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人民的老街 斷裂 ,財團的文創 無所不在
2013/03/02 11:04:20瀏覽362|回應0|推薦1

參考文章也該辦個博物館認證? 2011/2/2

>>>>>>

人民的老街 斷裂 ,財團的文創 無所不在

財團的文創、會展 無所不在...

財團的文創、會展 產業 重於 斷裂的老街問題

主政為官者 值得深思 以下文章 斷裂的老街的被後

斷裂的老街 2013-03-01 中國時報 【漢寶德】

財團文創政策 與 斷裂的老街 沒有關係嗎?

************

斷裂的老街

2013-03-01 中國時報 【漢寶德】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01/112013030100337.html

 大溪老街,熱鬧之極,卻少了和諧、統一的感受。一條原本風格明確的老街,如同古文物一樣值得我們去品賞的,如今竟被裂成片段了,實在可惜。拿起相機,無法找到適當的鏡頭,只有找到幾處剩下的早期店面,留影存念。

 新年過了,弟妹們約我們夫婦出去郊遊。老實說,與他們同遊是覺得應該多與他們見面,「遊」的興味並不高。在心裡,是我這個老哥哥陪他們走走,何況對台灣的郊外風光我已經很失望了。

 台灣的自然風景之美是沒有話說的,可惜的是我們的同胞並不加珍惜。為了生活,我們不能不開墾,不能不建屋,但有所興建就不免破壞那美好的自然。這也許是自老祖宗開始就立志要征服自然的緣故吧!如今本事大了,用推土機代替人力,雖沒有成功的征服,卻有破壞的效果,因此台灣的郊外幾乎不能看了。

 在我年輕的時候,偶爾去鄉間走走,曾為台灣的農家風光所吸引,使人想起藍蔭鼎先生的畫來。那時候,我甫自歐洲山城旅行回來,感覺到人類文明在處理與自然的關係上兩種態度,都有其可敬之處。西方人確實是要征服自然的,他們自中世紀以來就開始把城市蓋在山頭上,自上而下俯視自然的原野。照理說,這樣的征服是徹底的破壞,應一無可取才是。但他們用人文取代了自然,建造出非常美麗成功的市街建築,以致於使人陶醉而不忍離去。德國的浪漫之道與義大利的山城就有這樣的魅力。

 台灣鄉間「粗糙都市化」

 在當時落後的台灣的鄉間,因為低度的開發,在山邊、溪旁可看到的農家,就圍擁在樹叢或竹林之間,如同舒服的徜徉在大自然的環抱裡。農莊的紅瓦頂與彎曲的屋脊像孩童向自然伸出的手臂。當時的我很驕傲的認為,我們的自然就是擁抱自然。雖然在科技上落後,在文化上卻是領先於西方的。

 然而嗣後的若干年,台灣科技的進步使我了解我們並不是真正的愛好自然,我們原就有「愚公移山」的想法了,所以一旦掌握了技術,就把做為生命之母的大自然忘掉了。台灣的鄉間漸漸的粗糙的邁向都市化了。為什麼說「粗糙」呢?因為鄉間缺乏一種內在的力量,沒有產生自己的建築文明,只能拾大城市的牙慧,把城裡建造違章建築的本事學來了。因此鄉間逐漸發展成第四流、第五流的城市,滿眼都是凌亂的招牌,隨意的搭建。這樣的態度甚至使用到農田上,我所懷念的農舍完全消失了,出現了各種古怪造型的住宅。

 這使我忽然間想到當年老街沒有老的年代。

 原來台灣從清代以來就有在原野開闢市街的本領了。我請教懂得台灣發展史的朋友,才知道拓荒者的精神很早就發揮在經商上,所以隨時都可建街,只要有商機在;這一點與歐洲的中世紀並沒有什麼分別。這些隨處建造的市街,大多在貨物交流的路線上。一旦落實為街,就會因繁榮而提高生活品質,並進而建造可以留傳後代的房舍,逐漸形成令後世驕傲的聚落。

 但是,為什麼歐洲的山城可以流傳下來,保存幾百年而成為歐洲文明的驕傲,而台灣的老街卻逐漸衰老呢?仔細想想,歐洲的山城融於地方文化,有了自己的生命,台灣的老街卻是為了經商。當貨物流通的路線斷絕的時候,它的商機喪失,生機就不存在了,建築就只剩下軀殼,等待後人去破壞了。

