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6/30 00:55:39瀏覽2650|回應8|推薦13 | |
滿江紅(福爾摩沙) 福爾摩沙,從來是、兵家必搶。 攤圖看、大洋西際,亞洲東港。 荷鄭交侵逢占訪,日清經略添蒸享。 嘆斯民、良善若羔羊,徒迷惘。 倭人去,仍來蔣。 寒流過,偏濤浪。 惜八成錢賦,只供軍餉。 消滅暴秦音餘盪,和平統一言新釀。 問東風、何日散烏雲,功無量。 最近讀史記孔子世家,當讀到:「是時也,晉平公淫,六卿擅權,東伐諸侯;楚靈王兵彊,陵轢中國;齊大而近於魯。魯小弱,附於楚則晉怒;附於晉則楚來伐;不備於齊,齊師侵魯。」不禁聳然一驚。 歷史上西域的樓蘭,處於匈奴和漢帝國之間,左右為難。依附漢則匈奴攻伐,依附匈奴,則得罪了漢帝國,最後樓蘭還是決定依附了漢帝國。漢帝國在強盛的時候,還可以保衛樓蘭,可是在漢帝國宮庭變亂的時候,無力保衛樓蘭,樓蘭終於為匈奴所滅。這種情形與在馬關條約,大清帝國割讓台灣給日本的情形很類似。 台灣是一個島國,地處列強爭略要衝,歷史上荷蘭、西班牙、日本、明鄭、大清帝國,都曾經略過。目前依附於美國,中國將一直用武力威脅;依附於中國,則不利於美、日。尤其將扼住日本對歐洲、中東的石油及其他海運,也影響美國在太平洋的戰略布局。將來中國與美、日衝突,台灣可能成為中國的戰略基地,而為率先被美、日攻擊的目標。在過去日據時代,台灣是日本的一部分,二次大戰,日本與美國開戰,台灣是日本的軍事基地,優先成為美國轟炸目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現況也許是一種勢力的微妙平衡,然而在台灣統獨勢力消長的情形下,這種平衡可能隨時會破壞。 史記孔子世家接著又說:「魯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蓋年三十矣。齊景公與晏嬰來適魯,景公問孔子曰:『昔秦穆公國小處辟,其霸何也?』對曰:『秦,國雖小,其志大;處雖辟,行中正。身舉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絏之中,與語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雖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說。」 在春秋時代,秦國在秦穆公在位時,「國小而僻」,其後卻能稱霸,是什麼原因?孔子說:「秦,國雖小,其志大;處雖辟,行中正」。 台灣土地不大,又居亞洲一隅,是否「國雖小,其志大;處雖辟,行中正」?日本、英國,都是歐亞大陸的邊埵小島,然而今日卻成為歐亞大陸的文明中心。日本目前是亞洲最有秩序、經濟最發達的國家,而英國是近代歐洲文明的搖藍,法國的啟蒙思想家,都曾經在知識上受惠於英國。此外,英國產生無數的思想家、文學家和科學家,影響全世界,至少目前是一個紳士之國。他們都「國雖小,其志大;處雖辟,行中正」。台灣呢? 日本所有的企業和知識分子,隨時都在苦思他們的地位,隨時都在力爭上游。他們有鑑於自己的重商,與當年的迦太基略似,所以NHK特別到北非突尼西亞,即迦太基遺址去訪問,以記取迦太基滅亡的教訓。日本的名作家森本哲郎也特別寫一本《一個通商國家的興亡---迦太基遺書》一書(在台灣遠流公有出版譯本)。可是台灣多少知識份子,還處在參與政權誰上誰下的混戰中,打成一團,在立場上勢不兩立,猶如世仇,而不思台灣應「國雖小,其志大;處雖辟,行中正」。身為知識份子,應在文化、思想、法制和歷史定位上,為台灣盡綿薄之力。 一次,一位山東人與江蘇人在聊天。江蘇人一直誇耀身處江南的江蘇,人傑地靈,有好山好水,有無數的詩人為它歌頌,在中國堪稱無其他地方可比擬。山東人只淡淡地說,我們山東沒有什麼好誇耀,我們只有泰山和孔子而已,令這位江蘇人面慚而退。 在史記孔子世家最後說:「太史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餘祗回留之不能去雲。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 孔子的先祖是宋人,但是孔子一生忠於魯,而不忠於宋,歷史上無人以為非。如今魯國雖亡,然而歷史上孔子的思想和行為,仍在東方熠熠發光。 未來台灣何去何從呢?山東人說,我們只有孔子和泰山;日本人也許會說,我們有福澤諭吉和富士山。台灣的玉山比泰山和富士山都高。未來台灣會說,我們有玉山和什麼人呢?
|
|
( 時事評論|雜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