讓台商覺得前往中國投資更方便,勢難吸引台商回歸。中國人口是台灣的六十倍,基於大陸客的消費能力、台灣國家安全與社會治安的考量,假設通航以後,台灣每日開放1000名大陸客來台觀光,每位遊客停留7日共消費1000美元計算,預估一年的觀光消費總額約為3億6千萬5百萬美元或100億新台幣,該數字恐會讓人大失所望。更何況通航之後,台灣前往大陸觀光旅客人數或許將超過陸客來台人數,部分抵銷國內消費與外匯收入的效果。 三、開放金融業投資大陸是補藥或毒藥 未來新政府如能將經濟政策聚焦於促進國內產業升級,獎勵台商回國投資,鼓勵青年發展精緻農業等可普遍增加國內就業機會的措施,應比開放三通的過時政策更能顯現具有前瞻性的經濟效益。 四、兩岸恢復談話有益穩定現況 台灣企業家及技術人才以發展台灣經濟的成功經驗,匯集數仟億美元的鉅額資金,在中國進行投資,協助中國發展近代經濟,對促進中國近代的經濟繁榮,實在是功不可沒。中國非但未回饋或感激台灣的善意,反恣意以強權姿態在國際社會孤立台灣,更以數百枚摧毀性飛彈瞄準台灣,欲以軍事武力威脅台灣接受其共產極權統治。中國的魯莽態度與霸權,已損害台灣的安全,中國要使用強硬的手段奪取台灣的土地、人民、主權,已違反當今各民主國家尊重人權與由人民自己決定政治前途的世界潮流。 顯然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前提下,兩岸可恢復談話,但台灣必須堅持一中指的是中華民國才對得起選民,而大陸必主張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才對歷史有交代,因此一中各表必無交集。現階段的兩岸談話,應該著重於兩岸事務的異中求同,以及加強兩岸在國際舞台的互助合作,製造雙贏的氣氛。至於兩岸統一的時間表,誠如鄧小平所言,留給下一代子孫的智慧去解決吧!兩岸通婚日益流行,相信居於同源中華民族之感情,透過共通的語言文化,經由密切的往來交流,彼此更加了解對方的立場,未來的統獨問題自然迎刃解決。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