 因此,老街沒有力量持續的創造出地方的人文景觀。

 商機來了,古味消失了

 民國六十年代,尚沒有高速公路,我為了每周末自東海大學到台北處理事務,開了一部小車,經一號公路來回一趟。記得第一次北行,過了新竹,到一個稱為湖口的地方,因故略作停留,記不起來當時何故走進了老街,看到了成列的街屋,使我眼睛一亮。我非常訝異,怎可能在此偏僻的鄉間會有人建造如此精緻的紅磚店屋?到了台北,查資料知道,原來是日本人於民國初年,在清代商店街的基礎上建造的西式正面。我心裡想,所幸這裡的商機消失,這條街沒有被拆掉改建水泥樓房,才保存了下來,與鹿港的情形有些類似,但也因此而未能發展為有人文氣息的市鎮景觀,只能當古蹟看了。

 後來我知道,自清末到民初的近百年間,台灣發展出不少這樣的老街,大同小異,只是因財富的多寡,建築的裝飾有繁簡之別。沒有經過日本人改造的,則大多因失去生存的條件而違章建築化了。

 由於為去拜訪李梅樹教授生前所親手督導建造的三峽祖師廟,曾順便看了一下著名的三峽老街,才發現日人所建的較富庶的商店街居然可以與台北的迪化街相提並論。這該怎麼說呢?

 散布在鄉間的老街,大多是紅磚砌成的,有些一層,有些兩層,但都有一個拱廊。它的主要特點是各商店之間上簷是相連的,全街一體,每家大同小異,只有在正面拱壁的匾額中刻了店家的名稱。考究的人家在紅磚門面上砌一山牆,或尖、或圓、或方,上面貼些刻花的裝飾。在繁華的年代,幾乎是利用地方品味做出巴洛克式裝潢,很引人注目。但是整個街面的基調是紅磚,予人以樸實的、統一的感覺。

 迪化街的味道就不同了。雖然同樣的拱廊、拱窗,卻沒有一體感,大家都緊靠在一起,卻在外觀上各有不同的表情,有較勁的意味。這樣一來,老街的老味就降低了,商家的生意經就突顯出來。建築表面因為增加了日式洗石子的面材,多了些變化,花樣可以翻新,紅磚的親切感不見了。到後期,在迪化街上多了三層的店面,出現了全灰的外觀,與由深灰與淺灰構成的街道。老街就這樣逐漸消失了。

 建築特色反映時代背景

 話說回頭,弟妹們約我們到郊外走走,說是要去南庄老街,這「老街」二字多少引起我一些好奇心,因此就打起精神,與他們一起上路了。離開高速公路後,沿途經過不少山嶺與市鎮,由於沒抱什麼希望,雖無美景,也沒有感到失望。倒是沿途自車窗遠觀中央山脈的群峰疊巒,令人有心曠神怡之感,總算不虛此行。

 可是老街在哪裡?走了不少的街道,車子行過市街,隨著招牌的指引,居然又出了城,看到一棟嶄新的遊客中心,才聽說老街到了。原來老街就是一條人擠人的,賣美味小吃的巷子!我想看的市街建築真正消失於無形了。很難想像,當年的新街是什麼樣子。有人告訴我,南庄從來沒有紅磚砌成的老街,只是日式木屋的巷子而已。可是今天連木屋的格調也看不到了,僅有亂糟糟的賣食物的攤子,讓貪吃的觀光客試吃。

 我們一行自號稱的「老街」出來,都買了些食物,總算有所收穫,決定先回城裡,到預訂的旅館休息一下再說。晚餐時,我們商量第二天要到一個真正的老街,大溪老街去看看,心裡才算有點著落。

 也許離台北比較近吧,大溪的街上滿是遊客,已分不清是老街還是新街了。應該是靠了老總統行館的福蔭,商機不錯,一、二層的老店面與更高的樓房夾雜在一起,廣告與招牌成為統合新舊的元素,一時之間,會把老街的存在忘記了。與比較純淨的湖口與三峽比起來,細心的遊客可以看更多的花樣來。它們是不是代表不同的時代,反映了不同的年齡呢?

 大溪老街的建築特色是很難判斷年代的各色各樣的山牆飾。這本是日治時期自西洋傳來的巴洛克裝飾,開始是由紅磚砌成的簡單花樣,後來改用水泥塑成,表面用洗石子,材料的可塑性增加,塑出的花樣開始熱鬧了。但是何時開始把地方傳統在廟宇上使用的裝飾搬到商店的正面,需要認真的研究才知道。今天只能猜測在日治的後期,匠師們就放開胸懷,極力裝飾店面了。可是那些過分繁瑣的裝飾,甚至有交趾燒之類的東西,恐怕是光復之後的作品了。我們注意到有一家還使用彩色呢!

