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3D列印技術 看台灣
2013/09/13 23:06:53瀏覽487|回應1|推薦0

從3D列印技術 看台灣

請參考

3D列印

http://zh.wikipedia.org/wiki/3D%E6%89%93%E5%8D%B0

3D printing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3D_printing

從3D列印:可知 材料科學技術的重要

3D列印 (3D Printing)- 積層製造 (Additive Manufacturing)

3D列印的觀念其實不是新東西,它屬於積層製造 (Additive Manufacturing),但藉由現代數位模型、數位資料、材料科學等相關技術的進步,及製造成本的持續降低,現產生不少技術應用。

個人認為它的技術中非常重要的技術是屬於材料科學,例如 粉狀材料的成份、加熱、冷卻、流動性、強度、韌度、耐用性、精密度、耐高低溫性、製程研究等等。

台灣產業一直無法真正升級,材料科學技術嚴重落後於先進工業國家是很大的原因之一。如果台灣材料科學強,還有甚麼東西做不出來呢?

如果台灣材料科學強,就有能力製造超高精密的零件及超高精密度工具機

然後也能靠自己製造出高精密度且耐用的產品

如果台灣材料科學強,國防工業及民生工業也一定強

當材料科學不強,只能花大錢用別人超高精密的零件,自己賺些辛苦代工錢。

要台灣材料科學變強大,不是一蹴即至。它不像一堆創新但稱它為研發且顯而易見成果的東西,但它是硬實力,做出來的東西就是會比別人好。

台灣可以拿別人3D列印技術創新應用,但要用自己的3D列印技術及材料科學等技術來產生超高精密度、超高強度的金屬零件,政府應要問問自己有多少自製能力嗎?

政府每年花上百億以上科技專案研究,花在那裏呢?千億以上科技政策資源, 皆花在刀口上嗎?

政府應花點精力,讓台灣自己材料科學技術變強吧。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lee&aid=8491802

 回應文章

李深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政府科技決策機制腐敗,本不務道不生!?
2013/09/28 11:21

民間企業以賺錢為主勝於產業生級,只要能賺錢,用別人的技術來創新應用,是非常正常的事。

因此企業花錢買國外的3D列印設備及材料,如果創新應用能賺錢,是可理解的事。

但政府花錢買國外的3D列印設備及材料,如果用每年約200億科技預算,找它的創新應用,把此叫做研發,台灣的產業怪不得非常不易升級,怪不得台灣難擁關鍵技術!?


李深耕(glee) 於 2014-03-27 09:29 回覆:

掌握3D列印發展契機【經濟日報╱社論】2014.03.27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8574286.shtml

科技部長張善政3月初在行政院政務會談提議,希望利用3D立體列印工具激發學生對創意設計的興趣,立即獲得行政院長江宜樺採納,江院長並要求政務委員蔡玉玲在兩個月內協助找錢、提出計畫,盼國內高中職學生日後都能普及使用立體列印機。

基本上,從推動國內設計產業發展的角度來觀察,若能讓教育體系的年輕學生有機會使用立體列印工具,的確可及早激發其對創意設計的興趣,為產業培育更多的設計人才。但3D列印技術及市場的進展對產業來說,意義並不僅止於設計產業方面,在開放原始碼(Open Source)及社群網路急速發展的配合下,其對於創業生態及製造業價值活動的影響,已更為廣泛與深遠,值得國內進一步關注。

舉例而言,實體產品的開發,過去多半仰賴企業所擁有的資源去設計及製造,但在社群網路及3D列印技術發展下,擁有創意的個人,透過三個步驟,就可以創造出原型產品,而不必再依靠企業。首先,使用數位桌上型工具將自己的概念建構出原創,並透過3D列印設備列印出原型產品。其次透過線上社群分享,請網友評鑑及討論,進而改善原有之設計。最後,藉由數位化檔案,原創者可將設計圖寄到製造服務公司代為生產,或是透過自身擁有的3D印表機打造,藉此大幅縮短創意到創業的過程。在歐美地區已經有民間實驗室或是小型工廠,可以提供這類型的少量生產服務,例如FabLab。

前述的三個步驟僅止於創意的發想與實踐,但對於商業的運作而言,更重要的是要能將產品銷售出去,才能成就更大的事業。在過去,創業者需要資金才能生產商品,這時創投的角色相當重要,因為他們提供了重要的資源協助創業者進入市場。商品生產出來之後,須找通路銷售並進行推廣,通常是先從本地的市場出發。但是,線上募資平台出現後,改變了創業者募集資金的管道,並可以直接在平台上讓消費者決定是否具商品性,消費者買不買立即見真章;而就算第一次募集失敗,亦可以透過消費者意見做出修正,再試第二次。這個階段除了製作原型外,創業者的投入並不高,而且是透過網路直接面向全球市場銷售。

開放原始碼的概念成就了這一波自造者(Maker) 運動,「愈開放愈成功」成為產業的典範,目前在智慧型手持裝置中領先的作業系統Android就是其中的代表。這個概念不僅只適用於電腦業,其他任何產業都可應用,學術研究及傳統產業產品開發都可以看到眾多的案例。開放研究成果邀請不同領域的人共同提供意見,讓研究或是產品設計可以獲得倍速的發展與改進。

也因此過去需倚靠政府補助研發,或是需要大企業的資源才能進行的工作,在網路社群中可以找到更多開放的資源,而且發展的速度更快;而產品構想發展之後,因為3D印刷技術與CNC (電腦數值控制,銑床、車床、線切割)等設備價格日趨便宜,一般民間都可尋得相關資源,生產原型商品不再是障礙;產品銷售則直接將原型商品、甚至是一個提案直接放上募資網站,就可以了解消費者到底有無興趣,不再需要寫厚重的營運計畫書說服金主,或是經年累月的進行產品測試。

這種趨勢大大地降低創業門檻,過去國內有很多創意競賽的優勝者,受限於研發及原型開發資源募集的困難,很容易就打退堂鼓,但3D列印結合社群網路及募資平台,為個人製造與創業帶來無限的可能。政府及目前亟思轉型的台灣代工業者應多關注此類個人發明家,或是協助提供相關的原型開發或是小量生產的資源,也許這些人正在打造下一個「蘋果」。

【2014/03/27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