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John Naisbitt --大趨勢,決勝未來演講
2007/06/29 14:22:05瀏覽621|回應0|推薦10
  

昨天一早到台北國際會議中心參加當代趨勢大師 John Naisbitt 的演講,講題是"大趨勢,決勝未來",副主題是有以下4點....

1.盡情想像,別怕出錯

2.轉變,是創新之父

3.思考,答案就會浮現

4.看法,決定結果

他談到未來是"視覺化"的時代,報紙文化正在轉型,大量的圖像代替文字....

另外他書上所提11個Mind set

1.萬事,多不變

   雖然媒體報導和呼籲的是社會不斷的改變,但事情的本質依然不變,比如家人、運動、教育、靈性、價值觀都不會常常變動,媒體只有報導改變才會有吸引力,因此不要因為媒體而產生恐慌。

2.未來,從現在開始

   專注於現在,就能預見未來。揭開未來面紗的最佳知識來源是報紙,"報紙是歷史的初稿"形容的極為貼切,看報紙如同閱讀百年後的歷史。

3.統計數字,不輕忽

   統計數字會變化,特別是災害或有政治力的介入時,相關數字改變得很多,當災害發生初期,高或低的死傷數字並不可信,最好等可靠消息回報。人類的天性,往往會將資訊扭曲成自己想要的結果。

4.不求對,豁然開朗

   許多人都嘗試去解釋愛因斯坦的天才。哈佛智商專家Howard Gardner相信,愛因斯坦發現了這麼多的大自然秘密,是因為他從未失去赤子之心,並稱他為"恆童"(eternal child)。愛因斯坦1911年寫給他朋友的信上提到:我所選擇的道路可能是錯誤的,但不試怎麼會知道呢?

  人人都想證明自己是對的,我們都見過夫妻大吵大鬧,爭的就是誰對誰錯,但爭議的問題本身往往被忽略掉了。若是能拋開偏執,就能感受到正面心態帶來的力量,宛如走在開闊的大地上,視野更廣,行動更自由。

5.未來像一個拼圖

   歷史學家往往以事件的直線序列做為基礎,按部就班的解釋歷史。然而過去、現在和未來,他們是以互相滲透的方式呈現意義。   天才往往從細節著手,這些細節很多人都看的見,卻無法加以連結。愛因斯坦就是一位善於發現與連結的箇中好手。

    未來是結合了可能性、方向性、各項事件、曲折過程、進步與驚奇的集合體。如果我們想預知未來的模樣,那就沒道理把拼圖放在一直線上。我們必須找到互相吻合、交雜與連結的各小塊。是你自己決定了未來圖像的大或小。

6.別衝得太快

   即使是最有才華的領導人,也要有人追隨,才能實踐其想法。如果我們帶著自己的願景跑到太前面,把其他人遠遠拋在後面的話,那我們一切努力將白費。

7.端出牛肉,抗拒不再

   推行變革時,要明確告知報酬是甚麼?損失是甚麼?人們看到了變革的好處自然會擁抱變革,反之則會抗拒。

8.心想事,總多遲

   電話是在1870年代被發明的,直到現在才真正普及化,因此新發明需要時間來充分實現概念。生物科技和奈米科技,將需要21世紀剩餘的時間來發展。

9.成果來自利用機會,而非問題解決

    若想預見未來,請寄希望於機會的把握者,別指望問題解決者。如何找到機會呢?機會的尋找者了解,只有轉變才有機會;而問題的解決者只關心昨日之事。

      "轉機,轉機,轉變",才有機會。當人、事、物的關係發生變化時,新的關係會創造出新的需要與欲求,進而提供新的機會。預測未來時,注意那些把握機會的行動派,你自己也要行動。

10.減後再加

      這個概念是甘迺迪總統任內教育局長於哈佛任教育學院院長時提出來的。為了強化課程,要求除非先刪除一門課程,否則不准開新課程。這項規則是希望老師仔細思考新課程的品質與相關性,同時考慮哪一些非強項的課程可以刪除。企業也是如此,應該拋棄弱勢產品,推出新產品,加人之前先裁員。

11.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科技的價值不是科技本身,而是科技帶來的生活方式的改變,因此不需要把錢花在科技競爭上,而是引進新科技時要自問: 甚麼會被強化?甚麼會減少?甚麼會被取代?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ogoirene&aid=1056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