 熱鬧卻不再完整的老街

 大溪已經沒有一條完整的老街了,商機帶來的是使若干店面改建為三層或更多的樓房。應該是近年來的建設吧,因為他們似乎注意到老街的傳統樣貌有保存的必要。他們的做法,一種是保留街面,在後面建樓房,使原有的店面看上去像屏風,一種是索性拆掉改建高樓,住高樓的表面,還使用了傳統的裝飾紋樣。他們的希望是欲擴充了使用空間,又保存了老街風貌。

 對於一般觀光客,他們的目的達到了。可是偶爾有我這樣挑剔的遊客,卻覺得一條原本風格明確的老街,如同古文物一樣值得我們去品賞的,如今竟被裂成片段了,實在可惜。拿起相機,無法找到適當的鏡頭,只有找到幾處剩下的早期店面,留影存念。

 大溪老街的斷裂感,是店面少了連續感,不但紅磚與洗石子面間雜著,面街的拱廊形式也是多種間雜:有單拱,有三拱;有圓拱,有平拱;支柱有圓、有方。店與店間的分隔柱,也有紅、灰相間的花樣。這些不同的元素自由運用起來,熱鬧之極,卻少了和諧、統一的感受。我站在街中央,揣摩著,這才是我們的民族從心底裡所喜歡的街道吧!

>>>>>>

文創像燈會 不是大就美【經濟日報╱社論】

2013.03.02 01:49 am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7730796.shtml

近幾年全國各地在跨年和元宵節都競相舉辦各種放煙火的活動,辦得都很熱鬧,讓參與的民眾高興,也可以促進消費及一時的經濟繁榮,因此有其意義。而由活動創造的效益來看,我們也不認為只有財政寬裕的地方才可以舉辦這些活動。不過,各地方政府要舉辦這類活動時,應該要注意其成本效益,不能只為熱鬧或辦得比別人大就亂花錢,同時也要儘量設法讓所花的人力、物力產生更大的價值及更少的不良副作用。

我們所擔心的情況是各地的活動愈辦愈大,花費愈來愈多,但內容卻大同小異,不只未能建立可長可久的藝術文化特色,甚至也失去傳統的歷史傳承及精緻工藝。這樣發展下去,這些活動不只不能成為吸引國際旅客的亮點,連國內民眾的興趣都將逐漸消退。不久前,財政部長張盛和曾提醒各地方政府,應樽節開銷,不要重複舉辦類似的跨年晚會,但各縣市首長仍認為跨年晚會有其經濟效益,而照辦不誤。這個話題因而未受到各界討論。

這次元宵節也是各地爭相舉辦燈會,因此有必要從活動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來討論。很多年前政府仍未舉辦燈會時,民間台北市龍山寺的燈會也是一大盛事。當時的規模和科技當然無法和現在的燈會相比,但當時民間人士的競賽卻使花燈呈現精緻的工藝。現在雖然有更高的科技和非常多的經費,但很多地方的花燈只是把以前的小花燈放大製作,沒有因為材料的進步而更精緻。

有些地方則在花燈之外還加入聖誕燈、霓虹燈等燈光。從進步的觀點,若能把現代科技用在傳統技藝也很好。然而有些地方的聖誕燈和霓虹燈已經喧賓奪主而布滿長街,而且其布置方式也和攤販的招牌一樣粗糙。有的地方燈會甚至有整區電玩廣告,並且把「對血的渴求是來自內心深處最原始的衝動與瘋狂」這種電玩台詞當成標語。

這種缺乏特色的活動,任何地方都可以舉辦和仿效,因此我們從這些活動得到的只是當年的消費,而不能累積成可以在未來和外地競爭,甚至可以代表我們之特色而吸引國際旅客的文化活動。將來中國大陸或其他都市不難辦出更大更好的燈會,我們各地的燈會再用現在的模式辦下去,可能連各地自己的民眾都要漸失興趣,致使熱鬧一下以促進消費的作用都漸減少。

從國家經濟發展的觀點,燈會活動也和產業一樣,若要能長期發展並帶來更大利益,就要一方面鞏固既有的特色和品牌形象,另一方面不斷進步創新。可是目前政府爭相舉辦的結果,不只粗糙和商業化,且可能會扼殺創新。政府工程的發包或採購多著重價格的競標,而這種文化藝術活動競標的結果常會選到低品質而非精緻的產品。以前燈籠藝術家可去龍山寺參展,現在觀眾都被政府的大活動吸走,藝術家只能孤燈自賞。

燈會只是一個例子,很多文化創意產業都有類似的問題,政府好意投入大量資金,結果可能反而擴大了規模卻降低了品質,並扼殺了文化創意中最重要的多元化和多樣化。因此希望政府在燈會和協助其他文化創意產業時,能更注意品質競爭和多元化發展,例如把經費多用來建設民間發展的基礎設施及條件,並提供更多民眾可自行參展參賽的機會。

除了前述問題,政府也常以這類活動創造了多少商機來誇大其效益。但這些商機有不少是由其他活動或日常生活支出搶來的,而且商機或銷售金額也都有成本。扣除這些排擠效果和成本之後,這些活動真正的社會效益可能只有商機的幾分之一。所以政府也不可只看到商機的金額,就以為值得花更多錢來辦更大的活動。

【2013/03/02 經濟日報】

>>>>>>

引用文章文化創意也需要人工需求化? 產業化? 偶然與產業相遇的緣分? 

當心,文化與產業兩失!
2009-11-29 中國時報 【漢寶德】 


     文化創意產業這個名詞,自前政府以來就是官方口頭禪。政黨輪替後,更成為現政府的驕兒。前前後後政府投入的金錢與精神不在少數,但成效如何,大家心裡都明白。

     老實說,以政府現有政策,與國人對文創業認識,我對文創業一時並不抱甚麼期望。可是我卻對它的負面效應耽心起來了。

     在上世紀末,英國人創出「創意產業」這個名詞時,在觀念上,是把人類各種生計都視為產業。所以自此觀點,文化事業也是一種產業,雖然產值有限。他們鼓勵發揮創意,創造較高產值,是看到新世紀的來臨,生活中精神的需求,新、奇、美的條件越來越重要了。所以希望大力提倡,一方面可使與生活相關的產業提高精神內涵,另方面則鼓動文化事業開拓新的領域,滿足社會的需要。他們把文化併入創意產業之中,並沒有逼著文化賺錢的意思。舉例說,他們並沒有要求博物館自給自足,相反的,卻把柴契爾夫人以來,博物館收門票的規定廢掉了

     政府推動文化事業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國民的文化素養與精神生活品質,並不是促進生產事業。這一點,在提倡文化產業的先進國家是很明白的。視文化為產業文化產業化是兩回事。產業化所不可避免的一件事就是大眾化,所以文化產業的主力總脫不開電影與電視。因為大眾化就不能不走娛樂化、趣味化的路線,精緻文化則在於開拓精神領域的新境界。這兩者都是不能偏廢的。自此著眼,文化是文化創意產業是創意產業兩者不能不有所區隔

     誠然,自從上世紀中葉以來,為了擴大愛好文化的群眾基礎,文化界接受了在精緻文化中增加娛樂性的觀念。這是希望文化的作品可以有吸引力,有更多人分享,並不是為了賺錢。政府在文化上投資而沒有回收是自然的。其實文創產業又何嘗不是在物質生活中,增加精神生活情趣呢?文化事業的基本價值是不能一時或忘的。

     不幸的是,我們的政府知道了文化創意產業的概念後,就把它與文化混為一談,而且認真的希望把文化當成產業來經營。博物館行政法人化為例,原本是一個長久以來西方國家尊重文化獨立並避免政府干預的精神,在日本的實現。它的附帶效果是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可是到了台灣,行政法人化就變成自籌財源的觀念。使得文化機構不得不在文化基本價值與商業價值間做一選擇。

     近年來,台灣的各博物館,包括故宮在內,都在大力推動超級特展。這是未可厚非的。可是不能不知道,超級特展是以高知名度的文物吸引觀眾的方法,對於文化機構來說,並不是本業。一個博物館要努力經營的還是它的正常運作。還是要以研究與收藏為核心而開發出的教育性展示來親近大眾。最成功的博物館應該是不需要買票的學生們的樂園,而不是變相的高價位的遊樂園。政府該做的是不惜重金,開發博物館的潛能,增加收藏與收購文物的經費,並發展為有娛樂價值的教育性展示。我們要知道,博物館美術館是文化,遊樂園相當於文化創意產業。博物館是現代國民生活中必要的設施,遊樂園是渡假的休閒設施。不能因為有了遊樂園,就忽視博物館,當然也不能使博物館遊樂園化。如果政府把博物館的經營政策落實在超級大展上,久而久之,博物館展示館化,博物館文化就消失了。

     我很擔心的是,文創產業的政策沒拿捏正確,產業沒發展成功,文化卻受到傷害。過去二十幾年來,文化政策一直缺少明顯目標,又有意識形態之爭,因此在國民文化素養的提升上做得遠遠不足。在這個時候,拋棄文化,擁抱產業,會弄得兩敗俱傷,值得慎重考慮。(作者為建築學者,曾任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lee&aid=7349702
 引用者清單(1)  
2013/03/24 10:53 【★★ 李深耕 虛擬世界的虛擬信賴 ★★】 連 中正紀念堂 財團也進駐!